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笔者第四次参加AsiaSolar会议,和往届一样,不缺行业领军人物、不缺热门话题,也不缺新鲜花样。
9月4日“AsiaSolar第十三届亚洲太阳能光伏创新大会”的聚光灯下,包括施正荣、曹博在内的行业领军人物,一改往日的参会惯例,他们没有摆数据,也没有硬邦邦讲PPT干货。在这里,他们以亲历者的身份,用最坦诚心讲述了最柔软的故事。
这样精心的策划出自PGO绿色生态合作组织秘书长周元,正是这样的“精心”,让行业对台上的领军人物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他们是领军人物、是企业家,但更是一个人。
他们在不确定的时代,用确定的心态做着同一件事情。国际能源网/光伏头条分别选取了入光伏30年、20年、10年、5年的典型人物自述,试图以此窥见光伏发展中的斑驳印记。
入光伏30年:
施正荣赢过输过,心还不甘但已能看开
现在的施正荣有三个公开身份,首先他是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其次是上迈新能源董事长(这个极少被提及),再者是无锡尚德创始人,而他本人则更愿意用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的身份出席公开场合。这次会上,他说,“实际上我是一个光伏老革命,已经干光伏三十年了,从实验室做到企业,现在又回到了实验室,所以现在行业会议不大出场,但光伏的每一个小动静我都很关注。”
在台上32分11秒,话里话外,施正荣仍牵心整个光伏行业。
经历过了激流巨浪的他,如今整个人看起来清瘦健朗了许多,但似乎也多了一份豁达。在聚光灯下、镜头前面,他能够很坦然地面对过往的种种,这或许是一个真正的企业家才具备的自我疗伤能力。
“既然命运给了我这样一个结论,接受也好,不接受也好,你还得接受。当年我一个人到了澳大利亚,那时我小孩还在上海读书,我一个人在那边待了三个月,自己开车、自己买菜、自己烧饭、自己洗衣服。在当CEO、当董事长的那段时间,我把自己忘了,突然就不会生活了,如果不把这个信心找回来,那可不得了。这是我干的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一个人在澳洲,我也可以天天跟朋友出去吃饭,但我更愿意一个人在家里吃黄瓜沙拉。身体要把它找回来,掉10公斤肉,不管以后干不干事,有机会就调整回来。”
显然,当年拼命工作的施正荣,已经开始好好生活。但即便改变工作与生活方式,施正荣对光伏都葆有热爱与不舍。
在531风波未平,行业诸多掣肘之际,他站在台上为行业大声鼓与呼:“我们不用改行,我们要坚守。”
施正荣自述:
我国光伏产业从一开始,无论技术、人才、市场还是资本都来自海外,然后转成国内,并且成为能源转型的中坚力量。我们要有信心坚守行业,考虑如何把光伏产品像电视机、空调一样推向千家万户。
从技术上讲,在2001年的时候,有多种技术选择:单晶硅、多晶硅、薄膜,以及组件、电池方向的选择。后来,无锡尚德开始专注做电池。精力和资源都有限的情况下,必须专一,这也是尚德的发展中一直遵循的规则。当年国内的电池转化效率,单晶在10%,多晶在12%左右。尚德选择了转化率高的多晶路线,并很快做到了15%的转化效率。
从质量上讲,中国的产品要到海外去销售,对于品质和认证要求极高。当时国内有三四家光伏组件厂,从来没有做过IEC身份证。尚德狠抓质量,并且上了一个大台阶,做到了IEC认证,后来又做了UL认证。有了国际认证,尚德更有底气的去参与国际竞争,借着2004年德国《新能源法》的颁布,光伏企业的发展迎来了大机会。
我国光伏产业前十年发展,都是靠民营企业,靠自己的血汗钱挣来的。并且,更多的是得到了海外资本,当时的十家上市公司都在美国上市,总共的融资额达到了20亿美金。每家公司后来发债、再融资后,至少有50亿美金以上。光伏后来者要记住这一点。
但早期的光伏产业发展过程中,过于依赖海外成为了大问题。那时所有的材料要海外供应,既不能确保供应量,又不能降低成本。如果光伏要想取代传统能源,成本不大幅下降,肯定行不通。
从2003年开始,尚德在国内开展了五年的光伏培训,从上游到下游,努力把国内光伏产业链发展起来。特别是装备,以前百分之百都依靠进口;现在国内,从硅料到硅片再到组件,包括旁侧的产业,全部装备实现国产化、自动化、智能化,这种发展成绩非常的惊人。
此外,培养出多名行业人才,也是尚德十多年发展中非常突出的成绩。当年尚德起步,招不到现成人才,就招大学生,一个礼拜三天进行培训。培养出人才,行业和企业才会更加进步。
原来的光伏产品转化效率记录,都是由国外企业保持。如今,中国光伏企业通过自主创新,不断打破产品转化效率的世界记录。同时,中国企业家很清楚,光靠效率也不行:例如28%转化效率,4块钱一瓦,没有人买。提高效率的同时,也要控制成本。中国光伏产业技术储备雄厚,包括双面电池,这两年已经开始付诸于实施。
同时,中国也从制造大国转为业务大国。2013年,光伏产业进入最困难的时候,海外市场没有,国内产能过剩,国家及时对光伏进行补贴,使得国内市场连续四年成为全球最大市场。
如今,平价上网近在眼前。既使“531”光伏新政之后补贴不明确,给光伏产业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但很多高电价地区自发自用的商业屋顶项目仍然火热。最近的蓝天保卫战是国家级战略目标,尤其是在北方地区的清洁供暖,这个方向肯定不会变。所以,“531”光伏新政是对光伏产业暂时的刹车,是为过热的光伏产业降降温。
去年53GW太热了,但光伏企业一方面知道热,一方面拼命的朝前冲。政府希望产业冷一冷,让出点红利给社会并且减轻点政府财政负担。
目前,我们可能过于关注所谓大型光伏电站,以及分布式。然而还有另种做法就是另辟蹊径,虽然现在更注重的是项目成本,但未来关注的肯定要超越成本,这一点很重要。光伏下一步的创新,要从工程化向产品化转移,再也不要把繁琐的一大堆的零部件搞到工地上去,那多浪费。
我想我们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让光伏真正的走向我们的生活。可以在火车上、电动车上、充电桩上……
所以还是要坚定信心,如果把光伏放大到五年、十年来看的话,必然像过一样山车起伏不断。如果我们再等十年,可能是一条直线向上!你说我们要改行吗?我们不用改行,我们要坚守,把光伏这个事业做好,把能源转型的蓝天保卫战打赢!
入光伏21年:
我见证了整个硅片市场的变化
唐旭辉,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
一上场,主持人便给他出了一道难题,限时10分钟讲述过往经历。他很快便入题。
他自述:
我接触光伏是在1997年,当时的光伏行业还没有大规模的电站,基本都是做一些示范性的电站。
起初接触的是光伏材料,单晶硅棒和硅片。硅棒基本上靠的半导体的边角料,多晶硅的碳涂料,当时从澳洲买过来做成硅棒。当时国内做电池的企业非常少,而且规模都比较小,只有美国和日本在大量做。
那时国内都是用半导体的内缘切,价格并不是大家所说的三十几块人民币,当时一张硅片就已经卖到好几百块钱了,到2001年以后价格才慢慢降下来,到了2008年价格又上去,我记得到2008年国庆之后,突然啥都没有了,定单都没有了,一直延续到09年的5月份之后,市场又开始回暖。我见证了整个硅片市场的变化,从100×100,后来到125,再到156。
到2012年的时候,隆基联合晶澳、阳光等,统一了硅片的标准,所以硅片的成本从2012年开始,实现快速的下降,到今年又出现了标准上的统一。
其实,这个产业的发展,除了技术进步,标准化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记得2012年的时候,应该是32块钱,到今天一片硅片是3.15元,规模化、标准化是可以快速降低成本的路径。
未来,我认为光伏发展还是要靠技术的驱动,通过技术来提升效率,摊薄整体系统成本。
入光伏10年:
两次行业危机成就了我
曹博,晶澳太阳能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
他不是第一个说“非常感激光伏行业”的人,也不是最后一个。
他自述:
在晶澳一晃也快十年了,感谢光伏行业的前两次危机,一次是2008年金融危机,还有一次是2011年到2013年的欧洲“双反”。说老实话,这两次行业的困难,反而成就了我,要不然的话,我进不了这个行业。
因为2008年行业调整,当时晶澳的人力资源总监岗位空缺,而我已做了十年的人力资源总监,我便进入了晶澳,之后第一年做人事总监,然后做CEO办公室主任。当时来说,记得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次去给合肥工业大学捐助了30万的助学金,去了以后坚定了在合肥投资的想法。
到2011年欧洲“双反”开始了,组件厂在6月份开始亏损,以前每个月的纯利润2亿,突然变成一个月亏损1~2亿。销售总监交辞职报告了,那谁来兼?那我来兼吧。2011年到2013年公司又恢复盈利,整整三十个月,我先接手销售,因为销售没人干了。后来发现库里有一堆电池片,结果公司里面硅片越堆越多,因为之前买不到硅料。然后就接手了公司的采购,后来觉得采购和销售之间还有一个生产调度,生产那边还不能停,后来我把公司的运营部也接手了。
这三个都接手完了以后,又出问题了,说银行那边对我们有点恐慌。那时候我就陪着我们的财务跑各个银行,虽然我没有管过财务,但银行就这么一路跑来了。
为什么跑银行?因为当时真的是吓人。我举两个小故事,我们公司离职的第一个高管是CFO,他在2012年初就交了辞职报告。财务的一把手、二把手同时离职,一个公司财务没有信心了,他觉得钱玩不动了。
我印象非常深刻,那时候我主要精力还是在销售,无论接待客户喝酒还是不喝酒,一天要亏损300多万,一个月就是1个亿,你开工得亏,不开工也得亏,你得还银行贷款,还有水电气运维,这些运维费用一个月也是1个亿。然后第二天早晨,你睁眼不睁眼,还有3万员工要养,3万人背后就是3万个家庭,将近10万人,那时候真的是很难。
那时候我们当时董事长在河北,晶澳这边是职业经理人管理,董事长过来的次数并不多。我记得董事长三年就跟我说过两句指示:第一句指示,你不管多难,不能裁任何一个员工。第二句话,无论多难,研发和技改的费用不能减。
我记得当时我们要在扬州建晶澳大厦,地基已经打底了,4000万投下去了,我就把后续的资金全部停了,当时那边的总经理晚上打电话骂了我两个小时。
就这样,我们真的走过来了,所以在2013年7月6日,李克强总理去晶澳调研的时候,他问我们董事长,你觉得你还能撑多久?董事长说,我这个公司在行业是最好的了,但如果再不解决双反问题,我最多撑两个月,但我们光伏人还是有信心的。
回去以后,的的确确克强总理做了两个事,第一个欧洲双反马上解决了,8月份解决的,9月份行业公司基本都实现了盈利。第二个,提供中国的下游终端市场,2013年真正中国市场起来了。
2013年到2018年,我们董事长又说了两句话,第一句话是基业常青,第二句是确定了新的时代价值观:真诚、质朴、敬畏、感恩,要求3万员工都要以此为人生价值观,再结合这么多年坚持的堂堂正正的做人,兢兢业业做事,所以我们才走到今天。
我非常感激这个行业,因为这个行业使我小时候的梦想得以实现。最后再说一句话,进入光伏以后,我感觉光伏人的素质是我以前走过的行业里面最高的。
入光伏10年:
我是光伏行业的一个苦命人,
对它既爱又恨!
张兵,天合光能副总裁、天合家用业务价值群总裁。
2007年的时候,张兵在网上搜索了“什么叫光伏”,那时候施正荣博士的公司刚刚上市,他瞬间觉得这个行业既高科技又能挣钱,便毅然决定加入光伏,这一干就是十年。
在台上,他用两句话总结光伏:一句是,光伏是一个让我们特别恨又特别爱的行业;另一句是,我是光伏行业的一个苦命人。
为何既爱又恨呢?他自述:
大约在十年以前,一个怀着梦想的青年人,被一个高大上的行业所吸引。2008年,我加入光伏的时候,做的是多晶硅,那时候是用硅为王的时代,多晶硅基本上供不应求。我觉得自己进入了一个高科技产业,又掌握了这个产业最核心的东西,我那时候负责销售,那个是最吃香的岗位。我以为我找到了高大上的产业,然后非常热爱这个行业,准备扎根在这个行业做下去。
结果2008年金融危机出现了,多晶硅从300多万一吨跌到了100多万一吨,还不好卖。很快一年不到时间,我就开始恨上了这个产业。
然后2012年又来了“双反”,看来这个产业,还得干终端,可能能做的事情更精彩。差不多前五年左右的时间在多晶硅领域,后五年我决定走到终端去,干分布式,干光伏的下游。
可是,现在回过头去看,做多晶硅,在过去的这几年又是最热的,多晶硅现在又不愁卖了,最难搞的又变成了终端。所以我想自己的运气不是很好,这是一个苦命的行业,我是一个苦命的人。
差不多到了2017年,全国突然一下家用光伏市场热起来了,在华北和华东地区,一个县可以有几十个经销商在做这个事,做光伏突然变得很挣钱。我想,我的好日子很快来了,过了差不多一年多的时间,本来刚刚布局好,刚刚手气最好的时候,突然停电了,“531”来了!
现在整个光伏市场真实的状态是什么?我给大家分享一下。
我用三种状态来描述,其一焦虑,其二观望,其三等待。目前市场上从事家用光伏的、相当多数的同仁目前处于这样的状态。还有一个动作,也是最近相对来讲变得越加激烈的,什么动作?扯皮。
“531”来得很快,几乎是嘎然而止,很多约定按照补贴之前做的,“531”到“630”之前还装过一批货,6月份装的货可能会有补贴,但迟迟没有出来,到现在用户、经销商已经无法简单的通过言语沟通了,很多地方已经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扯皮现象。
那这个行业是不是未来不能干了?其实我一直在面对和处理这个问题。
其实“531”之后,我去了北京不下三次,也见到了国家部委的领导。国家并不是要把这个行业彻底打死,我所理解的大概两个关健词:
其一、在政府的层面,希望行业能够走向高质量发展,要好的产品、好的技术,同时淘汰差的东西。
其二、国家希望行业要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行业不能过热。
我记得当时有一个部委的领导跟我讲,他说当卖茶叶蛋的老太太都在谈论股票的时候,说明股票已经到顶。去年我们做分布式是不是这样?仅山东这样一个省,注册的光伏企业达到27000家,说明整个行业已经严重过热了。
今天我们再回头看,确实就像我们之前讲的一样,潮水退去以后,光伏留下哪些问题?行业要想可持续发展,要想健康发展,就必然要走向规范。
如果没有“531”,我认为现在的日子或者未来的日子一定不会好过。为什么这么讲?因为行业里面,我认为至少存在三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第一是无标准,我们现在如果装得越多,有问题的可能越多,未来给我们自己留下的隐患越大,那行业很难讲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因为用户是不能被欺骗的;第二是无门槛,谁都可以干。第三个,缺少服务,如果将光伏系统简单的装在屋顶上,即便产品质量没有太大的问题,在二十多年运行过程中必然需要服务,那谁去做这个工作?由此,我们在2017年正式提出做原装,当时还有很多声音说天合做原装肯定是在讲故事,你们既不生产逆变器,支架又不是你们搞的,原装,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得你们自己生产,我们花了很长时间跟大家沟通。
其实我想跟各位分享,我做光伏差不多十年,提出“原创”理念是我压力最大的一件事情。我们做原装,开了先例,原装是一个企业的质量承诺,是一个全流程的质量控制标准。为什么?因为你要对终端用户负起这个责任,你要有这个能力,把系统的服务和质量做好。
未来的家用光伏到底还能不能干?我的答案绝对是肯定的。因为我是既恨这个行业,也爱这个行业,恨是因为它的波动太频繁,爱是因为我相信清洁能源的未来。
家用分布式光伏一定是我们行业的未来,这一点我坚信。
未来,我们还将致力于整个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建设,把整套系统,面向终端用户的体验真正的做到原装。
我本人也会继续在这方面努力,作为行业的也算是一个老兵,干了十年,我对行业应该说有很深的感情。最后,希望行业同仁,不要因为“531”的短期冲击而丧失信心。
入光伏5年:
我见证了行业的重大变迁
郑钧严,广东元一能源有限公司总裁。
他进入光伏、关注光伏已有5年,但成立自己的光伏公司仅1年有余。在光伏行业,他深刻的经历了,由于“中间商”带来的种种问题。
他自述:
我是2013年才开始进入新能源行业,也在同期接触光伏东西。经过了一个比较长期的学习和锻炼实践,在2016年6月份,我们创立了元一能源这家公司。元一能源创立到现在,刚刚过一个年头,成立之初,我和我的伙伴公司的使命就是帮助全社会的用能主体最大限度的使用清洁能源,降低用能成本。
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面,我们见证了行业的重大变迁。
我之前老东家是交通集团,负责集团新能源的事业部,后来改成新能源的公司。
我负责的第一个项目,跟隆基很有缘,当时我们拿了一个较大规模的停车场项目,大概是600多亩,我们计划建20兆瓦的光伏停车棚,上面做光伏发电,下面做充电桩。这个项目,因为我的问题,最终这个项目失败了。但归根到底的问题是,项目开发过程中,我们在中间人的协调方面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当时因为一些过程中的原因,一些人的诉求不能得到满足,写了一些举报信,对我,对我们的团队可能有一些不良的影响,导致谈了很长时间才确定隆基帮我们先垫资的项目,就此流产了。
第一个项目的失败,让我们认识到行业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标准的控制,过程的控制以及关系方问题,在这个项目中起到太多拖后腿的作用,所以我们就决定一定要自己来控制整个项目的过程,我们要自己跟业主表达清楚我们能够提供什么样的东西,能够帮助他降低多少成本,而不是通过中间方、关系方或者一层层的去处理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