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18 • 信息一体化

串起散落的“珍珠”-- 信息资源整合的最佳实践

2006-01-20 13:30:59
    来源:IBM中国

之所以将分散的信息资源称为“孤岛”,多少带有人们的埋怨和无奈的情绪。其实,“信息孤岛”本身并无是非之说,它只是信息资源存在的一种形式。

信息资源形式上的分离,只会带来应用上的困难,而不会消退其内在的价值。如果换个角度,将信息资源看成散落的珍珠,那么信息资源整合的历程就是串珍珠的历程,而非枯燥的消灭孤岛历程,其感受自然非同一般!

当困难如期而至时,如果希望采用逃避的形式,或自我欺瞒的“鸵鸟式”策略,那么,终归迈不过困难的坎。这正是许多企业在着手解决信息孤岛问题时,发现绕了个圈子又回到起点的原因。

北京电力公司(原北京供电局)在历经六年的整合之路后,已经体验到了整合所带来的种种好处。

一切皆因整合

作为全国特大型全民所有制一流供电企业,北京电力公司下辖35个基层单位(其中区(县)供电分公司16个),输电变电配电业务覆盖1.68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对于这样一个地域分割、管辖部门多而杂、资源分布程度高的集团式企业,工作上的任何协同都似乎不可想象。然而,这一切都是事实:

通过成功实施办公自动化系统,北京电力公司在其管辖的34个基层单位实施了无纸办公,以往诸如周转于部门间的审批工作,因协同办公而变得轻松起来;
在实施统一用户管理机制后,位于公司任何部门和基层单位的用户,只需要输入一次用户名和密码,就可以使用其有权限访问的任何应用资源,从而让以往进一个系统、迈一道关卡的应用模式作古;
基于公司的应用平台,用户可以处理包括邮件、报文和公司信息等在内的所有日常工作。
看似轻松的协同,在其背后是复杂的支撑体系,这包括操作平台的整合、数据资源的整合和应用系统的整合。

电力系统的“百家争鸣”

从今天北京电力公司跨部门的协同办公和整合应用来看,人们很难将其与“百家争鸣”式的分裂局势联系起来。事实上,北京电力公司正是从这种局势中走出来的。

北京电力公司的信息化工作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主要是以单机版的低端应用为主。这种情形下,自然缺乏IT发展的整体规划,这为日后的“百家争鸣”埋下伏笔。1988年,公司开始成立信息中心,并着手开发诸如电费管理信息系统之类的应用,并初步做一些总体规划方面的工作。自1989年,公司的信息化开始步入网络时代,比如,最初的粗缆以太网,以及进入90年代后的互联网+。在这种背景下,公司开发了一些以网络为平台的应用系统,如综合查询系统、机关层次的办公应用等。

应该说,网络平台的出现,提出了整合应用的需求,也为整合应用提供了可能。而且,北京电力公司的信息中心在整体规划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行政上强调分散管理的局面,以及各基层单位业务的差异性,还是使公司的IT建设出现若干分支。以往生产车间式的运作,使公司更加强调作业层的管理,主要的工作是完成下达的指标和任务,并不是在市场环境下的相对独立的实体,因此,公司没有动力和必要把信息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资源考虑,信息技术仅仅是一种辅助人们完成工作的一种手段,甚至只是一个好看的门面。公司的基层单位在信息化建设上各自为政,加上电力系统充足的资金,允许各基层单位基于自己的需求开发出各种应用。所以在横向方面,别说不同的基层单位间,即使同一基层单位内,各种应用系统也层出不穷、彼此独立。

纵向方面,上级下发的系统,在各部门的应用都融入了个性化的色彩。这样一来,各基层间、部门间,应用的相对独立,导致了数据资源的分裂,从而形成了信息资源的整体分割局势。

整合应时势

电力机构的改组,改变了公司先前的车间式运作模式,北京电力公司由单纯的电力生产角色,转变为主动参与市场营销客户服务,并自负盈亏的委托法人。而“奥运电力行动计划”的制定,需要公司在整体上把握电力生产、人事管理、安全、用电的整体规划,这一切都以信息资源的共享为基础。然而,在像北京电力公司这样一个地域分布广泛、内部应用庞杂、机构重组建制时而发生的公司实施信息资源的整合绝非易事,信息中心面临行政、业务流程和技术实施等多个层面的困难。公司的信息中心相信,散落在各基层单位的信息资源是财富,关键是如何开发这笔财富。为此,北京电力公司在与IBM建立稳固的战略合作伙伴的基础上,制定了分步走的战略方针。

首先,在宏观层面实施应用构架的整合,包括规范用户管理机制和访问界面,以及定制各种系统开发标准。宏观整合必须构建在稳固的平台之上,北京电力公司选择IBM的WebSphere Portal作为整合的框架,并选用TAM(IBM Tivoli Access Management)来规范用户管理,这为整合打下坚实基础。接着,实施数据层面的整合。只有真正实现数据整合才能触及公司的业务整合,数据资源的整合的目的有三:企业级的数据共享、不同业务间的数据交换和提供决策支持的数据挖掘。强势的数据整合必须以坚实的数据平台为支撑。最后,是业务流程的整合。这是信息资源整合的终极目标,业务流程整合是一种工作流的深层开发,涉及业务系统间和非业务系统间的重组,是一个长期工程。

经验才是至宝

沿着既定的战略部署,北京电力公司的整合路走得很坚实,并已经建立了良性的整合机制,取得本文前面所述的成绩。但北京电力公司认为,整合是一项大的工程,任何阶段性的成绩都不足为喜,重要的是在不同阶段积累整合的经验,为今后的整合之路奠定基础。俨然,经验才是至宝。

用户感言

正像北京电力公司信息中心副主任汪皓所言,简单的“整合”两字包含太深的内涵:既包括整合前的整体规划,又包括整合过程中局部战术的不断调整;既涉及合作伙伴、应用系统的选择,又涉及应用实施过程中的培训。每一步都要经历艰难和曲摺――正所谓结果是美满的,过程是艰苦的。

勿让整体规划流于形式

汪皓回顾起6年(从1998年公司开始实施办公自动化算起)的整合路,首先感慨的是制定整合的IT发展方向。虽然许多公司都意识到实施信息化前的整体规划的必要性,但最终往往是因脱离企业的发展战略而流于一般的形式。

在北京电力这样的公司实施整体IT规划的难度更是可想而知了,公司的基层单位多、在地理上比较分散,而且都已有各自的应用体系。在IT资源建设方面,每个基层单位都有各自为政的惯性,一般拖沓冗长的整体规划很难止住这种惯性的步伐。

北京电力公司几经尝试,认为必须为整合套一个框架,即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快速将整体规划投入实践。比如,信息中心将建立统一的用户管理、整合现有应用系统的用户界面作为整合工作的第一部署。

从“一把手”向“多把手”跃迁

提到企业信息化,多数人会将“一把手”工程作为强调的重点,汪皓对此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对于信息资源整合这样的系统工程,固然需要企业“一把手”的支持,但光有“一把手”还不够,显然还需要“多把手”的支持。汪皓所谓的“多把手”是指信息资源整合,必须赢得公司各级领导的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因为,信息资源整合涉及大家的利益,而最终要被大家所认可,同时要顺应企业经营、发展战略,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如果仅为了强调“一把手”支持,而忽略了与“多把手”的沟通,最终只会陷入非常被动的局面。

人员配备是症结

缺乏专业人员配备,几乎是所有实施信息资源整合企业的顽症。在北京电力公司实施整合的初级阶段(也正是建制调整阶段),部门间人员调动频繁,针对整合所做的配套培训总是被人员调动所一一化解。结果,培训效果总维系在低水平状态。北京电力公司的应对之策,除了从人事上尽量稳定人员配备外,还在不住地加强培训的覆盖面和渗透力。

还得有可以信赖的Partner

汪皓特意强调了可以信赖的合作伙伴在信息资源整合中的重要意义。汪皓认为,选择合作伙伴有如打地基,地基不牢,纵使楼建得再高,也会轰然倒塌。

汪皓强调了选择合作伙伴的三项标准:①合作伙伴必须有丰富的本行业经验;②合作伙伴要有超强的技术实力;③合作伙伴能与用户方形成默契的合作。

北京电力公司基于先前IT建设中的一些失败体验,和实施办公自动化中的经验,选择IBM作为整合的战略合作伙伴。比如,在应用WebSphere和TAM的初级阶段,IBM能委派专门的技术人员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而在项目上线的关键时候,IBM与北京电力公司一起做应用调试,让公司少走了不少弯路。

厂商感受

IBM提供了北京电力公司在信息资源整合中的基础应用,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为其提供了最坚实的技术支持,IBM见证了北京电力公司在信息资源整合中所取得的成功。

作为国际领先的IT厂商,IBM承担了无数的类似信息资源整合项目。那么,在IBM的眼中,北京电力公司的项目与其它企业有什么不同?成功秘诀又是什么呢?为此,我们对IBM负责北京电力公司项目的人员进行了访谈,对北京电力公司的成功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

首先,管理层的重视及相对明确的目标是第一要素。北京电力公司将企业级的资源整合应用纳入“奥运电力行动计划”,使其赢得充分的支持。另外,信息中心基于公司现阶段的市场目标和长远的奥运战略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资源整合目标,并围绕既定目标实施了分阶段的战略部署。

其次,将信息资源整合与公司业务相结合。这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根据业务需求,制定系统开发的技术标准(如,用户的规范认证);其二,选择与IBM这样具有丰富电力行业经验的IT厂商合作。

再次,与合作厂商的良好沟通。作为北京电力公司的业务合作伙伴,IBM主动向北京电力公司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作为用户,北京电力公司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针对基础应用中的技术疑难,总是能主动与IBM进行沟通,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见其对实施项目的态度和决心。

最后,合理的预见性。北京电力公司的信息资源整合并非“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是在实施现阶段工作的同时,考虑可持续发展问题。比如,他们在做数据资源整合时,就考虑为将来实施数据挖掘打基础,这种前瞻性是一种良性发展的起点。

经验推广

北京电力公司在信息资源整合方面的最佳实践,不仅为其今后进一步的整合工作奠定了基础,也为正在努力消除“信息孤岛”的企业提供了借鉴。

①正确面对“孤岛”的态度。

态度决定做事的方式。如果对信息资源分离的格局是一种厌倦、甚至想逃避的态度,那么,往往会采取推翻先前在信息化方面所做的一切努力的激进方式,结果是,在兜了一个大圈子后,又回到了“孤岛”的起点;如果正确认识“信息孤岛”是信息化建设中不可回避的阶段、分离的信息资源本身具有重要的价值,就会采取渐进的企业应用集成(EAI)的方式。事实上,分离的信息资源正是一颗颗不小心散落的珍珠,整合的目的就是将它们串起来,让其发出更璀璨的光辉。

②实施阶段不宜过长。

正如常言所说“计划赶不上变化”,而变化本身又具有惯性(即,并非计划本身有问题,而是出于习惯的放任)。信息整合过程中,稍有不慎,计划就会让变化牵着鼻子走。所以,整合过程的每一实施阶段都不宜过长,最好控制在3个月以内。

③外包不代表万事大吉。

整合牵涉企业内部业务,而外包往往只涉及IT建设的外围工作,如果认为将整合的工作外包出去就完事大吉,是非常错误的想法,企业的信息中心必须参与整体规划,并承担建设过程中类似于监理的管理工作。

④信息中心需要强势定位。

信息中心责权不明晰是整合失败的祸根,企业应该将信息中心的定位在行政上上升一个层次。信息中心既要负责整合的IT资源平台的规范、建设、配置和管理,又要对企业各业务信息系统的建设起到协调和配合作用。

⑤准确把握项目实施中的风险。

项目实施过程中,风险在所难免,如果对风险估计不足,一旦出现风险就会令项目组措手不及,甚至会给整合项目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有效控制风险的方法就是做全面的测试,对测试过程中的任何细节都应慎重,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在项目正式运行前,加以解决。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 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