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18 • 新闻

习近平的“中国承诺”,未来10年储能必将迎来大发展

2020-12-15 15:06:58
电力18讯:

文|储能100人

 

一锤定音,中国再次向世界承诺:为应对气候变化,将进一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12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气候雄心峰会上发表视频讲话。他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此前的9月22日,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讲话。他在讲话中提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并表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能源转型对于减少碳排放至关重要,“30.60”目标的提出,让能源革命有了明确的时间表;而此次为风电、光伏设定具体装机数据,则为后续中国新能源政策制定设定了边界和框架,进一步扫清了障碍。

 

1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背景下

储能不可或缺

 

据全国新能源消纳监测预警中心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中国风电、光伏并网装机均达到2.2亿千瓦,合计为4.4亿千瓦。距2030年12亿千瓦的累计太阳能、风电装机最低要求仍有逾近7.5亿千瓦的装机差额,如果以此数据按10年平均计算,即意味着风、光每年的新增装机将不低于75GW。

 

需要强调的是,75GW只是保底数字,按照光伏、风电从业者的预计,实际装机可能远高于这一数字。

 

在今年的风能大会上,风电行业曾经预估,“十四五”期间,中国年均新增风电装机须保证50GW以上,2025年后年均新增装机容量应不低于60GW。到2030年至少达到8亿千瓦,到2060年至少达到30亿千瓦。

 

光伏行业也进行过预测,“十四五”期间,一般预估国内年均光伏新增装机规模在70GW左右,乐观预计这一数字将提升至90GW。

 

无疑,不管是基于乐观还是保守估计,随着平价时代的到来,以风电、光伏为主的新能源必将迎来大发展阶段。

 

电网要容纳如此大规模的新能源,储能不可或缺。近日,宁德时代副董事长、时代星云董事长黄世霖表示,若要在2030年前碳达峰,清洁能源的装机容量必须大于传统火电的装机容量。从2021年开始测算,每年风能与光伏的装机,必须超过1亿千瓦(100GW),如按15%的容量配置的话,大概每年需要新增15GW的储能容量配置,2小时的标配,则电化学储能电池每年需要30GWh。

 
2
储能与可再能源、新能源汽车
三者互相促进互相依存 
 

过去十年里,无论是储能电池还是PCS,下降幅度超过90%。客观上来说,是中国电动汽车行业和光伏行业之前的大发展为储能产业的崛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与此同时,随着技术的成熟,储能也在走向前台支撑新能源汽车与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发展。一方面,随着快充技术的出现,给电动汽车充电的每个充电桩充电功率大概是250到300千瓦左右,如果未来充电站像加油站一样布满全国各地,需要储能为充电站扩容,以减少用电高峰期对电网的需求,储充一体化市场将为储能产业链上的企业打开一个新世界。

 

另一方面,以光伏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先天不足,只能后天弥补。天然的波动性和间歇性给电网带来巨大困扰,要想成长为主力能源,唯有靠高效低成本的储能技术。

 

此外,当今世界面正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尤其是能源革命和交通革命的相互融合,将使传统的能源、汽车产业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减碳不仅发生在储能与可再生能源之间,同样也发生在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汽车之间。

 

新能源汽车与可再生能源作为能源供给和消费的一体两翼,如果是基于中国以火电为主的电力结构,新能源汽车比燃油车的减排效果并没有改善多少。但是,如果基于可再生能源发电为主的电力结构,新能源汽车的减排效果就非常明显了。

 

近几年弃光、弃风现象层出不穷,因为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的波动性很强,电网难以消纳。但是新能源汽车的应用,将帮助一部分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就地生产、就地使用。另外,新能源汽车作为移动充电宝,也能成为风电、太阳能发电的储能电池,并参与电网的调度

 

因此,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的增长,同样有利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有利于风电、太阳能发电的增长。

 

3
是时候
为储能产业做好顶层设计
 

这是一个特殊的产业时期,业界期待的顶层设计迟迟没有到来。当前,除抽水蓄能外,新型电储能发展尚未纳入国家能源规划体系,行业发展缺乏顶层设计指导。

 

2020年国内储能上演“冰与火之歌”。一方面,新能源侧储能发展如火如荼,带动储能市场回温;但另一方面,储能纯粹沦为电网和发电集团之间的“零和博弈”,依旧没有商业模式可言。

 

储能除了可以平滑可再生能源上网,还有调峰调频、黑启动、备用等多重功效。如果只是将其作为新能源并网的工具,给产业带来的只有无休止的价格战和如影随形的安全隐患,储能产业有“随时再次入冬”的风险。

 

电化学储能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涉及利益主体众多。由于缺乏更高级别的政策依据,仅从电网企业、发电集团、储能设备商单一的视角和立场考虑问题,任何简单的论断都难免片面且有失公允。

 

对于整个电网或者是电力系统来说,储能这样的新生事物在系统里究竟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其价值和商业模式还需要决策者进一步认定和理顺。

 

业界建议,应积极探索推动将储能纳入国家“十四五”相关规划和能源领域中长期发展战略的可能性,明确储能行业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及实施路径,科学指导储能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在线投稿   投稿信箱:e@ep18.cn 请赐稿件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 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