改变并不是悄无声息,在中央环保督察过去一年多以后,眼下,眉山市洪雅县瓦屋山迎来了最美的时节,这个位于大熊猫国家公园最南端的省级自然保护区,已经关闭和整改矿硐52个、水电站30座,属于自然的修复还在继续,而日常监管的长效机制已经建立。
这样的改变并非瓦屋山独有,11月24日,记者从省发改委获悉,截至目前,全省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内116个小水电项目已全部关停并按要求拆除相关设施设备,取水口全部封堵,水流回归原河道。
同时,更多的工作还在推进,例如,绵阳市7个自然保护区内有14个水电开发项目,雅安市青衣江、大渡河流域小水电综合整治等等,均按照规定时间在扎实推进。
“地方政府是小水电问题整改的责任主体。”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下一步,将会同省级有关部门督促指导地方政府加快推进实验区违规审批项目整改,通过生态环境影响评估的,开展下泄生态流量整改,完善相关手续后依法依规保留;未通过评估的,坚决限期关停并拆除,按时全面完成整改任务。
聚焦小水电
全省167个自然保护区
涉及水电开发类问题309个
“全省167个自然保护区中有130个保护区内存在生态环境问题,其中水电开发类309个。”这是《四川省落实中央第五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方案》(下文简称《整改方案》)中,谈到自然保护区内的小水电问题时,给出的数字。
既然是自然保护区,为何会有小水电站?
“这算是历史遗留问题。”以瓦屋山为例,洪雅县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1993年,瓦屋山被批准成为省级自然保护区时,总面积为1.6万公顷,其中,洪雅县境内1.2万公顷,当时有矿权7宗、水电站12家。到了2013年,瓦屋山自然保护区范围扩大,明确为3.649万公顷。
范围扩大之后,保护区内有矿权总数达14宗,水电站总数达30家。
“事实上,从2010年7月以来,瓦屋山自然保护区内就未再审批水电项目。”该负责人表示,最后审批的水电项目是2010年6月的高桥沟电站,此后,当地全面停止了小水电站新建、改扩建审批,包括扩容增效。
瓦屋山的例子具有很大程度的普遍性,对此,省发改委的相关负责人感叹:“我省的小水电建设历史较长,涉及多方利益,情况比较复杂。大多数小水电是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电力短缺的情况下,国家鼓励发展起来的,对解决当时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群众生产生活用电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还有部分小水电还承担着群众生产生活供电供水。”
另一方面,针对小水电站“野蛮生长”所带来的弊端,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也直接指明了问题,如个别地区小水电无序开发,少数河段小水电开发强度过大、生态流量得不到保障等问题,要求限期全面整改。
举重拳治理
科学制定方案
约谈整改滞后、偏差的地区
道艰而上,这不是哪一个部门能单独完成的任务,根据《整改方案》,2018年8月底前要修订完善《四川省自然保护区小水电问题整改工作方案》,督促指导有关市(州)完成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内小水电的关停关闭,2018年6月底前依法限期拆除相关设施设备,2019年12月底前完成小水电问题整改任务。
作为牵头单位的省发改委,会同省级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四川省自然保护区小水电问题整改工作方案》,以此明确整改任务、时间节点、整改标准及要求。针对整改工作中涉及的政策法规问题,会同生态环境厅、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和草原局等有关单位多次研究,制定小水电专项整改方案有关政策解读,指导地方有序推进整改。
多部门合作,这是治理中的显著特点,针对整改中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用电用水等重大民生问题的闸坝,由地方政府组织论证,经省级保护区主管部门同意后可不拆除;对可保留用于自然保护区管理用房的电站厂房,由保护区管理机构提出申请,经省级保护区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予以保留并转为保护区管理用房;对职工安置、资金补偿、债权债务等社会稳定问题,牵头召集财政、金融、银监等省级相关部门进行会商协调。
“地方政府是小水电问题整改的责任主体。”省发改委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整改方案》的要求,省发改委督促指导地方政府完成“一站一策”的整改方案。
记者梳理发现,目前,绵阳市印发《绵阳市自然保护区内水电问题整改方案》,明确责任主体和时间节点。截至目前,绵阳市位于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的3个水电站已解除并网,拆除相关设施设备;实验区内已完成整改5个(其中已拆除相关设施设备2个),6个正在完善生态流量泄放及在线监测设施整改。
另一方面,对整改任务重、工作出现偏差、进度滞后的个别地区,分别约谈政府领导,并以专函形式督促相关地区按要求完成整改任务。
转型促发展
让地表恢复到最初环境
多地建立生态保护长效机制
或许,生活在那些保护区内的生灵们,更早感受到了变化。
在大相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内,所有的水电和矿山在去年就停止生产、封存设备。随着生态修复的进行,野生大熊猫活动范围扩大了,而鉴于问题整改效果良好,省林业和草原局决定,要在这里建设全国第二个大熊猫野化放归基地。
事实上,从省发改委统计的数据上看,截至目前,全省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内116个小水电项目已全部关停并按要求拆除相关设施设备,取水口全部封堵,水流回归原河道;除10个闸坝因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和保护区生态需求并经保护区主管部门同意保留外,其余已全部拆除;除18个电站厂房经保护区主管部门同意留作保护区管护用房外,其余已全部拆除。实验区193个小水电项目中,市(州)上报已完成整改135个,其余大部分完成生态流量下泄整改,正在有序推进整改工作。
同时,今年5月,水利厅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全省水电站下泄生态流量问题整改工作的通知》,截至目前,已编制完成“一站一策”整改方案水电站3007座,完成率91%;已完成下泄生态流量设施改造的电站1327座,正在改造的电站379座。
修复在同步进行。
在瓦屋山大岩窝,曾经存在的矿区已经难觅踪迹。此前,这里的山体下方有两个巨大的孔洞,如今,曾经的风洞前藤蔓垂下,扁叶竹、灌木、鸢尾等植物长势颇好。
“一方面是自然修复,另一方面,我们把土运进来,栽上植被,差不多100人花了十多天,天天进山做这件事,现在孔洞被填平了,植物也长起来了。”当地的相关负责人介绍。
而在九顶山,当地选择尽量用自然的方式让地表恢复到最初的环境。针对需要恢复的地方,首先要拆除生活生产设备设施,进行基本的土地治理,在植被的恢复上,根据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选用附近常见的植被。
更多的长效机制也在建立中。
去年7月,瓦屋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正式成立。其主要职责为,加强日常监管、严控人员活动、监测环境保护。
九顶山自然保护区绵竹境内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中,将强化生态保护执纪执法监督,坚决查处保护区内环境违法犯罪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