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核传媒丨文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继续前行的力量。中国核工业发展和命运,始终与国家命运、民族命运血脉相连。
作为国家安全重要基石,核工业正处在最好的战略发展机遇期,也迎来了发展的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的先进核工业体系,实现核大国向核强国转变是核工业新时代的历史责任与使命。在此背景下,2018年11月15日,中核集团召开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新闻发布会。
这不仅是一场全面展示四十年成果的活动。中核集团全景式铺展开了一幅改革开放40年的画卷,与会者仿佛进入时光隧道,40年峥嵘岁月扑面而来:从国之光荣到国家名片,从大国重器到中国方案,从央企责任到大国担当……这四十年,中核集团书写着从核大国到核强国的奋斗故事,为确保我国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更是一份坚定改革开放初心、砥砺打造核强国的行动宣言:中国核工业第一代人实现的辉煌在我们这一代也一定能实现,中国核电的发展不会被卡脖子,中核集团“走出去”不会退缩,赶超世界先进需要一种民族精神……一句句振聋发聩的表达,背后是十多万中核人的自信、坚守和责任,更是中核集团朝着核强国的目标奋进的前行指南。
打造核强国 中国核工业要有“心”
核科技是战略高技术,其核心技术是从国外买不来的。中国核工业六十多年,中核集团将创新融入到了“基因”里。
新时期,中国核工业如何创新?今年7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答案。他指出:要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支持龙头企业整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力量,创建新联合体。
“联合大攻关”的模式,是我国核工业发展的传统和优势。从今年7月开始,中核集团积极构建“小核心大协作”的研发体系,先后与国内五大高校签署深化合作战略协议。中核集团的系列举措释放出强烈信号:构建核科技创新体系,实施科技推动创新战略,建设核工业强国,中核集团时不我待,重任在肩。
“中国核工业核心竞争力之一是我们有23个科研院所。”中核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余剑锋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我们要让这些科研院所带动全国所有涉核的科研力量,建立国家先进核工业“产学研用”体系,来推动核工业科技创新和发展,形成产学研结合的产业模式。
打造核强国 中国核工业要有“魂”
在一代一代的“接力赛”中,精神的传承是首要的。回顾中国核工业发展历史,从冲破国外重重阻挠到回归祖国怀抱,从车水马龙的大都市到寸草不生的茫茫戈壁,老一辈核工业人用青春和热血,用奋斗与牺牲,书写着对真理和信仰的执著,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在他们身上,我们能够穿越时空,找到一种一以贯之、永不褪色的精神力量,这就是先辈留下的精神财富。
可以说,无论是在研制原子弹、氢弹的年代还是现在,“两弹一星”精神和核工业精神都是我们走中国特色科研道路的事业之魂、力量之源。
“从事核工业,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坚守、一种责任。要赶超美国等国的核电发展,更是需要民族精神,这就是我们自己的魂。”余剑锋强调,在新时代,中核人要用自己的方式继续弘扬和践行这种精神,为新时代注入正能量,并持续赋予其新的历史价值与时代内涵,这对中核集团下一步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打造核强国 中国核工业要有人才
实现我国从核大国到核强国的目标,最关键的还是人才。在今年9月举行的“一堆一器”建成60周年活动中,余剑锋对媒体提到,要不遗余力地做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激励保障,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的活力,为中核集团跟跑、并跑、领跑的发展目标提供坚实人才保证。在本次新闻发布会中,中核集团再次和媒体交流了这个话题。
以科技人才为案例举例,余剑锋解释到,一个国家的核工业要领先国际,首先是技术和人才的领先。因此必须要创造良好的环境,把优秀的科研人员吸引过来。提高工资待遇是首要的、实在的举措。
“明年,中核集团将实施新的激励考核办法,要向为集团创新发展做出贡献的人倾斜,向科研人员倾斜,向先进模范等倾斜。”面对五十多家媒体记者,余剑锋强调:未来在中核集团,只要你有贡献,你有创新,你就能获得相应的待遇,只有这样核事业才能形成良好循环健康发展。
打造核强国 中国核工业要开放
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与世界的连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进入中国,中国技术走向世界,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核工业的发展也是如此。
这四十年,从引进到出口,中国核工业实现了新的跨越:从出口核反应堆到全产业链的中国方案,足迹遍布全球40余个国家和地区,我们积极打造世界核能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核集团开放的大门始终打开。在不久前举办的进博会上,中核集团又响亮地提出:正在规划构建面向全球的核产业供应链体系,促进核产业领域跨区域、跨国界的协作。
“将来的中国核工业将拥有完整的、先进的产业链,是一个涉及所有专业的科技创新平台,更是一个对国内外所有相关单位开放、发展空间很大的平台。”对于未来,中核集团描绘了一幅看得见、摸得着的蓝图:中国核工业人砥砺前行,正在完成中国从核大国到核强国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