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18 • 光伏

光伏三国:晶科、正泰、阳光,都是东吴真心英雄

来源:吴军杰 太阳能发电网 2018-09-20 12:37:59

如果把东吴地区的光伏企业家拉出来列个队,估计光报数就得一个小时

 

 

有朋友提醒,曹魏集团候选的光伏企业还有很多。的确是这样,虽然总体上北方大型光伏制造企业数量不如华东地区,却也不少,除了已经衰落的,比较活跃的也还有天津中环、山西晋能、唐山海泰、山东力诺等。

 

前文没有提到,并不是不看好,多半是因为了解不多。还有西部几家企业,也是打算写西蜀时再说。

 

今天来说东吴集团。

 

三国时期东吴的地盘,主要在今天的江苏、浙江以及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省的部分地区,而这恰恰也是国内光伏制造业主要聚集地,其中有着太多风流人物值得书写。

 

这么说吧,如果把这些企业家拉出来列个队,估计光报数就得一个小时。

 

所以,只好挂一漏万,随便选几个聊聊,其他的后面找机会再说。

 

 

 

近年来,晶科在出货量方面经常居于行业首位,就先说说它吧。

 

 

 

在2012年那一次行业冬天时曾有一个判断,未来光伏制造业竞争到最后,很可能会有李氏兄弟一席之地。

 

这一看法有两点基础:一是李氏哥儿几个拥有两家海外上市公司,分别位于硅片和组件等两个互补性很强的产业链主要环节,可以互为支撑;二是相信浙江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认为在制造业微利时代浙企更有成本优势。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有人说,昱辉的陨落,虽在预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那位曾在网络上以风清扬为名的昱辉掌舵人,似乎是对战略思考得最多的中国光伏企业家之一。只是他很可能万万没有料到,在光伏行业的这一轮华山派内部比武中,气宗和剑宗都没有成为赢家。

 

发迹于江西的晶科,根本就一家浙江企业。而出身于家电行业的陈康平,据说还是财务专业,他对成本控制的理解,有理由比一般浙企更为深刻。

 

这很可能是晶科制造板块在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与其他上下游两头赌的光伏制造企业一样,晶科的下游板块同样深受补贴拖欠和市场萎缩的巨大影响,在去年把下游电站业务剥离出来力图独立发展时,现实已不是骨感,而是瘦骨嶙峋。

 

不过,晶科的销售工作似乎一直做得不错。

 

国内地面市场刚刚启动时,西北到处的电站工地上似乎都能见到姚峰的身影,这位财经记者出身的晶科销售老大,不仅销售做得好,还是光伏行业高管中最有诗兴也最有文采的人之一。

 

而最近晶科的新闻,几乎都是国际订单,还动辄上吉瓦,看来海外销售同样生猛。

 

对于未来,晶科需要思考的是,传统制造业以规模和成本控制去构筑竞争门槛的办法,为何在光伏制造业会失效,光伏制造企业又该如何构筑竞争门槛?

 

当然,这也是所有光伏制造企业都该思考的问题。

 

 

 

出身名门的正泰新能源,自然是东吴集团头把交椅的有力争夺者。

 

但据说,业内竟然有许多人不知道正泰也生产光伏组件,还以为只有电站业务。

 

其实,正泰是一家全产业链公司,不仅电站装机业界领先,制造板块实力雄厚,在德国也建有组件工厂,还是国内电站运维领域的龙头之一。

 

正泰光伏制造板块知名度的不足,个人以为,或许与其早期高调发展薄膜技术却最终陨落的经历有关,加上自身电站业务对组件需求量较大,宣传的欲望不强。而与此同时,集团形象和电站业务的光芒,又一定程度上对制造板块起到了一种类似灯下黑的遮挡效果。

 

对于下游电站业务,正泰是光伏制造企业中少见的激进者和持有派。在国内光伏发电标杆电价出台之初,正泰与顺风清洁能源曾一度并列光伏电站投资双雄,并一直坚持持有电站。

 

不过,据仇展炜介绍,正泰其实一直在“调仓换股”——保留盈利能力强的项目,处理那些问题项目。

 

与其他上下游两头赌的光伏制造企业略有不同的是,正泰的光伏业务板块被装进了集团旗下上市公司正泰电器中,后者主营业务的稳定业绩和良好现金流,在最大程度上消解了光伏电站的补贴拖欠压力,甚至还有余力继续收购电站。

 

南存辉的商业底蕴,非一般光伏新贵可比,且又有仇展炜、陆川等优秀的江东人才成梯队辅佐,在新能源大潮中搏击浪尖,几无疑问。

 

只是,让人颇费思量的是,以低压电器起家的正泰集团,在进入光伏制造业后,为何却并未选取同为电力电子产品的逆变器,而是选择了光伏电池组件制造?

 

不知道当初选择薄膜路线,是否就正是因跨行的不适应而导致的失误?

 

 

 

阳光电源应该是光伏行业最具品牌灵魂的公司之一。如果要评选光伏行业企业的最佳品牌形象代言人,估计非“曹老师”莫属。

 

 

大学教师出身的曹仁贤是浙江萧山人,但起家于合肥,这让他所创办的阳光电源同时兼具了浙商和徽商的双重特质,一面精细质朴,一面长袖善舞。

 

逆变器的竞争看似没有电池组件那么激烈,但“同门”产品UPS电源行业的成熟度却远远高于光伏组件。这对于希望在UPS领域创业的曹仁贤来讲,既是不幸,却也是一种幸运,他被迫在当时几乎无人问津的风电变流器行业寻找突破口。

 

阳光电源的成长历程,其实要比许多组件企业都更多波折。国内逆变器市场的第一轮竞争中,主要企业甚至只有阳光电源一家活了下来。而就算是成功上市这样的大好事,却也是在资本市场相当惨淡的2012年。

 

即使在阳光电源已上市数年后,我一位当年曾代表公司去合肥考察打算收购阳光电源的其他行业的哥们儿,还一直在为当年的走眼懊悔不已。

 

多年领军国内逆变器行业的阳光电源,在华为进入这一领域后遭遇了巨大的挑战。但挑战却激发了更大的竞争潜力,除了正面迎战,阳光电源同时开始大力布局电站、储能等相关业务,并由此形成了多点支撑的经营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与其他上下游两头赌的光伏制造公司不同,阳光电源在电站领域似乎是只做开发商,不做投资持有。

 

从长远竞争来看,逆变器在功能延展性方面要远远强于组件,而其电力电子技术的身份认同感也更易与电力系统友好,这显然为逆变器制造企业提供了相比组件企业更为宽阔的产品和技术扩展空间。

 

但挑战在于,微薄利润与需求规模之间的不匹配,导致逆变器企业不得不混业经营,而很可能遭受市场关于专业性的质疑。

 

东吴光伏英雄太多,故事太多,得慢慢聊,今天就先聊这几家吧。(吴军杰)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 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