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标准化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来统筹推进,纳入国家基础性制度建设范畴,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标准化工作改革已深入到我国经济社会诸多领域,改革打破了政府单一供给标准的格局,推动建立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形成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一个标准、一个市场、一条底线”初步实现。
近年来,电力标准化在各个重点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截止到2017 年底,我国在运在建特高压交流工程11 项(8 项在运,2 项在建,1 项获批),特高压直流工程14 项(12 项在运、2 项在建),合计特高压线路超过3.2 万km,变电(换流)容量达到3.3 亿kVA。淮南−南京−上海1000kV 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苏通GIL 综合管廊工程开工建设。张北可再生能源柔性直流电网试验示范工程获批。柔性交、直流输电技术取得突破进展并建成多个工程,张北可再生能源柔性直流电网试验示范工程获批。2017 年度,国内电力电缆运行长度持续高增长,柔性直流、海底电缆输电技术不断突破。世界最高电压等级的交联绝缘海底电缆工程——舟山宁波交流500kV 海底电缆工程正在建设。随着高电压、远距离、大容量输电技术的发展和国内交直流超、特高压工程的迅猛建设,高压输变电设备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2017年,也出台了一批相关领域的重要标准。
该标准规定了额定电压3.6kV 及以上、额定频率50Hz 的高压交流真空断路器(以下简称真空断路器)的使用条件、额定值、设计与结构、型式试验、出厂试验、选用导则、运输与储存、安全性、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通用要求。
该标准规定了电力用直流电源设备(以下简称设备)技术要求、检验规则和试验方法、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方面的要求,适用于发电厂、变(配)电所和其他电力用直流电源设备的设计、制造、选择、订货和试验。
该标准根据我国研究、制造和应用串联电容器的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现行国际、国家相关标准,对串补装置中电容器单元的设计、生产、试验、安装、运行、维护、包装运输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适用于串联在额定频率50Hz 的交流输电线路中,成为交流电力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的电容器单元。该标准的发布填补了目前串联电容器单元标准中缺乏的设计、制造质量、规范验收、维护方面的规范内容,进一步规范了串联电容器单元的设计、生产、试验、运行、维护等工作,对串联电容器的技术发展和质量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
该标准规定了电力系统用交流滤波电容器的术语和定义、使用条件、质量要求和试验等方面的基本要求,适用于1kV 以上滤除交流侧谐波并在基波频率50Hz 或60Hz 下提供无功补偿的交流滤波电容器。通过该标准的实施,可进一步规范地解决交流滤波电容器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滤波电容器的制造水平的提升,对滤波电容器的发展意义重大。
该标准规定了电力金具可锻铸铁件、黑色金属锻制件、冲压件、球墨铸铁件和铝制件的技术要求及检验规则,对保证电力金具制造质量、保证架空输电线路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指导作用。
该标准规定了架空输电线路地线用连接金具和悬垂线夹磨损试验的术语和定义、试验设备和试验方法等,对于大风区等特殊地区线路用连接金具和悬垂线夹提供了金具磨损试验方法,适用于有耐磨性能要求的架空输电线路地线用连接金具和悬垂线夹的试验及性能评价。
该标准规定了额定电压1kV 以上的挤包绝缘电缆和电缆附件的选用原则,给出了电缆的导体截面、绝缘水平和结构要求的选择原则、选型时的必备资料、高压电缆选用时应考虑的环境因素,从而确保高压电缆选用的科学性,从源头上保证高压电缆线路工程的可靠性。
这三项标准规定了额定电压26/35kV(Um=40.5kV)及以下挤包绝缘电力电缆冷缩、热缩以及预制式电缆附件安装工艺、质量评定及验收等基本要求,适用于额定电压26/35kV(Um=40.5kV)及以下挤包绝缘电力电缆冷缩、热缩以及预制式电缆附件的户内终端、户外终端和直通接头,对规范当前配网电缆附件安装,提升安装水平具有指导作用。
该标准规定了采用热线法测量直埋电缆线路周围土壤热阻系数的现场测量方法,包括测试设备、测试程序、测量频率以及测量结果处理,适用于各种埋地敷设电缆线路,包括直埋、穿管以及电缆沟回填敷设等方式下,电缆线路周围均匀回填材料的热阻系数测量,对防止电缆线路过热、提升线路负荷能力,提升高压电缆线路的可靠性与经济性具有指导作用。
高电压测试技术是以试验研究为基础的应用技术。近年来,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迅速推进和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变电站已规模化投运,安装应用了大量数字化设备。为确保我国数字化设备运行的安全性,2017 年,启动了数字化测试设备体系建设研究工作,开展了数字化测试设备体系所涉及的全部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主要包括:设计类标准(典型设计、系统要求等);生产类标准(技术规范、接口规范等);试验类标准(检定规程、校准方法等);验收类标准(验收规范等)。同时,随着近年来工业用红外、紫外、X 射线热(照、摄)像仪技术和品种发展很快,在应用层面得到飞快的提升和应用,2017 年陆续发布了DL/T 1779—2017《高压电气设备电晕放电检测用紫外成像仪技术条件》、DL/T 1785—2017《电力设备X 射线数字成像检测技术导则》、DL/T 1791—2017《电力巡检用头戴式红外成像测温仪技术规范》等光学技术领域标准。为规范电网中直流偏磁的问题,指导全行业有效分析和抑制因直流偏磁给变压器等重要设备造成的安全隐患,连续制定了DL/T 1786—2017《直流偏磁电流分布同步监测技术导则》和《电网直流偏磁风险评估与防御导则》等标准。
该标准规定了带电运行高压电气设备电晕放电缺陷检测用紫外成像仪的相关技术内容,包含仪器的技术要求、检验方法和检验规则等要求。适用于高压电气设备电晕放电检测用日盲型紫外成像仪的设计、生产和检验。该标准填补了国内紫外成像仪行业仪器技术标准的空白,对紫外成像仪研制和应用提供了保障和支撑,为后续紫外检测由定性进一步发展到定性+量化检测提供了基础,促进行业形成规范的紫外检测数据库,为推进智能化带电检测提供大数据支撑。
该标准规定了电力设备X射线数字成像检测的检测人员、检测系统、安全要求、检测方法、图像分析、图像存储及检测报告等技术要求,适用于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GIS)、瓷柱式断路器、电力电缆及其附件、电力金具的X 射线数字成像检测。该标准的颁布填补了电力行业无X 射线数字成像检测标准的空白,有效解决了电力行业因无X 射线数字成像检测标准,导致检测试验无章可循,检测工艺五花八门和检测效率低的问题,有效提高了电力设备内部故障的检出率,同时对确保检测人员的安全和电网稳定运行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该标准规定了电网中变压器直流偏磁电流分布同步监测的方法、布点原则、监测装置及监测系统的技术要求和监测数据处理,适用于电网中110kV 及以上等级变压器(含换流变)中性点直流偏磁电流分布的监测和分析。该标准通过对直流偏磁电流分布开展同步监测,总结电网中直流偏磁电流分布规律,指导全行业有效分析和抑制因直流偏磁给变压器等重要设备造成的安全隐患,对保障交直流混联大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带电作业作为输配电线路检测、检修、改造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在解决线路故障的同时保障供电可靠性,为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和提高经济效益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带电作业技术的深入发展,在高海拔地区带电作业、耐热导线及紧凑型等特殊线路带电作业、直升机带电作业和配电线路旁路作业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并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制定了《10kV 带作业用绝缘斗臂车》,修订了《配电线路带电作业技术导则》,发布了GB/T 34577—2017《配电线路旁路作业技术导则》、DL/T 1720—2017《架空输电线路直升机带电作业技术导则》、DL/T 1126—2017《同塔多回线路带电作业技术导则》,加强了配网不停电作业的标准化,同时开展电弧防护技术的科研、试验等基础性研究,为电弧防护技术系列标准的制定奠定基础,促进技术的推广;在带电作业人员技能培训方面,建立了专业化的培训基地,形成了健全的培训体系,制定并发布了GB/T 34569—2017《带电作业仿真训练系统》,对全国带电作业人员技能水平的提升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随着对供电可靠性要求的提高及配网升级改造计划,配电线路带电作业需求升级且迅速发展,高海拔地区配网带电作业及工器具、装备等均有新的要求,制定并发布了DL/T 976—2017《带电作业工具、装置和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对带电作业的安全开展、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带电作业技术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该标准规定了10~20kV 电压等级配电线路旁路作业的工作制度、技术要求、作业方式、工具装备、操作要领及安全措施等,适用于10~20kV 电压等级旁路作业检修和维护配电线路设备。随着配电线路供电可靠性要求的不断提高,配网带电作业需求日益增加,作业项目及作业方式繁多复杂。配电线路因其结构紧凑、空气间隙小、设备种类多等特点,对带电作业人员的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作业人员的安全防护措施提出了更高的考验,GB/T 34577—2017 的制定,从工作制度、技术要求、作业方式等方面对开展配电线路旁路作业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和管控,从而保障带电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此外,针对典型的作业项目,给出了应配备的作业工器具、人员防护用具,并给出了规范化的作业流程和操作要领,给实际开展作业的管理人员、操作人员以参考价值,从而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的作业流程,避免作业人员主观因素造成的失误及事故,可指导配电旁路作业的安全开展,保障带电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为配网线路的可靠运行提供支撑,减少线路停运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
该标准规定了带电作业人员操作技能仿真训练系统的构成要素、基本要求、性能指标、测试及资料等要求,适用于输配变电带电作业仿真训练系统。对行业人员从业资格的审查及培训是确保带电作业人员人身安全的重要保障,是推广带电作业技术的重要媒介。随着电网的不断建设,输配变电带电作业人员的需求日益增加,从业人员技能、安全培训工作也逐步上升,培训量日益增大,培训项目难度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增加。为确保带电作业技能培训能最大限度地提供真实带电作业环境,各培训机构、实训基地均采用了带电作业模拟仿真训练系统,为年轻的学员提供仿真的带电作业环境,既能起到培训的有效性,也可以保证新学员的人身安全,可大大提高带电作业人员的技能培训效果,提升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该标准根据不同地区带电作业仿真训练系统的差异性,规定了仿真训练系统的基本要求,保障仿真系统的有效性、实用性,使符合带电作业中对人员、设备安全的基本要求和相关规则,从而规范带电作业培训,确保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对提高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技能水平起到保障作用。
该标准规定了500~1000kV交流和±500kV 直流输电线路直升机带电作业的一般要求、作业前准备、技术要求、安全要求及应急处理等,适用于采用有人驾驶直升机对500~1000kV 交流和±500kV直流架空输电线路进行的带电作业。输电线路具有结构高、运行参数高、距离远等特点,导致输电线路带电作业劳动强度高。直升机带电作业可减少作业人员登塔、携带大型作业工器具、进出等电位困难等问题,可大大降低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作业效率。该标准结合现有直升机带电作业技术及应用情况,从作业安全、直升机飞行安全等方面,提出了带电作业的相关技术要求,确保直升机带电作业的安全开展,同时对该项技术的发展和进一步推广应用可起到有效的规范和技术指引作用。
该标准规定了110~1000kV 同塔多回线路带电作业技术要求、进出等电位的方法、作业中的注意事项、作业工具的试验、运输和保管等,适用于海拔2000m 及以下地区110~1000kV 同塔多回线路的带电检修和维护作业。随着我国电网建设发展,为节约输电走廊,目前大量同塔混压并架线路不断建成和投运,其运行维护必然涉及带电作业的相关技术要求,此次修订增加了近年来新建的220kV/110kV、500kV/220kV、1000kV/220kV 和1000kV/500kV 的同塔混压并架线路的带电作业技术要求,给出了各类型线路在不同运行模式下进行检修作业时的技术要求和安全防护措施等,对检修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可起到有效、可靠的保障。
该标准规定了带电作业工具、装置和设备预防性试验的项目、周期和要求,用以判断工具、装置和设备是否符合使用条件,预防其损坏,以保证带电作业时人身及设备安全,适用于交、直流电力系统进行带电作业所使用的工具、装置和设备。预防性试验是为了发现带电作业工具、装置和设备的隐患,预防发生设备或人身事故而进行的周期性检查、试验或检测,是带电作业工器具生命周期中的重要试验检测环节。该标准涵盖了带电作业用绝缘工器具、防护用具、金属工具、检测装置、专用仪器设备等,规定了各类工器具在使用周期内应开展的电气性能、机械性能等指标的检测方法、评判依据及规则等。该标准的发布与实施,既可有效保障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亦可保障带电作业工器具的质量,有效阻止不合格的劣质产品流入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