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春天,来的有点晚。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节奏。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红旗漫卷,全国上下打响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抗“疫”之战。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检验和考验每一个党组织和每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中国电建成都院党委充分发挥政治核心和领导核心作用,坚决贯彻党中央和集团党委决策部署,坚持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不动摇。投身到 “抗疫战”“生产战”“脱贫战”中,作为践行初心使命、体现责任担当的试金石,打造党建“红色引擎”强劲驱动,使党组织成为引领企业战胜疫情、攻坚突破、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
提升政治站位,坚决打赢“抗疫战”
作为中央企业,成都院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牢牢抓住国企改革发展的“根”与“魂”,围绕“1234”战略目标和企业愿景,推动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做到“一手抓、三同步、六建设”,为发挥党委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提供坚强保证。
在疫情的大战大考中,成都院党委提高政治站位,将疫情防控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在关键时刻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成立了由党委书记、董事长为组长的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落实疫情防控工作统筹协调等各项工作。
党的建设,重在基层,这是成都院党建工作的优良传统。成都院各基层党组织成立了由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的疫情防控工作机构,层层落实疫情防控工作责任,确保防控工作有效开展。
疫情汹汹,席卷而来。大难面前,总有一些人迎难而上,坚守岗位,构筑着防疫战线上的坚实防线。
成都院天源水务公司需要科学处理成都温江区40万人、400家企业、5所医院产生的污水,压力可想而知。“确保厂区安全稳定运行是重中之重,是组织交给我们必须完成的任务。” 党支部书记赖寒无不动容的说道。
于是,天源水务党支部迅速行动,统筹安排部署疫情防控各项工作,一手防控疫情,一手稳定运营。作为保障社会正常运转的民生工程、基础性公共服务,成都院水务人严阵以待,杜绝病毒通过污水再次传播,为数十万温江人民筑起了安全防线。
“感谢你们!你们的付出和努力,为温江的区域环境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温江区区长马烈红在科技园污水处理厂突击检查后,用肯定回馈了成都院人的付出。
天源水务公司党支部在抗疫战场上交出的成绩单,只是成都院基层组织打赢“防疫战”的一个生动缩影。他们积极发挥优势专长,做好与疫情防控工作相关的电力生产、污水处理、基础设施的供应服务等工作,高质量、高效率为疫情防控提供过硬基础条件。
“变化”的是疫情,“不变”的是成都院人勇于奉献的坚守,是强有力“红色动能”赋予初心为民的底色。
高扬一线党旗,全力打赢“生产战”
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是当前两场硬仗。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央企的使命担当。成都院努力发挥好国企“六种力量”,全力打赢生产经营战,将疫情造成的影响加速降低和消解。
成都院注重支部建在工地上,党旗插在阵地上,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工程建设提质提速,实现生产经营、民生和谐与党建工作多赢。
投资并EPC建设的西昌东西海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是四川省重点项目。项目一开始并不顺利,作为成都院首个全产业链水环境项目,团队发誓要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幸福是干出来的!”项目党支部不仅把这几个大字贴在了墙上,也印在了每个人心里。
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猎猎飘扬的党旗;哪里最困难,哪里就有支部党员的身影。西昌水环境项目,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西昌第一个全面复工的项目,受到四川省委和西昌市委高度肯定。党员冲锋在一线,带动整个建设队伍迸发出旺盛战斗力,也大大促进了建设进度。复工后仅5个月就初具规模,即将以四川省委深改办河湖公园示范项目的身份迎接各方检查。
“红色基因”和“红色文化”在特殊时刻彰显出动人魅力。成都院特别强调党建与企业文化建设深度融合,要求发扬过去困难时代“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光荣传统,像创造龚嘴、二滩水电站奇迹一样,在逆境中将企业生产、经营和履约稳健推进。
在金色孟加拉,成都院达舍尔甘地污水处理厂建设总包项目部,经受着严峻新冠肺炎疫情和项目工期的双重考验。这个“一带一路”倡议的重大项目、南亚地区最大的污水处理厂,能否在复杂形势下安全有序推进,实现优质履约,成为压在肩上的沉沉担子。
众志成城,方能共克时艰。项目党支部成员张成波说:“我们是成都院成立的第一个海外项目党支部,应该带好头,做得比平时更好。”
受疫情影响,现场大量孟方工人离岗,工作面已无法全面铺开,进度受到严重影响。党支部结合实际,在党员中深入开展“一线党旗红,奉献当标兵”活动,在党员的示范带领下,项目所有成员没有一人退缩。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项目部把党员干部作为骨干力量,通过支部凝聚起来,遇到困难及时开支部会议进行讨论,研究推进办法,啃硬骨头,奋力实现疫情防控和项目履约的“双战双赢”。
建树党员先锋,倾情打赢“脱贫战”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抓好党建,丰富载体,锤炼队伍,让党员成为改革发展、履责担当的中坚力量,是成都院饱有凝聚力和新动力的法宝。
为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成都院各级党组织积极开展党员亮身份、“党员突击队”等活动,让党员平时看得出,关键时刻站得出,危急关头豁得出,在灾害抢险、技术攻关、项目履约、扶贫攻坚中涌现出坚守堰塞体9天8夜的“铁人”、驻村5年的第一书记等先进典型。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坚决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在南充高坪、阿坝州茂县、凉山州布拖县和美姑县,成都院派驻的扶贫干部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坚持战斗在抗疫和扶贫第一线,用心用情用功当好老百姓的健康守护人和脱贫主心骨。
扶贫干部深知,对贫困地区而言,防疫与扶贫,前者事关生命,后者事关生计。他们秉承着“党有号召,群众有需要,我们就有行动”的初心,闻令而动,火速驰援,向着践行使命的地方出发。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在春耕务工生产的大好时节,他们组织贫困劳动力返程返岗和外出务工,利用好扶贫产业、公益性岗位,促进贫困人口就近就地就业,妥善安置因疫情暂时无法外出务工的贫困劳动力;与当地相关部门协调解决因疫情影响的农产品滞销问题,尽全力使村民损失降到最低。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这群逆行而上、倾心奉献的扶贫干部,正是“脱贫战”中的顶梁柱。他们都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共产党员。
党员在实践中建功,干部在一线中培养。工程建设一线也成为锤炼党员干部、选拔任用先进的“大舞台”。在“两优一先”评选和干部提拔中,一大批坚守海外内项目一线和扶贫展现的党员干部被选拔出来。
党建强则企业兴。成都院准确把握国企党建新要求,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极力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有效转化为了企业的发展优势。
党建凝聚人心,更为发展注入动力。“我们希望把党建工作做细、做实、做活,做到每个党员和群众心里。想方设法提升职工幸福指数,共享发展成果,增强职工对成都院的认同感、归属感,努力营造干劲足、人心齐的改革发展和谐稳定环境。”这是成都院激发“红色动能”的落脚点。
没有一个冬天不能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经历疫情考验的成都院,正上下心往一块想,智往一起聚,力往一处使,迸发出澎湃“红色动能”。
成都院惠州水环境治理项目部第一时间奔赴现场复工复产
成都院扶贫干部与村民在援助的百合谷开展春耕“抢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