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乐晴智库精选”;ID:lqzk767,文章来源:东方证券 作者:彭翀
竞争格局:过剩背景下的寡头市场,规模壁垒初步形成
光伏产业总体处于产能过剩的状态,硅片环节的过剩尤为突出。根据PVInfolink的统计数据,截至2018年2季度末,全球硅片总产能超过160GW,年化产能利用率仅有74.6%,低于上下游的多晶硅和电池片环节。
尽管面临过剩,由于新产能的生产成本较既有产能有明显优势,2018年硅片的产能仍在大举扩张,其中单晶硅片从46GW增加至73GW,同比增长60%,增量主要来自隆基、中环等龙头企业的扩张,多晶硅片从98GW增加至114GW,同比增长17%,主要来自金刚线改造带来的切片产能自然增加。
过剩背景下,硅片行业的规模效应和马太效应非常明显
龙头企业产能更大,供给稳定,在不利环境下开工情况也占优,相较而言,二三线厂商产能较少,开工率受行情波动大,导致毛利率和竞争力较低。观
察“531新政”之后硅片行业的开工情况,除了晶科、阿特斯等一体化企业维持满产之外,第三方硅片企业的开工情况都有不同程度下滑,赛维、昱辉等二三线企业下滑尤其明显,多晶硅片厂商旭阳雷迪直接退出市场。
为了加速构建规模壁垒,一线龙头加速扩产以巩固市场地位。以单晶硅片市场为例,近年来隆基、中环两大龙头的总产能占比已从2015年的50%左右迅速提升至2017年年底的70%以上,预计还将进一步提升。
第三方为主、一体化为辅的供应格局
硅片市场的主要供应商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垂直一体化厂商(晶科、晶澳、天合等),只要现金成本不高于外购成本,他们通常使用自己生产的硅片,这也是“531"新政后这些厂的硅片产能仍然能够满跑的原因之一。
另一类是第三方的龙头厂商,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隆基、中环和协鑫三大供应商,满足一体化厂商的硅片缺口和其他电池厂的硅片需求。
根据PVInfolink的统计数据,截至2018年上半年,六大一体化组件厂和三大硅片厂的产能份额已达全球产能的50%以上,产量份额则超过55%。
其中,协鑫、隆基、中环三大硅片厂2018年上半年的产能和产量份额分别达到36%和40%,头部效应非常突出。
六大一体化组件厂的产能和产量份额均为20%左右,剩余80%主要是第三方硅片企业。
这是由于硅片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成本的规模效应比较明显,因此除了早期从硅片行业起家的晶科,多数一体化组件厂近年来已经放缓了扩充硅片产能的步伐。
截至2018年2季度末,六大一体化组件厂的硅片产能超过26GW,加上协鑫和隆基部分内部消化的需求,内部化的硅片需求达到30-35GW,占硅片总需求的30~35%。
细分市场浅水难养蛟龙,单多晶龙头面临激烈竞争
单多晶细分市场的竞争格局已经逐渐清晰
单晶硅片市场目前是由隆基和中环构成的双寡头格局,两家合计占整个硅片市场16.7%的市场份额,占整个单晶硅片市场55.8%的份额。
2018年1月,隆基提出了《关于单晶硅片业务三年(2018-2020)战略规划》,预计单晶硅片产能从2018-2020年分别达到28/36/45GW;中环在2018半年报中也预计到2018年年底公司单晶硅材料产能将达到23GW以上;双寡头凭借低成本继续抢占二三线厂商的市场。
多晶硅片市场则是协鑫一家独大
2017年前CR9达到60%,其中协鑫占多晶硅片市场份额26%,其余第三方多晶硅片厂商市占率最高也仅有6.5%,晶科、阿特斯等第三方硅片厂的份额总计达13%。
“531新政”对多晶硅片的冲击尤为严重,531之后荣德、高佳等二线第三方硅片厂纷纷降低开工率,旭阳雷迪直接关停,预计多晶硅片未来的格局将以协鑫、一体化组件厂和少量第三方企业鼎足并立的状态。
随着龙头企业产能进一步扩张,单多晶细分市场空间已经难以容纳细分龙头的长期成长,协鑫、隆基、中环三大寡头之间将出现激烈的正面交锋。
预计到2018年底协鑫、隆基、中环的产能分别达到30GW、28GW和23GW,一体化组件厂的硅片产能达到30GW以上,假设2019年全球硅片需求为110GW,仅三大龙头和一体化组件厂产能已可满足全部需求,因此2019年硅片行业的价格和毛利率仍将面临较大压力。
供过于求将持续,成本同质化导致毛利率处于低位
民企座谈会后,国家能源局释放政策调整信号,“531新政”带来的悲观情绪开始扭转,市场对于2019年国内装机容量的预期已经从30-35GW上调至40-50GW,全球装机容量也从100GW上调至110GW以上。
然而,与制造环节140GW以上的产能供给相比,市场预期的转暖并不能改变供过于求的现状,由于市场份额日趋向头部集中,行业内面临的竞争甚至会更加激烈。
受供需失衡影响,光伏全产业链价格均出现大幅下降。年初以来,降幅较大的环节集中在中上游,“531新政”之前,由于硅片环节新产能大量投放,单多晶硅片的价格已经下调37%和22%,其他环节调整幅度相对较小。
“531新政”之后,各环节价格降幅达到20~40%,其中多晶硅料和电池环节补跌明显,组件降价幅度再度居于末尾,表明本轮调价对组件企业冲击相对较小。
中短期内,大背景仍是供过于求,价格下降趋势不会改变。
短期内“531新政”对需求的冲击仍在消化,预计全年国内装机容量约40GW,同比下滑20%以上,4季度国内装机容量同比小幅下降,受此影响硅片价格继续缓慢下探,但降幅已大为收窄;
中期内,硅片仍是制造环节产能最多、扩产最快的一环,并且呈现寡头竞争格局,尽管不排除需求超预期出现阶段性景气的可能,价格继续下跌仍是概率更大的事件。
长期看,寡头成本趋于同质,高毛利时代终成历史。
从需求端看,我国光伏装机量将从高速爆发增长逐步过渡到缓慢稳定增长阶段;
从供给端看,隆基、中环等硅片龙头仍在持续扩产能,同时两大龙头的利润率趋于一致,过剩背景下可能导致整个环节都没有超额利润。
因此,我们认为硅片高毛利时代将成为历史,未来价格会到达龙头的盈利底部,硅片迎来龙头的微利时代。
上游:单多晶硅料供需情况迥异,多晶硅价差影响下游竞争格局
硅料环节,单多晶硅片对硅料的要求不一样,单晶通常采用价格较高的致密料,多晶则采用质量稍差、价格更低的菜花料等,两者的供需结构和成本价格都不一样。硅料供应市场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1) 硅料的产能持续扩张,但主要是国产的产能在扩张,国外硅料供应相对稳定,国内外厂商的硅料品质上有差异;
2)硅料和硅片厂商签单保量不保价,通常是按月议价,因此销售价格波动性较大;
3)不同的硅料厂商成本差异大,硅料的实时价格取决于边际成本位置,一段时间内国外厂商的成本将对单晶料价格形成支撑。
单晶用的致密料由于技术壁垒较高,导致供应厂商的集中度较高。
根据新华网,以N型单晶少子寿命≥1000us的规格要求为例,国产多晶硅料的不合格率约为15%-20%,而采用进口的硅料不合格率仅为0.9%-0.5%,因此过去几年致密料主要依赖进口。
目前国内能大量供给单晶料的供应商主要有四家,即永祥硅业(通威子公司),大全新能源、新特能源(特变电工子公司)以及协鑫,国外则主要是OCI和瓦克等。
短期内国内产能难以覆盖,大量进口需求导致单晶致密料的价格支撑较强。
目前需求端,单晶强势扩产,开工率较高;而供给端国内的单晶致密料供给相对不足,过去几年缺口率在60%以上,2019年国内多晶硅大量扩产,但预计仍将有20%以上的单晶硅料需要进口。
由于海外硅料企业的现金成本相对较高,在国内单晶硅料产能无法覆盖的情况下,预计致密料的价格支撑力仍然较强。
为了抢占优质硅料的供给,年初以来,隆基已经与全球多家一线硅企签订长期采购协议,锁定未来3-4年的硅料供应,并且有预付条款。中环则与协鑫深度合作,参股新疆的新产能。
多晶用的菜花料对品质要求比较低,国产硅料可以满足需求。
目前多晶硅片基本没有新增产能,考虑市场出清和硅耗下降因素,普通菜花料的需求未来几年几乎没有增长,同时国内多晶硅产能扩张之后,菜花料供给还在持续增加,菜花料预计长期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
从531后的产业链价格波动也可以看出,多晶用的菜花料降幅显著高于下游其他环节,而单晶致密硅料降幅和下游其他环节基本一致。
我们认为两者的价差将长期存在,差距幅度以确保多晶硅片生存为前提。中长期内,单晶致密料的需求有望持续扩张,各大硅料厂商虽然将竭尽全力提升产出中致密料的占比,但受制于工艺,硅料产品中至少有30%的菜花料产出,因此单晶料供给相对紧张的局面难以改观甚至可能更加突出,菜花料供给则有较强的刚性,过剩局面持续概率较高。
总体来看,硅片销售结构的剧变导致对于高品质多晶硅需求暴涨,同时由于多晶硅致密料的供给仍然有限,上游议价能力相对较强;
菜花料则面临过剩局面,由于多晶硅片已基本丧失盈利能力,预计菜花料的价格将以保障多晶硅片生存为前提,当前10元/kg的价差已为多晶硅片赢得了0.1元/片的成本优势。
下游:独立大型电池厂崛起,下游议价能力有所提升
电池片厂商分散,目前的议价能力不强。电池片环节的技术资金壁垒相对低,同时技术路线很多,厂商比较分散,2017年电池片CR10=43.9%,显著小于硅片的59.2%,所以目前的议价能力较弱。
电池片厂商盈利能力分化,龙头显著强。
电池片环节整体议价能力弱导致行业平均毛利率在整个产业链中处于较低位置,平均的毛利率大约在5%-15%。
但龙头厂商的毛利率水平比落后企业要显著高,主要由以下两个原因:1)硅片产能过剩比电池片更厉害,导致消化产能的压力更多的在上游;2)电池片技术更新换代较快,龙头在新技术的研发和跟进上更有优势,导致行业内差距越来越大。
未来,我们认为电池片的议价能力会相对增强。
首先,不同技术路线成本效率差异大,高成本电池片厂商逐步退出,下游集中度会相对提高;其次,硅片产品同质化,不同厂商的产品品质差异较小,下游的转移成本低;
另外,随着光伏补贴退坡迈向平价上网,电池片环节本身毛利率低,降本空间相对小,未来以提价为主,硅片环节毛利率相对高,降价空间更大。
新进入者和替代品威胁不大,垂直厂商有扩张动力
随着行业格局日渐清晰,硅片龙头的地位日渐稳固,对新进入者也建立了足够高的壁垒。
一是资金壁垒,尽管近几年设备投资已经大幅下降,1GW硅棒和切片的产能投资仍接近10亿元,对于新进入者而言风险收益比偏大;
二是规模壁垒,目前一线龙头企业的产能门槛已升至20GW以上,巨大的产能一方面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能有效绑定下游客户,新进入者在产销两端都面临巨大的困境。
此外硅片行业的吸引力也较低,随着硅片价格大幅下降,龙头企业的盈利能力大不如前,对新进入者的吸引力也大为减弱。
替代品的威胁也较低,主要是目前晶硅产业链非常成熟,产业链也都是围绕硅片进行,整体不存在替代品;其他的太阳电池目前在产业链成熟性和使用场景上也没法和晶硅产业链竞争。
有能力改变局面的是垂直一体化企业的延伸。硅片行业的进入者通常是光伏产业链玩家垂直延伸进入,且由于光伏制造产业链毛利率上游高下游低的特点,进入者通常是下游电池、组件厂商向上游延伸居多。
尤其重要的是,由于硅片的成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备,对于一体化企业并不存在技术障碍,在技术路线相对清晰的情况下,电池、组件企业向上游扩张仍有较大吸引力。
2018年以来,仅内蒙古就有5家企业投资200亿元以上扩张硅片产能,其中绝大部分是单晶产能。
结论:毛利率继续探底下行,未来是龙头的薄利多销时代
整个行业目前处于也将持续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
目前,行业二三线厂商还能存活,随着价格战的延续,高成本产能逐步出清,行业集中度会进一步提高,在这个过程中行业内公司的毛利率不可避免会下行;随着下游议价能力加强和龙头发起价格战,行业份额将更加集中,格局则趋于稳定,行业毛利率会在低位区间震荡,迎来龙头的薄利多销时代。
单晶或多晶厂商阵营内部竞争的关键是成本,因为硅片本身同质性较强,在品质和售价上的差异不会很大,成本是决定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因素,此外规模、资产负债表也是决定企业命运的重要因素;
单多晶厂商间竞争的关键是效率和成本的综合性价比,单晶近年来在降本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多晶在效率追赶上进步却不明显,导致主客易位,未来的努力方向仍是加速转换效率的提升。
报告来源:东方证券:彭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