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的生活
那一年,我们到达青海二二一厂正是年底寒冬季节,当时临时住宅没有盖好,大家都住在羊圈里,里面腥味很大。从河南家乡突然到达海拔3000多米的茫茫草原,因缺氧喘不过气,一走路就发喘;饭也煮不熟,经常没法按点吃饭;蒸好的馒头抬到门外几分钟就结冰了。晚上睡觉实在冷得不行,我们大伙空闲时便一起去捡牛粪取暖,饿了就把结冰的馒头放在牛粪上烤热了吃,条件十分艰苦。
春天来了,为了生活及生产需要,我们在老师傅们的带领下,每天早上上山砍柳条,砍完每人背一捆下山,背不动的就放到地上顺坡拉下来。我们用柳条编柳芭做屋顶,还自己动手摔土坯盖宿舍、食堂、办公室等临时工程。在那种条件下,大家任劳任怨从不叫苦,从没有人提享受、待遇问题。
保密
1958年进厂后,领导开会跟我们讲,青海这个地方高原缺氧,天气十分寒冷,大家要克服困难,不怕吃苦,坚持下去,干好工作,不辜负党的重托,还有最重要的一条是做好保密工作。
经过多次保密教育,学习保密守则,大家都知道这是国家的机密,任何人不得泄露。在二二一厂的几年里,我们用信箱号通信;不论是在通信,还是探亲回家,我们从来不谈论工作的地址、性质。
在我的心目中,二二一核研究基地永远都是我们核工业人向往的地方。
拜师
因生产工作的需要,我们很快就被分配到各个工种进行培训学习,我和部分伙伴分配到第三瓦工青年突击队。领导为了尽快培养生产骨干,给我们组织了拜师会,签订师徒合同。拜师后,我把师父当成父辈,像有了亲人似的心里有了依靠。以后,我每天给师父打刷牙水、倒洗脸水,上下班给师父背工具,师徒关系很密切,像一家人一样亲切。
在组织的关怀和师父的直接教导下,我平日里在工地认真学习技术,下班就在宿舍里用黄土、黄泥砌土样,学习技术理论知识。那种刻苦学习努力工作的情形至今都让我记忆犹新。那时为全面提高工人技术水平,工会、共青团经常组织技术竞赛、技术大比拼等,为更快地培养出技术骨干及建厂创造了良好条件。(作者为中国核工业二四建设有限公司退休职工冯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