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中核集团召开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新闻发布会,引起各大媒体的高度关注。截至16日15时,新华社、《科技日报》、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央视网、中国网、国际在线、中国新闻网、澎湃新闻等媒体报道87篇(不含转载)。
媒体聚焦点主要集中在:中核集团改革开放40年发展成就、中国核电产业自主创新不断突破、拓展海外市场加速“走出去”步伐、大力发展核技术应用产业、提高科技人才待遇、华龙一号及首座高温气冷堆示范等工程建设情况等。部分媒体报道摘录如下:
新华社:中核集团大力发展核技术应用产业
http://www.xinhuanet.com/2018-11/15/c_1123720343.htm
新华社北京11月15日电(记者胡璐、高敬)改革开放以来,中核集团大力发展核技术应用产业,拓展了核技术在医疗、生物、农业、环保等领域应用,一些应用产品走向国际。
这是记者15日在中核集团召开的改革开放40周年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的。
中核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余剑锋介绍说,中核集团核技术应用产业主要包括核医学、工业用放射源、辐射加工、核仪器仪表等。目前中核集团在全国建成医药中心10个,在建13个,还有一批医药中心正在开展前期工作。在放射性药物领域,中核集团市场占有率超过70%。
随着产业的壮大与发展,中核集团核技术应用产品走向了国际。2013年向马来西亚以EPC(工程总承包)模式出口钴-60辐照站一座;放免药盒出口到韩国、孟加拉国、菲律宾等国家;向英国出口300万居里钴源,实现钴源规模化出口;C13、C14呼气测验产品出口到50多个国家;向美国、伊朗、埃及、越南等国家出口伽马刀设备用放射源。
余剑锋还说,作为中国核能发展的主力军,目前中核集团拥有在运核电机组20台,在建机组6台,并同时承担15台国内外机组的建造、安装工作。中核集团海内外在建“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共计4台,工程建设各节点均按期或提前完成。中核集团建设的AP1000全球首堆核电工程也于今年实现商运。
他表示,中核集团不断推动先进核能技术突破和多元化应用,并努力推进核电安全高效发展。作为第四代核能系统的快中子反应堆示范工程在去年实现土建开工;自主研发、可用于城市供热的“燕龙”泳池式低温供热堆成功发布;开展了小型多用途模块化反应堆、海上浮动式核电站、超临界水冷堆等先进反应堆科技研发,均取得较大进展。
科技日报:中核集团:要让承担重大科技军工任务的科学家拿高工资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8-11/16/content_408446.htm?div=-1
科技日报北京11月15日电 (记者陈瑜)“明年我们将实施新的考核办法,深化人才和体制机制改革,尤其是薪酬改革,要让承担重大科技军工任务、承担重大科技创新的科学家拿集团高工资,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的活力。”中核集团董事长余剑锋15日透露,新考核办法将向为集团创新发展作出贡献的人倾斜。
在当天举行的中核集团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新闻发布会上,余剑锋说,核工业60多年的发展实践证明,核科技是战略高技术,其核心技术是从国外买不来的,必须坚持以我为主,自主创新。
“中核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在涵盖核工业所有专业的23个科研院所。”余剑锋说,集团人才和体制机制改革的第一项措施,就是加大科研能力、条件建设,提高人员待遇。“必须要创造良好的环境,将一些优秀人才留在科研院所,把国际上最优秀的科研人员吸引到科研院所,第一个很实在的举措是提高工资待遇。”
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他坦诚,这是一个尖锐的话题。改革涉及很多人的待遇变化,原来低的可能变高,高的可能降低。“大家要承受、认可变化后的价值观,只有真正尊重了科技创新人才,核事业才能形成良好循环并健康发展。”
他同时强调,光靠经济待遇还不行,还必须保留一以贯之的核工业精神,这也是我国核工业发展的“魂”。
记者同时从会上了解到,我国三代自主核电“华龙一号”首堆计划明年转入调试阶段,2020年有望建成。
中国日报:CNNC: Scientist pay to improve
https://africa.chinadaily.com.cn/a/201811/16/WS5bee6f23a310eff3032892e0.html
China National Nuclear Corp, the state-owned nuclear power company, will pay high attention to raising compensation for scientist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improving the company's core competitiveness, according to its chairman.
"We will enable scientists undertaking major military projects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to receive high salaries, and stimulate the creativity of talent to the greatest extent," Yu Jianfeng, CNNC's chairman, said on Thursday.
He said at a press conference the company's new assessment method will be skewed toward those who contribute to the group's innovation development.
Yu said development of the nuclear industry over the past 60 years has proved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strategically important and its core technology cannot be bought from abroad, so the nation must insist on independent innovation.
Yu said the first measure of the group's talent and institutional reform, which will be carried out next year, is to increase the capac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s well as improve employees' conditions.
"We must create a sound environment to keep talent in our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attract the best researcher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to CNNC," he said.
The reforms will involve changes in the treatment of many people. "I hope the staff here can accept those changes, because only by truly respecting talent 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n the nuclear industry develop healthily," the chairman said.
中国新闻网:中核集团将持续推动海外项目本地化采购
http://finance.chinanews.com/cj/2018/11-15/8678071.shtml
中新社北京11月15日电 (记者 闫晓虹)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核集团坚持开放合作,推动全产业链走出去。在核电领域,中核集团将持续推动以“华龙一号”为代表的海外项目本地化采购。
记者于15日中核集团改革开放40周年新闻发布会获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与世界一道共同发展,核工业的发展也是如此。中核集团在发展过程中,建立支撑核工业全产业链的全球配套供应链,与俄、法、德、美等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建立商务合作。今年6月8日,中俄两国签署迄今为止最大的核电合作项目,合同总金额超过200亿元(人民币,下同),项目总造价超过千亿元。
从引进到出口,中国核工业实现新的跨越。中核集团作为唯一实现批量出口核电机组和核设施的中国企业,坚持核电“走出去”,服务世界,促进和平利用核能,已成功向阿尔及利亚、巴基斯坦等7国出口7台核电机组、7座研究堆和1台次临界装置。
中核集团正在以“一带一路”为主要方向,推动核能全产业链“走出去”:在尼日尔、纳米比亚、津巴布韦和蒙古国等国家控制资源量近十万吨;已在中亚、东南亚、非洲等国际市场开拓取得了实质性突破等等。
依托核工业产业链优势,秉持“开放、协作”的理念,中核集团规划构建面向全球的核产业供应链体系,致力于加强核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效协同,促进核产业领域跨区域、跨国界的协作。
在核电领域,中核集团将持续推动以“华龙一号”为代表的海外项目本地化采购,积极协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业体系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岗位、增进人民福祉。预计未来5年中核集团海外本地化采购总金额将超过36亿美元,涉及南亚、中东、南美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此外,经统计,未来5年中核集团进口采购和海外业务本地化采购整体需求将超过120亿美元。
中国能源网:中核集团多个核电厂址做好开工准备
http://www.cnenergy.org/dl/hd_1/201811/t20181116_739280.html
中国能源网(记者 朱学蕊)11月15在“中核集团改革开放40周年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对于核电新建项目,中核集团目前正在积极筹划,国内多个三代核电项目已经做好开工准备。
中核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余剑锋在发布会上表示,中国政府发展核电的方向、目标都没有变,中核集团正在做积极准备工作。“从中核集团核电建造能力看,我们每年能够建造10台以上的核电机组。从国家设备制造能力看,目前已经具备很强的能力和发展条件。”
截止到目前,今年核电项目是“零核准”,但中国的核电建设一直没有停。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涛告诉记者,“从核电厂址储备和现场条件看,我们做好了相应的准备工作。只要国家说可以开工,我们就具备开工条件。目前具备条件的有辽宁徐大堡、福建漳州、浙江三门二期等核电厂址。”
对于“华龙一号”国内外项目的建设进展,余剑锋透露,目前恰希玛核电一期工程4台机组全面建成。卡拉奇2号、3号机组为海外华龙一号示范工程,进展与国内“华龙一号”示范工程旗鼓相当。“另外,中核集团与巴基斯坦于2017年签署了恰希玛5号机组商务合同,将再次建设华龙一号核电机组。”
据中核集团“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介绍,“华龙一号”国内示范项目目前按预期计划向前推进,工程安全和质量处于良好受控状态。“设计方案固化和装备制造是影响工程的两大风险领域,中核集团目前已经有力化解了上述两大风险,有信心在2020年建成‘华龙一号’全球首堆。”
邢继表示,2019年“华龙一号”首堆建设的关键之年,将由设备安装阶段转为调试阶段,明年调试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完成。“‘华龙一号’首堆示范工程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是因为中核集团承担了国内所有核电站建设,也是全球唯一一家连续30余年不间断从事核电建造工作的领先企业,积累了大量工程建设、管理经验。”
中国科学报:我国首座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明年建成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11/419987.shtm
记者从今天(11月15日)召开的中核集团改革开放40周年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国首座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土建工作已基本完成,目前工程处于安装、调试关键时期,将于2019年建成发电。
高温气冷堆被国际核能界认定为最具发展潜力的先进堆型之一。和第三代核电站采用的压水堆技术不同,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具有良好的固有安全性,能保证反应堆在任何事故下不发生堆芯熔化和放射性大量释放,达到第四代核能系统核安全目标。系统采用传统的蒸汽循环,发电效率可以达到40%以上,是目前发电效率最高的核反应堆。
中国核工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晓明介绍说,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高温气冷堆技术的基础研发,并建成了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堆。作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20万千瓦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2012年12月在山东荣成开工建设。
“20万千瓦高温气冷堆的技术,是依据之前的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堆进一步提升发展而来。目前工程处于安装、调试关键时期,10月31日,其核心装备——蒸汽发生器进场安装,计划2019年建成发电。”李晓明说。
他还透露,作为20万千瓦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的后续项目,60万千瓦高温气冷堆商业核电站也正在研发之中。届时,高温气冷堆将作为压水堆核电的补充,也可以替代环境敏感区的燃煤及燃气发电。
国际在线:中国核电产业自主创新不断突破 世界发展最快
http://news.cri.cn/20181115/e03c6f84-7594-d371-309f-d79c2edb2396.html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黎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核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铸就了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目前,中国拥有以“华龙一号”为代表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具备年产8-12台套核电主设备的制造能力,仅中核集团就拥有同时建造40余台核电机组的能力。
11月15日,中核集团举行改革开放40周年新闻发布会。中核集团董事长余剑锋表示,中国核电的发展始终秉持开放发展的理念,中国既是目前世界上核电产业发展最快的国家,同时也是进口核电规模最大的国家。大亚湾、秦山三期、田湾,以及刚刚商运的三门核电站都是开放合作的重要成果。
余剑锋说,改革开放40年,中核集团致力于自主创新,自主设计建造了我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并相继掌握了10万、30万、60万、100万千瓦级核电技术,实现了中国核电技术的型谱化发展。
据介绍,中核集团在几十年核电建设运营的成熟经验基础上,汲取世界先进设计理念,成功研发了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目前,中核集团海内外在建“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共计4台,工程建设各节点均按期或提前完成,是全球唯一按照进度计划建设的三代压水堆核电项目;中核集团建设的AP1000全球首堆核电工程也于今年实现了商运;今年年底,中俄能源合作重点项目——江苏核电二期工程也将全面建成。目前,中核集团拥有在运核电机组20台,在建机组6台,并同时承担15台国内外机组的建造、安装工作。
余剑锋说,中核集团紧密跟踪世界核能发展趋势,不断推动先进核能技术突破和多元化应用。作为第四代核能系统的快中子反应堆示范工程在去年实现土建开工;作为中国核能发展的第三步,聚变堆研究也取得很大进步;自主研发、可用于城市供热的“燕龙”泳池式低温供热堆成功发布;开展了小型多用途模块化反应堆、海上浮动式核电站、超临界水冷堆等先进反应堆科技研发,均取得了较大进展。
他表示,中核集团一直努力推进核电安全高效发展。2017年,中核集团年度发电量首破千亿千瓦时,整体运行指标连续五年国内领先,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17年,中核集团的秦山一期30万机组,秦山二期1号、2号、3号机组,福清核电1号机组,田湾核电2号机组共计6台机组WANO综合指数为100分,排名世界第一。
中国网财经:改革开放40年中核集团再出发 改革薪酬制度 加快资产证券化
http://finance.china.com.cn//news/20181116/4810915.shtml
中国网财经11月16日讯(记者李春晖)改革开放四十年,也是核工业人建设先进军民两用核科技工业体系的“二次创业”四十年。从核工业部到核工业总公司,到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再到与中核建合并重组,经过四十年来的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如今的中核集团拥有核工业全产业链自主知识产权,具备同时建造40余台核电机组的建设能力,是世界上唯一一家拥有连续30余年不间断从事核电建造经验的企业,同时凭借“华龙一号”这张靓丽名片蜚声海外。
改革开放永不停步。中国吹响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号角”,这家连续十三年获得国资委考核A级的大型央企也站在了新的起点,誓要走上新的高度。
在11月15日中核集团举行的改革开放40周年新闻发布会上,中核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余剑锋表示,中核集团正以军民融合的核工业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为改革方向,以“两核”重组为契机,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不断完善治理与管理相结合的母子公司体制和管控模式,加大授权经营力度,为后续改革做好准备。
对于“后续改革”,余剑锋透露将进一步加快资产证券化步伐,加大混合所有制改革力度,同时将进行薪酬体制改革,提高科研人员的薪酬水平。
关于“华龙一号”首堆
有信心实现“2020年商用”目标
我国核工业创建以来经历了“以军为主”和“军民结合,转向民用”两个发展时期,核电是核工业转民的支柱产业,是核工业的龙头。“我国既是目前世界上核电产业发展最快的国家,同时也是进口核电规模最大的国家。”余剑锋表示。在日前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中核集团表示未来五年在核相关领域进口采购需求将超过120亿美元。
“不过(核工业的)核心技术是从国外买不来的。”余剑锋称,“必须坚持以我为主,自主创新。”这一判断拥有中核集团上下的广泛认同,集团多位高管都曾经在公开场合讲过。
改革开放40年,中核集团自主设计建造了我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并相继掌握了10万、30万、60万、100万千瓦级核电技术,实现了中国核电技术的型谱化发展。在几十年核电建设运营的成熟经验基础上,中核集团汲取世界先进设计理念,成功研发了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
“华龙一号”是我国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核电技术,采用能动与非能动相结合的设计理念,提升了安全性,平衡了经济性,是当前核电市场上接受度高的三代核电机型之一,也是我国核电“走出去”的重要“名片”。
从以往来看,世界上三代核电技术的首堆工程都没能实现按期建成,被称为“首堆必拖”魔咒。福清5号机组是“华龙一号”的全球首堆示范工程,其施工进展一直备受关注。
“每一次去(华龙一号首堆工程)现场,都感觉非常振奋,每一次都受到鼓舞。”凌晨两点刚刚从福清施工现场赶回北京的中核集团“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在发布会上难掩内心的激动。
“从首堆工程最新的进展来看,完全按照预期进度在推进。”邢继称,“对于可能造成工程延期的风险,我们做过周密地梳理和沙盘推演,前期的风险集中在工程设计和设备供货。现在来看,这两大风险都得到了很好地化解。对于2020年实现商用的目标,我们是有信心的。”
“华龙一号”首堆示范工程福清5号机组,预计工期62个月,分为土建、安装和调试三个阶段。工程于2015年5月开工,2017年5月完成穹顶吊装,从土建转向安装。
“现在是安装高峰期,明年就转为调试,转向调试的各项准备工作现在已经到位。”邢继介绍,“首堆穹顶吊装时提前了15天,今年‘主控室可用’和‘主管道焊接完成’两个里程碑节点分别实现提前了60天和75天。”
作为中国核电“走出去”的重要“名片”,全世界的潜在客户和竞争对手都关注着“华龙一号”首堆工程。“我们在国际上推介‘华龙一号’时,很多国外潜在业主、甚至监管部门关注最多的问题就是,你们凭借什么把华龙首堆工程推进得这么顺利?”邢继称,“中核集团是全球唯一一家30年不间断进行核电建设的企业,我们确实走过弯路,但今天我要说我们是国际上一流的、最强的。”
关于后续改革:
提高科研人员薪酬待遇、加快资产证券化步伐
余剑锋在发布会上提到,中核集团正以军民融合的核工业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为改革方向,以两核重组为契机,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不断完善治理与管理相结合的母子公司体制和管控模式,加大授权经营力度,为后续改革做好准备。
对于“后续改革”,余剑锋也透露了一些方向,包括薪酬改革、加快资产证券化步伐、加大混改力度等。
“中核集团的核心竞争力不是核电,是我们拥有的23家科研院所。”余剑锋称,“这些科研院所几乎涵盖了核工业所有产业环节。让这23个科研院所具有国际性的创新水平,在技术上达到国际先进,这才是中核集团的愿景。”
余剑锋表示,中核集团将改革薪酬制度,提高科研人员薪酬待遇。
“产业规模固然重要,但一个行业发展,更重要的是技术领先。”余剑锋表示,“我们改革的第一项措施,就是加大对科研院所的投资,加强能力建设、条件建设,把先进的科研人才留住,把国际上先进的科研人才吸引过来。因此必须要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科研条件和工资待遇。”
他透露,明年中核集团的薪酬考核办法就要开始变化,向科研人员倾斜,向承担国家重大专项的人员倾斜,向为集团创新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员倾斜。
今年7月6日,中核集团旗下中国同辐在香港成功上市。中国同辐是中国最大的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核技术应用企业,也是国内最大最全的放射性药物、放射源、标记化合物研发及其推广应用企业,具备全辐照产业链能力,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多所药物中心。
中国同辐是中核集团旗下第五家上市企业,不过中核集团的资产证券化不会止步于此。
“我们的资产证券化还需要加油、加劲。现在中核集团的资产证券化率是60%,目标是要达到80%。”余剑锋表示,“资产证券化是国企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现在这是我们的短项,下一步要加快资产证券化步伐,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