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18 • 会展论坛

【2011智能电网国际论坛媒体见面会新闻内容摘录】关注智能电网 展望美好前景

2011-09-29 16:48:34
电力18讯:9月28日下午,国家会议中心,在2011智能电网国际论坛媒体见面会上,《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路透社等30余家国内外知名媒体齐聚一堂,共同聚焦智能电网发展。  在媒体问答环节中,记者们频频发问。中国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舒印彪,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秘书长詹姆斯・普兰德加斯特,中国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主任葛正翔、智能电网部主任王益民、发展策划部副主任潘尔生,国网电科院副总工程师姚建国等回答了中外记者提问。


2011智能电网国际论坛媒体见面会。

  新华社记者:中美两国智能电网在发展中有什么不同?如果以跑步来比喻,您觉得中美两国谁更领先?跑出多远了?世界各国都在发展智能电网,大家跑步方向相同吗?如果不同的话,正确的方向在哪里?

  詹姆斯・普兰德加斯特:智能电网是世界性话题,在发展中,各地确实有区别,但也有通用原则。就中美而言,我观察到,中国发电能力很强,资源中心和负荷中心非常遥远。此外,中国电力企业的规模和覆盖范围非常大,尤其是中国国家电网公司。在美国,要所有州统一形成一个协定之后,才能进行一项发展智能电网的计划。我还想说,美国电网基础设施已经老旧了,急需大面积更新改造。

  至于谁在引领方向,谁跑得快,总体来讲,世界上这个趋势是由我们共同来引领。就特高压技术而言,中国国家电网公司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是最领先的。就终端用户的一些技术应用方面,美国进行了有益尝试。我想强调的是,这两方面,中美两国做得都不错。

  舒印彪:首先,我赞成秘书长先生的观点。对智能电网的概念,不管是在业内还是在社会上,大家各有说法,甚至欧洲、日本、中国的说法也有不同。但是,经过几年发展,大家认识到,智能电网的作用、目的,所使用的技术,包括要解决的基本问题都是一样的。比如新能源的发展,电动汽车的使用,提高能效,保障能源安全等问题,大家都要共同面对,是共性的,大家所使用的智能电网技术也都一样。无非是工作领域的侧重点不同,但方向一致。

  另外,中美两国发展智能电网,除了有共性,也有不同点。因为两国电网发展的阶段和两国国情不一样,使发展智能电网的重点也有所侧重。有些在中国要急需发展的技术,在美国还没有开始应用,或者还没有大规模的应用。中国电力负荷仍将快速增长,但美国多年以来,电力需求已趋于饱和了,甚至出现了负增长。此外,两国还有资源与负荷中心分布情况不同的现实。美国输气管道发达,且在负荷中心建电厂多,所以在电网输电环节中,对投资与技术创新的需求,不如中国迫切。刚才秘书长先生也谈到了,在输电领域,中国国家电网公司发展了先进的特高压输电技术。当然,现在印度、巴西也在开展这方面工作。

  美国智能电网建设,侧重于配电侧,为什么?一是设备老化,二是美国居民用电占全国用电总量的比例远高于中国。美国为了提高用电使用效率,减少居民电费支出,作了很多的努力。中国只做这一方面工作就不行了,我们还要建设一个坚强的输电网,实现全国范围内电力平衡。为了实现配电、输电全过程的智能化,所以我们在很多领域都作了尝试。

  中央电视台记者:中国这几年在智能电网发展上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我想问一下詹姆斯・普兰德加斯特秘书长对中国智能电网建设的评价?

  詹姆斯・普兰德加斯特:我来中国比较频繁,每次来吃惊于中国惊人的发展速度,这种速度在世界上独一无二,是最快的,我相信中国在智能电网领域也有独一无二的速度。这使得中国能够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都能够更快应用智能电网新技术。当前,对中国来说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好机遇。

  《人民日报》记者:对于传统电网来说,坚强智能电网建设是一种升级,一种巨大的变革,中国在推进中取得了哪些成果?遇到了哪些困难?有哪些应对措施?

  王益民:中国智能电网的建设成果,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是通过研究,形成了坚强智能电网的发展理念。第二是提出了一个完善的技术标准体系,并且在其指导下,编制了大量应用于智能电网工程的标准。第三是在智能电网关键设备领域,推动了智能关键设备的研发。第四就是同步形成了强大的实验检测的能力。目前来看,智能电网建设整体比较顺利。

  我们开展了287项智能电网试点工程的建设,已完成了其中的127项。我们对建成的项目进行了技术和经济评估,以此来进一步改进设计、技术及完善标准。智能电网主要是为了更好地配置资源,接纳清洁能源,提升电网资产的管理效率,引导大众科学合理用能。我们认为,一些应用和技术能在未来生活里面有更好的应用。比如说像新能源成本还比较高。这就促使我们要进一步改进技术,降低成本,并且把要求和压力传递到设备制造商那里。

  另外我们还需要提高全民对于高效用能和节约用能的认识,需要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提升大家对我国资源和负荷分布不均衡的认识,使更多人支持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合理利用能源资源,保障能源安全利用。

  舒印彪:我再补充一下。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智能电网,已将其写入了“十二五”规划纲要。世界上有些国家,如美国也把智能电网发展列为国家战略。

  智能电网发展,需要各个专业协同,比如电网、电信,因为这是IT和传统电力工业的高度融合的领域。还要国家继续给一些产业政策,并在财政上给予大力支持。

  国家电网公司已经把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纳入到“十二五”电网规划中。大家非常关心智能电网投资,我告诉大家一个数据,在“十二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在电网方面的投资要达到1.5万亿元。这个规划实施之后,我国电网智能化水平、技术水平、资源优化配置能力都会大幅提高,电网安全也将更有保障。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大家现在比较关注新能源并网,比如说风电。中美两国如何解决应对问题?

  潘尔生: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风电发展速度最快、新增容量最多的国家。由于我们风电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有一些问题,但我们也在积极改进。至于智能电网对新能源的作用,我们也作过分析。坚强智能电网是坚强与智能的融合,所以我想从两个方面来解释。

  谈到坚强,我理解,通过建设特高压等跨区电网,能够扩大风电消纳范围。谈到智能,我理解,风电具有间歇性、随机性、波动性这些特点,智能电网的建设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特性,给电网调频、调峰和调压,最后可以使新能源发得稳、用得好、调得准。

  拿我们的智能电网调度支持系统来说,里头有很重要的功能,比如分功率预测,风电运行监视,分功率自动调节,可以让新能源调得很准,用得很好,提高利用效率。再比如,智能电网的配用电环节,可以更好地满足新能源的接入,适应不同种类的能源,所以接入的容量更大,利用效率更高,电能安全性也能更好地保障。这是我们中国的情况。

  詹姆斯・普兰德加斯特:中国在风电入网上面临的问题,美国和欧洲也同样面临。主要是由于风电的间歇性所造成的。太阳能发电呢?一块大的云彩飘过来,几秒钟之内,太阳能发电就会急剧减少,这就是未来。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尽快把智能电网建立起来,能够容纳具有间歇性的可再生能源,这不只是输电、配电的问题,也涉及及时响应用电需求。

  《科技日报》记者:坚强智能电网具有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的特征,跟现有电网相比,智能电网将来会有什么质的提升?

  姚建国:我国电网经过多年建设,在信息化、自动化方面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在稳定控制等许多方面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信息化和自动化技术,为智能电网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未来整个电网应该是自动化和互动化水平迅速提升的一个新阶段。

  电网本身能够思考,能够自主行动,能够自我判断,是电网智能的主要特征。信息化和自动化是智能化的基础,是互动化的一个必要条件。和智能电网的要求相比,电网现有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还有不少提升空间。

  第一个方面是电网自身的可观测性和可控性还需要大力提升,未来智能电网将装有大量的传感器,电力设备本身具有自我感知能力。我们通过精准的测控分析手段,来进行优选,实现故障状态的自动恢复。

  第二个方面,今后的信息化,是要把自然环境、社会因素等信息与电网自身的信息进行紧密结合。智能电网将集合各类非电力信息,来进行整体电网的综合预测。今后的电网有一定的免疫能力,能够自我修复,自我运行,自我治愈。

  第三个方面,要全面实现配用电的信息化。配用电可谓量大面广,未来整体信息化的规模和现在相比,要有巨大的变化。要充分去融合电网的电流和配送电相关的信息,我们可以实现峰值的即插即用,来为智能电网提供支撑。

  路透社记者:国家电网公司提出2015年之前建成“三纵三横”特高压骨干网架,能否按期完成?会有哪些困难?此外,特高压技术出口巴西,现在具体进展如何?

  舒印彪:发展特高压,已被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发展纲要,在特高压交直流示范工程成功之后,特高压在“十二五”期间要得到快速发展,这是毫无疑问的。昨天,国家发改委核准了皖电东送的特高压交流工程项目,标志着特高压交流工程进入加快启动阶段。今年以来,特高压直流工程也呈现加快发展趋势。“十二五”期间形成“三纵三横”特高压骨干网架,我本人有信心。至于困难,今后肯定会面临因加快发展引起的工期紧张、工程建设方面的问题,还会涉及电源的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等。

  中国和巴西,在能源电力领域一直有交流。中国特高压输电技术是完全适用于巴西大规模、远距离输送亚马逊河水电需求的。在巴西,具体的项目建设还没有开始,处于前期可研阶段。

  《南方周末》记者:智能电网在配电侧的改造是否比较缓慢,下一步在配电侧改造方面有什么具体计划?可能带来的市场机遇有多大?国家电网公司可能的投融资的模式会有哪些?

  舒印彪:国家电网公司的坚强智能电网,是几个环节齐头推进的,不存在配电侧改造滞后的问题。相反,较之于其他几大环节,配电侧投入还是比较多的。我们的“十二五”电网规划中,配电网的投资占总投资中的50%,输电网占50%,在配电网里面,农网占50%。至于投资,“十二五”期间,1.5万亿元的投资中包括国家电网公司出资本金,其余可以采取多种渠道,如贷款、债券。

  王益民:我们建设智能电网,非常注重配电自动化建设。根据最近中电联发布的资料,中国城市电网年平均停电时间大概在4个小时左右,这个指标大大落后于欧美电网,我们希望通过建设智能电网,在城市核心区域使供电可靠性提升到99.99%,即年平均停电时间控制在一个小时以内,比肩当前欧美水平。为此,我们首先在一些城市开展了试点工作,下一步我们要在所有重点城市都要来推动配电自动化建设,此举不仅可以缩短停电时间,还能提升配电网管理能力和资产利用效率。

  配电网面广量大,对于产业发展拉动作用巨大。配电网深入到每家每户,深入到城市的每个角落。过去的配电网就是简单地把电供到用户,配电网上电压是多少,输送功率是多少,很难掌握。感谢新技术特别是通信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今天可以廉价地来应用传感器,应用通信的手段,我们具备了条件来开始建设智能化的配电网,全方位提升配电侧的智能化水平。

  《经济日报》记者:请问智能电网推进三网融合的作用?

  葛正翔:智能用电本身是我们智能电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智能电网能够为三网融合提供基础支持。我们搞智能电网,要建大批的高计量体系、智能电表等,是为了解决电网通信最后一公里问题,现在解决方案有二:一是对于新建小区,可采用复合光缆的方式,既解决电表通信问题,同时光缆又能给智能用电提供通道。二是对现有小区改造,可以采用电力载波的方式,从实验及示范来看,效果不错。

  《国家电网报》记者:中国拥有世界规模最大的农村电网,国家电网公司在农网建设与改造中,与智能电网建设相融合的具体做法有哪些?

  王益民:国家电网公司高度重视农村电网建设。坦率地说,目前农村电网的标准、规模、应用的水平和城市电网相比,还有差距,这与其供电区域大、供电负荷小、服务范围大密切相关。但这种情况不会一直持续下去。我们在农网建设方面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是制定了农网发展规划。描述了未来五年农网技术路线,也充分考虑了国家推动新农村建设、加快小城镇建设的一些要求,并且兼顾到电网智能化。

  第二是根据农村特点,开展一些农村配电智能化工作,特别是注重在一些有条件的地方,使新建的农村电网能够在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能源出现时方便入网,来提升新能源利用效率。

  第三是我们做了一些试点工作安排。我们的287个试点项目里面,有十几个项目是关于农村电网的。我们希望通过此举,探索到在农村电网进行智能化改造方面好的经验和做法。

  第四就是我们在信息化工作方面,也开展智能用电服务建设工作,这样使我们城市的用户能享受到信息化的服务平台提供的服务,在农村用户也能够得到这种服务。(姚雷 崔越男 整理)

    信息来源:《国家电网报》


在线投稿   投稿信箱:e@ep18.cn 请赐稿件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 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