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18 • 企业风采

弧光点亮青春 焊枪熔铸匠心

来源:河南工程公司陈建平、张晨 2020-12-14 13:48:09
电力18讯:

今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神州大地按下了“暂停键”,也打乱了陈建平节后返岗的计划。但他并没有让自己闲下来,而是动手制作课件,当起了线上授课的主播,通过网络视频为渴望提升技能、改变命运的焊工们讲授焊接知识。

作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河南省十大能工巧匠,现任中国电建集团河南工程有限公司焊培中心基地主任兼焊接实操教练的陈建平,已经在电力建设领域磨炼拼搏了24年。期间,他累计参建各类型火电机组20余座,从一名普通电焊工人成长为焊接技能专家。凡他经手的焊口合格率均在99.7%以上,且外观工艺屡屡作为工程亮点获得多方赞誉。与此同时,陈建平还先后取得技术创新成果18项、成果转化30项,累计获得实用专利10项、发明专利 3项,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为社会培育、输送了大批专业技能人才。此外,由他主持编制的焊工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和焊工安全提示卡,也有效保障了一线焊工的职业健康,为企业创下了7800余天的安全生产与“零矽肺”纪录。

前不久,在河南省总工会、河南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开展的2020 年河南省“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大型主题宣传活动中,陈建平作为受邀的十名劳模工匠典型之一,接受了由工人日报、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央广网、河南日报、大河网、新浪、网易等二十多家媒体、网站、平台组成的采访团的线下集中采访,生动讲述了自己与焊接的不解之缘和动人故事……

父亲传薪火,师傅授绝艺

1994年,国企还在执行退休接班政策,17岁的陈建平因此从父亲手中接过了焊枪,与焊接技术工作结缘。经过在公司子弟学校职高班的两年学习,他以最优的成绩毕业,正式踏上了作为一名普通焊工的职业生涯。

上班第一天,陈建平的父亲嘱咐他,一定要不断地学知识、练技术,只有勤学苦练,比别人多下功夫、多流汗,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技术工人。陈建平牢牢地记住了父亲的话。

1997年,在参与三门峡铝厂自备电厂建设期间,陈建平结识了对自己影响深远的师傅苏长为,跟着他学会了更多灵活的焊接方法,为尽快独立上岗操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当时,陈建平主要练习操作的是氧乙炔火焊,也就是通常说的气焊。时任焊接班班长的苏长为发现,这是个颇具潜力的新手焊工,便开始手把手地指导陈建平,用认真透彻的讲解和娴熟灵巧的示范带领他走进了“焊接艺术”的殿堂。

而陈建平也在不久后惊喜地得知,悉心教导自己的师傅苏长为不仅技术高超,还是工地上唯一的高压火焊工,而且也有意将这门手艺传授给他。自此,在师傅的引领与指导下,陈建平进步飞快,很快就熟练掌握了各种位置的仪表管焊接方法,成为了工地上第二个高压火焊工。

但随着技术的进步与经验的积累,陈建平也慢慢发现了自己在理论知识方面的欠缺。为此,他在跟着师傅学技术的同时,坚持挤出业余时间自我充电,硬是啃下了《焊工基础知识》、《焊工学》等专业理论书籍,掌握了“热处理”、“无损检测”、“金属检验”等多项专业技能,并顺利通过了考试、拿到了大专文凭。

此后,陈建平的焊接技术跟随辗转南北的施工足迹不断精进、提升,在火焊的基础上,又先后熟练掌握了氩弧焊、焊条电弧焊等种类繁多的焊接技术,屡屡因焊口工艺好、合格率高受到项目部和甲方的表彰奖励,年仅23岁就成了工友眼中年轻的“老高压焊工”。

从学徒到熟练工,从锅炉焊接质检员、技术员到高级技师,再到如今的焊接教练,陈建平在父亲的嘱托中学习成长,在师傅的指导下苦练技术,在闪耀的弧光和飞溅的焊花中实现了自己的工匠梦想。

赛场比高低,创新求发展

在焊接技能提升的过程中,陈建平坚持“赛场比高低,创新求发展”的理念,勇于突破自我、不断寻找新的成长契机。

2003年的“非典”疫情过后,为迎接河南省职工技术运动会焊工比赛,公司工会从各工程项目选拔年轻焊工进行集训。当时,正在信阳平桥电厂项目参与施工的陈建平也被选中。那是他首次站上了省级焊工技能大赛的舞台,从那时起,陈建平开始在各种竞争激烈的赛事中打磨技术、飞速进步。

2007年,经过层层选拔,陈建平以全省第二名的成绩进入第二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焊工决赛。那一年的夏天出奇地热,选拔和集训备战都十分辛苦。但陈建平从不抱怨,还要在苦练技能一整天后继续挑灯夜读,从焊接理论书籍中寻找技术要点和操作技巧。为了弄懂一个知识点,他有时甚至熬到深夜。高强度的训练与坚持不懈的苦读,陈建平都一一咬牙挺了过来,最终如愿参加比赛、取得了佳绩。两年后,技术更加成熟的陈建平与另外两名选手共同参加第三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焊工决赛,取得个人第十四名、团体第四名的好成绩,为电建铁军与河南焊工赢得了荣誉。

而这次比赛,也成为了陈建平由参赛选手转变为教练的重要契机。

2012年,集团决定举办成立后的首届焊工技能大赛。陈建平凭借高超的技艺与丰富的赛事经验被公司领导特邀借调到焊培中心,指导参赛选手训。

期间,陈建平发现,限于锋钢锯条的现有结构,以此清理焊口层间不仅效率低,还不便于焊工操作、影响训练进度。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他向焊培中心的金牌教练李倩建议,在锯弓两端增加手柄,使之成为手持锯弓,再配合双手操作,既增加了着力点,还能节省时间。李倩教练采纳了这个建议。果然,推广后的手持锯弓更加便于焊工操作,显著提升了训练效率,选手们也更加信心满满。比赛结束后,陈建平又在设计上作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为之取名“大、中径管层间清理专用锯弓”,并成功申请专利。

但大赛在济南开赛后,又一个难题猝不及防地出现了。当时,为了防止参赛选手烫伤,陈建平等为他们精心准备了氩弧焊防烫垫,但却被当场告知不允许使用。这可急坏了大家!等第一天的比赛一结束,众人纷纷开始想办法解决这个当务之急。此时,李倩教练的一个建议给了陈建平灵感。他随即找来一只厚手套,比照氩弧焊操作时手指支管子的位置,剪掉指套,再用针线缝制,做成了一种隔热的“防烫手套”。第二天,选手王志勇戴着他设计的“氩弧焊防烫手套”上场比赛,一举夺得氩弧焊组第一名!

一次比赛、两个小发明;看似不起眼,却解决了大难题。

就这样,陈建平带着他善于发现的眼睛和灵活创新的思维,不断在日常工作和大小赛事中探索、尝试,实现了无数项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解决了现场施工中的诸多技术难题,也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成功无捷径 唯有肯登攀

回首24年的焊接生涯,陈建平最大的感受就是,成功没有捷径,只要对工作严一点、对自己狠一点,才能克服各种困难,在职业技能与技术创新的道路上取得成就。

2002年年初,陈建平参加新乡2×135兆瓦机组项目硫化床锅炉焊接施工。当时正赶上寒冬腊月,他的手在长时间的暴露操作中被冻裂,一道道裂口渗着血、钻心地疼。但为了确保工程的高效优质履约,陈建平打消了停下来、歇一歇的想法,抹上防冻膏、咬着牙和工友们一起继续作业,最终保证整个团队提前5天完成施工任务,并以100%的合格率赢得了质检站、业主方和监理方的一致赞誉。

像这样的经历、像这样的裂口,24年来从未远离过陈建平。焊接作业时,高达3000摄氏度的铁水和飞溅的焊花铁屑,给他留下了无数星星点点的纪念,见证着他从普通焊工到焊接技能专家的每一步成长。但对于陈建平来说,这些甚至都不算什么,真正令他刻骨铭心的,要数十三年前的一场意外。

2007年,国家级焊接比赛前夕,陈建平在一次剔焊缝操作时由于用力过猛,被一块铁屑迸入左眼上方。异物离眼球仅有3毫米,需要手术才能取出。而此时大赛在即,为了不影响大脑和微操,陈建平下狠心要求医生尽量少用药。当时,那场手术整整进行了两个小时,连医生都忍不住为陈建平的坚强意志和不屈精神而赞叹。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陈建平和许多人一样,从“以单位为家”变成了“以家为单位”,开始利用网络开展焊接培训,并且创造了一种以毛笔和老虎钳为道具的新型教学方法。他利用毛笔笔尖柔软的特性,将之作为电弧,而把笔杆当作焊条,同时将老虎钳当作焊把把钳,组合之后即可同时锻炼焊工的臂力、眼力和耐力,解决了学员们居家抗疫期间的训练难题。

但与此同时,陈建平也十分珍惜疫情期间宝贵的居家时光。因为工程建设的需要,焊接作业人员几乎全年在外,能与家人团聚的机会非常少,总要等到工程顺利结束才能回家看看。这是焊接人的常态,也是责任与使命。伴随陈建平二十余年的弧光与焊枪,精彩了他的青春、也照亮了前行的路。下一程,他仍将不忘初心、熔铸匠心,用自己的焊接技术与丰富经验,带动更多年轻工人成长成才,在各自的岗位上绽放出更加闪耀的光芒。




在线投稿   投稿信箱:e@ep18.cn 请赐稿件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 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