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2018年,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钱智民在年中党组(扩大)会议上就集团公司发展战略和工作部署作讲话,将创新放在集团公司发展理念之首,提出要加强集成创新、协同创新和管理创新,在更大范围发挥创新驱动作用,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以动力变革促进发展质量、效率变革,成为国家创新力量中日益重要的一员。
在集团公司管理创新理念与方法指导下,人才学院守正出新,围绕"创新、奋斗、转型、突破"工作主线,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升与创新,推动学院工作高质量开展,继2017年技能大师、班组长培训项目获奖后,2018年再获嘉奖,《以卓越价值为坐标的人才实践》、《核电生产人员培训课程标准体系建设与管理实践》及《能源管理系统创新实践与节能实训平台建设》项目分获集团公司管理创新成果一、二、三等奖。
一、创新管理体系,提升顶层设计
学院将集团公司战略要求内化为学院发展的动力,围绕为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清洁能源企业构筑卓越人才赋能体系的使命,将国际上广泛认同的卓越绩效管理模式(PEM)与人才培养体系理论相集成,与人才培养业务对接,构建了学院"1+5"卓越管理体系。
"1"是学院发展总纲,"集团认可、单元满意、员工认同、行业引领"四大价值坐标厘定学院高质量发展的布局和航标;"5"是业务运营及管理的价值活动,以发展总纲为引领,整合学院价值创造的各要素,搭建形成了专业化的项目体系、梯次化的课程体系、品牌化的师资体系、标准化的质量体系和集约化的保障体系。源于总纲、导向结果,学院以开发运营全流程的标准化质量测评以及学院前中后端的绩效评估,全面驱动五大体系高效协同运行,形成了学院"1+5"卓越管理体系闭环驱动的自组织动力。
人才学院率先集成"顾客导向的追求卓越、关注未来的持续改进、以人为本的系统整合、基于结果的闭环管理"四大理念,贯穿到业务和管理工作中,统一了员工的思想,形成了共识,成为行动的指南;对接世界一流企业要素和一流企业大学标准,提出了四大价值坐标和绩效指标体系,全面驱动五大体系高效协同运行,增强学院主动、持续进行价值创造的能力;创新开发"产业-人才成长矩阵、梯次-类别赋能标准、分层-分级多元师资配置机制、开发-运营质量标准、资源-能力活化机制"五大管理工具,缩短了人才培养的周期,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师资利用更充分,激发了员工和团队活力,培训保障更到位。
自体系实施以来,"1+5"已经纳入学院的语言体系。学院服务集团战略的能力增强:人才培训方面,学院积极组织战略对接的人才培养项目和主题宣贯培训;人才管理方面,学院参与各项制度、标准的制定,助力集团人才管理的制度化和体系化。学院人才开发的效力提升:2017年全口径培训量较2015年增长23.74%,培训满意度增长0.38%。通过培训,集团高技能人才占比从3.1%提升至13.5%,在全国性及国际竞赛中获奖学员达78人。2016年至2017年,为系统外各单位定制培训56期。学院品牌影响持续扩大:学院获得《电力行业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中国企业大学排行榜《最佳企业大学》、中国人才发展菁英奖《最佳企业大学》等20多项集团内部、电力行业和培训行业各类奖项,行业内外影响力得到进一步传播,品牌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创新项目设计,锤炼品牌力量
学院立足战略重点,关注重点人才成长,不断加大教研投入,以重点培训项目为抓手,系统梳理培训标准,强化教研对业务提升的催化作用,全方位提升培训质量,打造出以南非民用核能培训项目、新锐训练营项目、技能大师项目、班组长培训示范项目为代表的一批精品项目,锻造学院品牌。
一是发力教研,核心能力取得进步。以核电厂运营人员培训为重点,紧密围绕CAP1400和AP1000核电厂的技术特点和培训要求,充分借鉴其他核电集团课程体系建设的经验,结合集团公司核电培训需求,建立了国内首个同时适用于AP/CAP系列堆型的核电生产人员培训课程标准体系,实现培训标准化、集约化,为后续将进一步向集团系统外核电培训行业辐射,不断提升行业影响力提供支撑;以新入职高校毕业生培训为重点,坚持系统性、连续性的人才培养规律,形成以"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培训、二级单位综合能力培训、三级单位岗位技能培训"为核心的新入职高校毕业生三级培训体系与标准,编写标准化工作指导手册,固化项目流程,规范项目要求,指导项目实施;以专业、技能人才培训为重点,坚持关键岗位胜任力标准研究前置,先后构建二级单位办公室主任和人资部主任胜任力模型,研究编制国际化人才胜任力素质模型,以此为基础,推进专业和技能人员通用能力和岗位胜任力模型研究工作,专业技能人才发展白皮书研究,构建培训地图,全面开展培训大纲修编工作。
二是聚焦"四点",重点项目形成突破。南非民用核能培训项目把握国际化培训项目运营规律,整合开发系统内核电师资资源,基本形成跨界整合的项目体系,纵深设计的课程体系,程序迭代的师资体系以及穿透式管理的运营体系,获中国人才发展菁英奖"最佳学习项目";新锐训练营项目创新"互联网++培训"模式,通过远程教学平台实现了以标准化为前提的集团公司系统新员工"1+N"培训协同新格局,荣获中国企业大学排行榜"最佳学习项目"奖、中国企业在线学习大会"优秀APP学习应用奖"、中国人才发展菁英奖"最佳学习项目"奖;班组长培训示范项目突出"三基"目标,形成培育项目模式示范型、培训管理专业化、课程设置模块化、实施过程标准化的"一型三化"培训项目,获集团公司管理创新成果三等奖。技能大师培训项目以高端技能人才为重点,突出行动学习,填补了电力行业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空白,获集团公司管理创新一等奖、中国电力创新奖管理类一等奖、中国人才发展菁英奖"最佳学习项目"奖。
三、创新智慧平台,强化校园建设
2017年集团公司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指出:"信息化建设要以智慧企业为愿景,紧密围绕集团公司发展战略,实现信息化与业务管理深度融合。"人才学院围绕"十三五"发展规划,着力实施"五个一"工程,以"三个校园"为特色的带有强烈国家电投特质的无边界企业大学建设为目标,围绕组织和员工需求,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建立智慧服务保障系统、智慧能源供应系统、智慧信息集成系统,不断提升"智慧校园"建设水平。
一是加强能耗管控,持续优化升级校园资源环境。紧跟互联网+生态下双边经济下发展趋势,学院启动能源管理系统平台建设项目,通过合理建立学院电、水、气、冷量采集系统,掌握资源和能量流向,打通能耗采集系统传输通道,建立互联网生态下的学院能源管控系统,以能耗和能源数据为依据,从技术层面、管理层面双管齐下,及时性和合理地进行能源管理,保证动力系统的稳定性和经济性,实现用能的优化分配和供应,最终实现提高整体能源利用效率、建设节约型园区的目的。
通过一期工程,学院已经初步建设成功有效的能耗分项计量平台,初步实现用能诊断,大幅度地提升整个物业管理体系的管理水平,建立了学院的用能基准,促进学院可再生能源自给率不断提高。此外,学院将控制系统接入平台,达到优化系统控制,降低能耗运行成本的目的,目前年节约能耗费用约10%。
二是深耕"智慧+"平台,打造人才学院"信息化生态圈"。学院"智慧+"企业综合应用支撑平台,以"创新驱动、转型提升"为方向,以"智慧+"为理念,采用大数据、云计算、应用集成、敏捷开发等先进技术搭建人才学院的信息化平台的基础支撑,打造业务构建云平台、统一应用集成平台、综合统计分析平台3大平台。通过企业综合应用支撑平台,实现业务管理应用的统一和基础技术支撑的统一,变"系统建设"模式为"平台建设"模式,充并分考虑业务应用的长期规划和数据积累应用,将重心逐步从IT(信息技术)向DT(数据技术)转化,借助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综合利用和决策支持,为人才学院的科学管理和转型提升做重要支撑。
综合应用支撑平台系统,着力将互联网融入人才开发与管理的各个环节,创新企业的业务模式,规范学院流程设计,标准的数据资源和交换规则使得所有过程信息、业务工作流程都得到了统一管控,企业整体运作更加协调,员工个人工作更加灵活,全面提升了学院整体的智慧培训水平,是在国家"两化深度融合"、"互联网+"大背景下,对综合办公应用的一次积极实践。
总结过往,我们硕果累累;立足当下,我们信心满满;展望未来,我们斗志昂扬。没有创新不可能成为一流企业。人才学院在集团公司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勇于开展创新实践,持续推进学院高质量发展,努力成为"理念先进、模式创新、标准引领、价值彰显"的国内国际一流企业大学,为集团公司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