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嘉宾:方俊波,上海电气风电集团总裁助理、工程服务分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对于当下行业都在积极推进的智能化工作,方俊波认为,其落脚点应放在化解行业痛点上,因为这些才是业界最为关切的。“我们不能搭建一个平台,研发一款产品,然后就强加给客户,这样的模式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也得不到市场的认可。”
《风能》:目前,竞价上网无疑是行业关注的焦点,这会对运维服务环节产生哪些影响?
方俊波:对于风电行业来说,这既是一个不利的消息,也是一个有利的消息。实施竞价上网,一方面,让所有参与方都面临着更大的成本和质量压力;另一方面,正是有了这种压力,所有的参与方才会发挥各自的智慧,并投入更多资源进行创新,推动成本下降。
过去,开发商更加关注内部收益率(IRR);实施竞价上网后,整个行业会聚焦平准化度电成本(LCOE)。在这种情况下,除了设备和建设投入外,后期的服务将是影响平准化度电成本的一个至关重要环节。所以,随着我们将视野扩展到全生命周期,行业也更加重视运维服务环节。
《风能》:经过多年的优化,上海电气已经积累丰富的风电运维服务经验,其中有哪些方面可以与行业分享?
方俊波:上海电气目前在运机组数量超过5000台,尤其是在国内海上风电市场中,我们的占有率比较高。上海电气的风电发展愿景是成为领先的全生命周期服务提供商,成为海上风电市场的第一、陆上风电市场的前三。目前,在陆上和海上风电市场中,上海电气都不断加大投入,要通过我们的投入和努力来给客户带来更有价值的输出。我们服务单元未来的定位是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提供成本最优、价值最大化的全生命周期服务方案。
对于海上风电开发而言,最核心的一点是安全。所以,无论是开发商,还是整机企业,都需要针对海上风电作业构建完善的安全管控体系,尤其是人员的资质、船舶的规范、危险源的辨识、应急救援预案等,这些都是完善的海上风电安全体系不可或缺的构成。此外,当前的海上风电项目施工和运维规范也不是特别清晰。依托规模优势,上海电气已经建立起相对较为完善的体系,包括施工和运维规范等。与此同时,我们还针对海上风电运维人员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培训体系,主要聚焦两方面:一是运维技术标准体系,二是海上安全标准体系。
《风能》:就当下而言,还有哪些因素阻碍着我国运维市场的健康发展?
方俊波:第一,行业缺少统一的安全和运维作业标准。以海上交通船为例,包括硬件配置、出海条件都没有规范。此外,作业人员的资质和培训要求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我们希望所有的海上风电从业人员都能够接受充分、严格的培训,提升全行业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第二,运维资源存在重复建设,涉及人员配置、备件供应等方面,而导致这一情况的重要原因是很多行业标准的缺失。
第三,随着海上风电开发逐步走向深远海,国内还缺少成熟的物流解决方案。在深远海开发项目,物流的可达性变得更加难以保障。这分为两方面:一是如何有效达到机位点,二是到达机位点后,如何顺利登机。一些欧美企业开始采用运营服务船舶(SOV)解决方案,充分扩大了海上的作业窗口。
第四,业界要更加关注设备的可靠性,尤其是对于海上风电而言,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可以极大减少运维次数,从而间接地影响运维的成本。
《风能》:为解决好上述问题,您有哪些建议?
方俊波:首先应当引导客户认识到,海上风电项目收益不只取决于设备价格,而是涉及众多因素。此前行业就存在低价中标问题,再加上竞价上网政策的实施,会诱使部分厂家降低设计标准、质量水准。这虽然在前期可能会减少初始投资,但后期的运维成本将急剧增加,甚至让客户形成一些不良资产、垃圾资产,最后只能是大大增加全生命周期的成本。因此,开发商应当从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最优的角度去选择合作伙伴、设备以及服务。
其次,我们要回归设备本身,不断提高产品的可靠性。上海电气从产品设计到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选择、从产品制造到安装运行,都极度重视产品的可靠性建设,并且在产品批量生产前,我们的每种新机型会经过长时间的样机运行验证,来确保提供给客户和市场的产品是高可靠性的。
再次,通过管理创新,提升响应的速度,从而不断提高服务的质量、降低成本。这其中,运维模式创新是特别重要的一点。在国外,尤其是欧美地区,海上风电行业的主流服务模式是由整机厂签订十年、十五年的长周期合同来承担运维工作。而国内是整机商负责两至五年的质保期,然后由开发商或委托第三方来管理,这样就无法充分发挥整机厂对设备的技术优势,不利于行业价值的最大化,还会带来数据的缺失,使得数据积累难以形成连贯性,增加了运维成本。
最后,国内应充分借鉴全球的先进经验,加大与国外优秀企业在产品和技术方面的合作力度。欧洲是海上风电发展最成熟的地区,有很多值得国内企业学习的地方。比如,欧洲有相对较为统一的技术、服务、设备等方面的标准,已经深入到产业的各个环节。在欧洲,产业链的参与者能够潜心认真钻研自己的环节和领域,而国内与欧洲相比则稍显浮躁,大部分参与者更关注商业模式的创新,在技术创新上还没有沉下心。因此,我们认为,国内企业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向这些地区的同行学习,不断提升我国的风电产业发展水平。
正是基于以上目的,上海电气率先走出了与国外优秀企业合作的第一步,包括引入产品、技术、供应链管理经验、吊装和运维方案等。当然,我们绝不因此而在自主研发上有丝毫的放松,上海电气始终坚持核心技术的迭代和创新,掌握了海上风电开发的全套核心技术,并相继自主研发出4.0MW、6.0MW及更大容量的机组等新机型。
《风能》:目前,智能化正在席卷风电行业,企业应如何更好地迎接这股浪潮?
方俊波:近些年,整个风电行业的智能化程度得到大幅提升。机组加入更多的传感器,可以实现实时的状态监测;运维也更加智能化,比如说原来是人工完成巡检,现在可以通过无人机去巡检,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和安全性。
在推进智能化的过程中,我们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将这项工作做得更加扎实、贴近市场?我们认为,提升智能化的落脚点应该放在化解行业痛点上。我们不能搭建一个平台,研发一款产品,然后就强加给客户,这样的模式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也得不到市场的认可。反过来,从客户那里获取的行业痛点才是我们最为关切的,比如客户对度电成本的关心,对发电量的关心,对提前预测和发现故障的关心,我们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应该是在这里。
《风能》:上面提到了运维服务中引入的一些新技术和手段,您能否系统介绍上海电气在这方面的探索?
方俊波:上海电气在运维服务的监测、诊断、巡检、执行等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的研发和投入。在无人机巡检方面,我们与合作伙伴做的很多探索,已经在安全、效率、成本三方面凸显出了非常显著的优势。过去,机组巡检是由人工完成,存在一定安全风险。比如采用常规的无人机进行叶片巡检,很难使其与叶片之间保持合适的间距,甚至可能导致叶片与无人机发生碰撞。上海电气提供的无人机解决方案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并且只需要一个人操作,20分钟左右完成整台机组的巡检,能够对叶片进行无死角的检查,两个小时之内即可出具检测报告,非常高效,又相应降低了运维成本。同时,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还能够对叶片资产进行有效管理。以前,我们对叶片的数据缺乏积累,通过无人机巡检可以将各种图片信息传到管理后台。如果此后叶片出了问题,我们就可以调出叶片的历史信息,对其做出有效评估。而且这又可以与图像识别、机器视觉等技术相结合进行相关的检测,最终实现提前预警。
在执行方面,比如原来是靠人工去完成打力矩动作,我们与一些企业合作研发,把打力矩的流程通过编程加入到机器人的程序中,实现了智能执行。这样做的好处是:第一,人工打力矩时会存在一些操作不当的隐患,机器人能够避免这个问题。第二,这些数据可以进入我们的信息化平台,有利于质量追溯和数据分析。第三,可以大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上海电气还尝试将各种终端,比如可穿戴设备应用到运维中。目前,我们在探索应用一款可视化眼镜,它类似于公安人员使用的执法记录仪。通过这款设备,运维人员的作业过程将实时、快速被传输到后台,从而可以对运维过程进行快速监控。这样就不需要再像传统运维那样进行检查,因为其实很多时候即使这么做也检查不到位。
来源: 风能专委会CWEA 作者:《风能》/夏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