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18 • 国内

中俄天然气管道建设纪实

2018-11-30 21:01:26

打造中俄两国的[闪亮名片]

――中俄天然气管道建设纪实

中国电力新闻网讯记者 安栋平 通讯员 王巧然 李元滢 李程 佟占伟  

  2014年5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上海共同见证中俄两国政府《中俄东线天然气合作项目备忘录》、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中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的签署。根据双方商定,从2018年起,俄罗斯开始通过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向中国供气,输气量逐年增长,最终达到每年380亿立方米,累计30年。

  如今,俄罗斯已成为我国第一大原油进口来源国、第一大电力进口来源国和最主要的煤炭进口来源国之一。随着已进入冬季施工的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未来建成投产,来自俄罗斯的能源在中国进口能源中所占的比重将进一步加大,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物质基础也将更加坚实。

  记者获悉,从2015年6月开工、2017年12月13日全面加快建设以来,如今中俄东线管道建设实现了黑龙江盾构穿越主备用隧道的按时贯通,实现了黑河―长岭段焊接的工期目标,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质量、安全、环保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攻坚克难我最强

  继西气东输,西气东输二线、三线管道后,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是我国目前口径最大、压力最高的长距离天然气输送管道,也是全球天然气合作的重大战略性项目。作为当前我国最大的一条在建管道,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建设吸引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其影响大,关注度高,不仅是因为它的体量大,其在口径、钢级、压力、输量上均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更因为其是中俄两国能源经济合作的一条战略管道,不容有失。

  这一项目的实施,有利于进一步改善我国能源结构,实现节能减排,改善大气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也有利于带动沿线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我国能源战略多元化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对我国钢铁冶炼、制管、装备制造等基础工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国石油对中俄东线管道建设有着很大的期许,希望将之建设成为“创新名片”“绿色名片”“智慧名片”。为了建好这条管道,让中国管道建设水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中国石油首次在中俄东线建设中采用了“IPMT+监理+E+P+C”的管理模式。

  中国石油管道局中俄东线项目部承担着一、二、五标段214.55千米干线和十标段105.38千米支线的施工任务,总计319.93千米,参建员工977名、施工装备618台套,管线横跨黑龙江、吉林2省,管理层级多、难度大。

  中俄东线工程与以往国家重点战略工程相比,具有管径最大、钢级最高、输送压力最大等特点,同时参建员工承担着首次试用国产CPP900全自动焊接设备的重任。在这种前提下,参建人员经受了零下40多摄氏度的低温考验,不断征战沼泽、林地、山区等地形。

  全线独一无二的最难施工地段位于一标段28千米的山区段。这里分布着5处长度为4300米左右的陡坡,陡坡均为20~30度,最大坡度为45度。山区陡坡地段具有高落差、坡度大、作业带狭窄等特点,让大型施工设备使用受限,管材运输、布设及组对成为施工难点。这段陡坡,表层半米左右是土方,以下均为石方,因坡度太大,全自动焊无法实现。国内从未有过这方面的施工先例,大家摸着石头过河,不断进行着各种试验,摸索着采取新的焊接方式和施工方法。

  面对恶劣的施工环境,CPP414机组以保安全、保质量、促进度的工作方针稳步推进,完成连续7道弯管的关键焊接作业。

  智能管道助生产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是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智能管道”建设的试点工程,将推进我国油气管道建设由数字化向智慧化转变。与之相应的,以“互联网++机组”为基础打造的 “智能工地”已在中俄东线全面布置。   

    “每一根钢管从厂家出厂就有了专属的二维码,每个环节都有专门的扫码员,钢管从出厂到现场实现了精确定位。”弯管厂机组长杜春介绍说。在中俄东线施工现场,每一名员工、每一台设备,甚至每焊接完的一道焊口都有自己的“二维码身份证”。管道建设的基础数据全来自一张张包含着详细信息的“身份证”。

  有了“身份证”,现场管理人员录入信息提高了一个档次。温宇光是CPP412机组质检员,他切实感受到了由此带来的方便快捷。他告诉记者:“以前,施工数据主要依靠人工填写报表,劳动强度大、管理方式落后、工作效率降低、统计误差大,会严重影响数据时效性、准确性和可追溯性。现在,只要用机组统一扫码,数据便显示出来,简单填写后便可实时上传,能够节省30%的现场数据采集工作量和90%的数据整理工作量。”

    中俄东线全部采用自动焊施工,这在我国长输管道建设史上尚属首次。中俄东线项目部为每一台自动焊装备配置了数据采集系统,把互联网技术融入到自动焊施工中,建立了“智能工地”实时监视中心。

  焊接过程中,操作人员的送丝速度、电流、电压等影响焊接质量的关键数据会实时上传到管道工程建设管理系统。数据一旦超出标准值,系统会自动报警,管理人员坐在办公室便掌握了焊接动态。

  科技创新显“神威”

  黑龙江盾构隧道安装工程设计隧道直径为2.44米,管道直径1.42米,需要采用全自动焊接、机械化补口等施工工艺。管道进入隧道后左右空间剩余仅约50厘米,人员和焊接设备根本无法进入施工,怎么办?

    承担施工任务的管道四公司项目经理刘昆说,经过项目团队的多次验证,确定了最终方案―――采取在始发竖井内进行管道焊接、检测、防腐等工序,用回拖工艺将整条管道放置在有轨小车上拉进隧道,直至俄方接收井。

  工程所用钢管长12米、重13.5吨,而始发井内径14米、高18米,在管道吊装过程中左右两边空间仅剩余1米左右,空间有限,无法采用传统的管端卡具实现吊装,项目利用四公司自主研发的吊装科研产品,简易改进后,顺利完成了钢管吊装作业。

  创新是项目发展的原动力。对于创新,项目部要求现场施工遇到的问题和难点,都可以作为项目课题来源。为提升项目技术创新水平,充分激发员工创新意识,挖掘基层改革潜力,加快创新成果服务于项目,项目部编制了 《中俄东线科技创新管理办法》,为项目科技创新、QC活动提供了制度保证。截至目前,中俄东线共收集上报13项QC成果,获奖成果8项。这些运用到工程建设中的创新成果,为中俄东线顺利施工提供了技术保障,成为加速推进工程进度的助推器。

  挂图作战保安全

  项目部办公室的墙面上,在“冲出北段抢占中段”8个大字下,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黑河―长岭段)QHSE风险管理分布图赫然在目。这是经过项目部三易其稿的分布图,图上详细列举了QHSE风险及防控措施,还包括了一、二、五、十标段的特殊风险,山区段、沼泽地施工、公路、铁路穿越、河流、沟渠穿越、主要地下光缆穿越等。分布图上还有中俄东线管道线路走向图,并将管道局属各参建单位及承担标段标注得清清楚楚。

  项目QHSE部经理冉永红介绍,按照管道局质量安全风险管控“挂图作战”工作实施方案及相关要求,中俄东线项目部以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系统为载体,将高危作业及管控措施标注在线路走向图上,通过全面、动态的风险辨识评价,确保重大风险重点关注,做到风险管控有的放矢。目前,项目部已录入高危作业点243条,已关闭风险53条。

  为有效提升工程焊接质量,项目部建立并实施焊接质量风险预警机制,每周对当期合格率低于90%的机组AUT、RT一次合格率、不合格口缺陷进行统计,从人、机、料、法、环等方面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对各分部进行提示和预警,指出管控方向;各分部积极督导焊接机组开展焊接质量提升工作,及时调整焊接参数、进行设备维保,严把焊接质量关。

  广袤的林海雪原下,一条黑色的钢铁长龙蜿蜒向前。这条能源通道是中俄两国的“闪亮名片”,见证着中国管道建设者的执着与奉献。

责任编辑:周小博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 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