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18 • 会议培训

2018中国电力发展规划论坛专家观点集萃

2018-07-27 00:04:56

 7月18日,由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主办的2018中国电力发展规划论坛在京召开。行业专家围绕电力发展规划主题从不同角度作了演讲,以崭新的视角呈现我国电力规划面临的新背景、新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新机制、新技术和新途径。现将专家主要观点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国网能源研究院原副院长胡兆光:

人工智能与电力大数据是电力规划的助推力

电力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可有效帮助电力规划做好经济分析与预测。电力大数据可来源于在线监测、动态跟踪等,具有实时性、准确性、广泛性、可获取性特点。比如,全国4.5亿只智能电表获取的电力数据,可以反映电力用户负荷曲线,可以详细了解企业的生产状况,从而分析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寻找原因及发展态势。人工智能有助于形成包含智能电力调度、需求侧管理等的智能电力系统,推动电力革命,从而带动能源革命,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电力数据显示我国经济明显回暖,处于新一轮周期的上升阶段(内力),与欧美的经济复苏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外力)相遇,为我国提供了新的机遇期。如果充分利用这段时间,抓紧改革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促进产业链的升级,则我国可以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如果上次机遇期我们主要是通过“体力”成为第二大经济体,那么这次机遇期必须通过“智力”实现中华民族崛起。

 

国电集团副总经理、电促会副会长谢长军

风电和光伏将是低碳发展和能源转型的主力军

从未来发展趋势看,国家限制煤电、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不会改变。由于水电、核电及生物质、潮汐能等发展存在种种制约,风电和光伏将是未来低碳发展和能源转型的主力军。

未来,风电发展将趋于理性,更加注重发展规模和效益同步增长;可再生能源消纳环境将大幅改善;得益于发电设备造价下降,技术进步,发电效率提升,限电问题得到实质性改善,光伏将率先实现平价上网,风电平价上网相对较慢;海上风电开始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风电机组技术进步将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机组“以大代小、以新代旧”改造将催生新的市场机遇;随着体制机制逐步完善,未来风电开发重点将回归“三北”地区;可再生能源发展过程中对环保问题的重视程度将被提上新高度。

从近期出台的产业政策看,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制或将根本解决可再生能源消纳难题, 分散式风电将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竞价配置将推动风电产业进入完全竞争市场, 光伏产业将回归理性发展。未来,可再生能源发展还需完善制度设计,提高环保自律,处理好与火电的利益关系,解决好阻碍其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国网能源研究院副院长王耀华:

充分考虑能源消费新模式与产业新业态对规划的影响

当前,能源系统发展呈现出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清洁能源开发集中式与分布式协同、横向不同能源品种间互联互通与互补协同、纵向“源-网-荷-储”协调性显著提升的发展态势,能源系统的网络形态日趋明显,能源互联网+初具雏形。

一方面,这将催生能源消费新模式。一是能源消费主体方面,表现为用能产业结构优化、消费者需求升级、消费者角色多元等;二是消费客体方面,表现为消费结构的清洁化和电气化、不同能源品种间的多能互补与协同化、能源服务的多元化等;三是能源消费方式和消费关系方面,呈现决策智能化、能源利用高效化、用能共享化等新特征。

另一方面,将形成能源产业新业态。能源系统向能源互联网演进,能源与相关产业之间交叉融合成为能源产业业态创新的重要动力。以“能源+”为主要特征的能源产业业态创新将呈现能源产业内生、“X+能源”型、“能源+X”型构成的“三位一体”的新业态格局。其中,内生新业态包括清洁能源、储能和综合能源服务产业;“X+能源”型新业态包括“互联网+能源”、绿色金融产业;“能源+X”型新业态包括“能源+交通”“能源+建筑”“能源+农业”产业等。

能源消费新模式与产业发展新业态使电力发展规划面临新挑战:电力供需平衡机理改变,系统要素和复杂性大幅增加,主体行为模式难以预测,信息化智能化带来理论方法挑战。

做好新形势下电力规划,规划理念上,要追求多系统、多环节、多方式、多因素、多目标的相互协调;规划目标上,要讲求经济性、清洁性、安全性、高效性;规划要素上,要考虑电能替代、能效电厂、需求响应、储能、分布式发电、电动汽车、电-热互补耦合环节带来的调节价值、电-气互补耦合环节带来的调节价值;规划方法上,要更多采用系统优化方法,更多考虑不确定性,更多考虑市场环境与个体主动性,更多借助新技术。

 

中国核科技信息与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白云生:

 

确立我国核能地位,规划好发展目标

核能作为重要能源形式,为保障全球能源安全做出重要贡献。截至2018年6月底,全球在运核电机组448台,总装机容量39174.4万千瓦,分布在30个国家或地区。其中,我国有10个基地或核电站,在运38台机组,装机容量3693.3万千瓦,约占全国发电装机总量的2%;发电量占比3.94%。截至2017年年底,世界在建核电机组60台,总装机容量6096.6万千瓦。阿联酋、白俄罗斯、孟加拉国是首次建设核电站的国家。

未来,电力系统将呈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大型化与小型化相结合、清洁能源基地(可再生能源)长距离输送与绿色电力基荷电源负荷中心相结合特点,分布式能源、智能电网将得到大力发展。未来能源系统将是高效的混合能源系统。鉴于核电的清洁高效、稳定可靠等特点和优化能源结构等作用,未来我国要确立核能的地位,制定核能发展目标,解决核能发展的关键因素,包括安全性、经济性、适应性、可持续性、公众接受性、政治敏感性等。

 

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财会与审计研究所所长李成仁:

 

做好适应输配电价改革的电网规划

配电价中,不含增值税准许收入包括准许成本、准许收益和税金之和构成,其中准许成本由折旧费和运行维护费之和构成,准许收益由有效资产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乘积构成。在投资方面,相关政策规定了投资的确定原则、定期校核机制及调整机制,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对于如何确定输配电投资有原则性规定,但缺乏可操作性;二是缺乏必要的投资核定方法,不能合理审核投资,可能影响电网的健康发展;三是投资定期校核机制规定不合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四是调整机制不健全。

因此,要科学确立电网规划主体、规划方式,认识电网发展的驱动因素,完善投资确定方式,做好适应输配电价改革的电网规划。同时,输配电价改革政策也要进一步优化完善。包括制定明确的监管目标,作为投资必要性审核依据;采用多种成本评估方法,作为投资合理性审核的手段;制定投资调整机制,应对投资不确定性;制定投资偏差激励机制,实现效益共享和风险共担。

 

中电联行业发展与环境资源部副主任张琳:

适应新形势,优化调整“十三五”及中长期规划部分目标

总体看,经过“十三五”两年发展,我国电力工业取得显著成绩,电力规模、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等有关重要目标(指标)按计划推进或超额完成,部分目标需要结合落实中央新要求,适应发展新形势,及时作出优化调整。

根据电力发展,从中长期来看,预计到2020年,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为27%。全社会用电量达7.5万亿千瓦时,用电年均增速为5.7%。全国电源装机达到21亿千瓦,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9.3亿千瓦,占比为41%,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分别为34%。

预计到2030年,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0%,全社会用电量达到10.5万亿千瓦时,“十四五”“十五五”期间年均增速分别为4.1%、2.5%。全国电源装机达到32亿千瓦,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16.6亿千瓦,占比为51%,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44%。

因此,重新评估电力规划时,建议适度调高电力需求目标,调整各类电源发展目标、优化开发布局,提升电网本质安全水平和资源配置能力,加强调峰能力建设,提升系统灵活性,健全完善政策机制。

 

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秘书长游敏:

做好电力规划要关注关系处理、技术发展、背景变化等几大问题

做好电力规划要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同时要积极关注几项重要技术的发展和行业深化改革背景等几大问题:

第一,电力规划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好电力市场在电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要发挥好政府作用。而发挥政府作用的重要抓手之一就是做好电力规划。具体展开来讲,做好电力规划,要处理好全国和地方的关系、短期与长期的关系、电网与电源的关系、各电源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二,关注电力需求侧对电力规划的反作用。这一轮电力规划面临电力体制改革、“大云物移智”及区块链、储能、电动汽车技术等新的体制和技术发展背景。尤其是这些新技术跟电力行业的深度融合,将影响电力市场机制的设计,储能、电动汽车在需求侧应用也将对电力规划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总体来说,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需求侧响应对电力规划的影响,未来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第三,随着技术、体制机制背景的变化,电力行业出现许多新业态。柔性化、智能化、复杂化以及用户消费行为的多元化,这些对未来电力规划提出了新的挑战。电力规划也将面临多系统、多环节、多方式、多因素、多目标的协调问题。

第四,电网规划面临挑战。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各个地方省情千差万别,电网要考虑经济性、可靠性,还要考虑到普遍服务的政策性。作为全国性联网的电网企业,如何将电网投资纳入电力规划,实现有效投资,而且能够得到有效科学的监管,没有现代化的信息等技术手段,很难完成这项工作。简单的降低电价是很难促进电力这一重要的基础产业的协同、安全、高效、绿色发展的,也很难为电网企业的发展提供安全可持续的支撑。

下一步,电力规划尤其需要关注几项重要技术的发展。如,目前的“大云物移智”以及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如何与电力行业企业一道适应电力市场化改革,实现行业的深度融合,值得从事电力规划的同志密切关注。此外,还有储能技术、灵活调峰技术等也值得重点关注。

 

(根据2018中国电力发展规划论坛嘉宾发言整理)

 

原文首发于《电力决策与舆情参考》2018年7月20日第27期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 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