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公司创新发展、引领发展,对人才“井喷式需求”。
要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关键是要靠“人才跑”。
比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创造可以源源不断产生尖端人才的“土壤”和“空气”。
当前我国正处在由核大国迈向核强国的历史性战略机遇期,新时代核科技发展新篇章已经开启。
科技创新是核工业立业之本。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从2018年开始,中核集团力推科技成果转化、设立“人才特区”、启动科研院所薪酬改革,开启了点燃广大核科技工作者心中那团火的“三部曲”,目的就是要进一步为科技人员集中精力潜心研究营造良好环境,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和热情。
2018年年末,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人才特区”建设方案获中核集团批复,成为集团公司首家获批建设“人才特区”的单位。“特区”到底特在哪里?对集团公司科技创新起到怎样的拉动效应?原子能院为何能成为首家“特区”单位?为此,中核集团人力资源部专题进行了解读。
为什么要建“人才特区”
新时代、新要求,不特不行
“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指出:“要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培植好人才成长的沃土,让人才根系更加发达,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局面。”
2018年11月15日,中核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余剑锋在集团公司改革开放40周年新闻发布会上,面对众多媒体记者时表示,中核集团的23家科研院所才是集团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作为核科技工业主体,中核集团确定了“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三步走”发展战略,要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关键要靠“人才跑”。
“人才跑”对于创新的驱动力如何,人才品质高低与人心积聚与否是关键。事实上,在集团公司《“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中就提出建立“1166”人才工程的目标。其中的一个“1”,是要差异化探索试点“人才特区”,依托优势统筹资源打造优秀人才集聚地、自主创新高地、产业发展策源地。
“两核”重组后,新中核、新气象、新作为。集团公司新时代发展战略要想落地推进,就必须采取特殊手段,达到“优品质、聚人心”的人才队伍建设目标。
中核集团“人才特区”整体定位是人才开发机制创新试验平台,要在高层次人才和人才团队建设、年轻干部培养等方面进行机制创新探索。
“人才特区”要实现3项基本任务:一是整体开发、推动人才结构优化,二是服务发展、推动人力资本增值,三是人才优先、推动环境氛围提升。
具体在数量上表现为人才的聚集度高,在结构上表现为人才的融合度好,在质量上表现为人才的创新度强,在效益上表现为人才的贡献度大,在发展上表现为人才的实现度优,在环境上表现为人才的开放度宽。
除此之外,中核集团还将审核和研究其他单位提出的“人才特区”方案,对符合该单位定位、差异化明显、特色突出的“人才特区”方案,成熟一个批准一个,持续推进集团公司人才体制机制创新。
“人才特区”建设是集团公司关于人才建设的巨大探索。制定计划就像仰望星空,落实就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向前推进。未来一段时间,“人才特区”建设任重而道远。
通过上述手段,中核集团最终目的是打造“人才智力高度集聚、发展机制创新优化、价值驱动效应显著、三支人才协同发展”的人才特区和广大人才的“创新创造之地”与“价值实现之地”,有效推动新时代发展战略落实。
为什么选择原子能院
有底气、有意愿,建好特区
自2017年起,集团公司就鼓励和动员各成员单位积极申报“人才特区”,围绕自身特点开展差异化的人才体制机制创新,对集团公司整体人才体制机制创新起到试点和探索作用。2018年7月,原子能院正式上报了“人才特区”建设项目建议书。
原子能院是中国核工业发祥地。自1950年成立以来,原子能院为我国核工业的创建和发展,为“两弹一艇”攻关,为我国国防建设、国民经济建设、核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核工业发祥地”,是核工业的“技术库、思想库、人才库”,先后有60多位两院院士在院创建功勋,输送出上万名科技人才和管理骨干。
原子能院人才建设要实现“体系化”先进。目前,以承担一批重大科技工程为标志,原子能院进入建设基础性、综合性、世界先进水平的核科研基地的奋斗期,必须建成一支 “体系化”先进的人才队伍。原子能院对于人才发展的节奏步伐要求不是渐进式而是跨越式,对人才发展问题与差距的解决广度不是局部式而是全局式,对于人才机制探索创新的深度要求不是改良式而是改革式。
原子能院建设“人才特区”符合集团公司人才体制机制创新所需。原子能院是集团公司骨干科研院所之一、集团公司重大专项等重大科技工程的主体承担单位之一,是集团公司建成为世界一流的核工业集团的重要支撑。建设好人才特区,充分激发人才活力,推进原子能院战略目标实现,符合集团公司人才体制机制创新所需。
“人才特区”怎么建
有空气,有土壤,向阳而生
“人才特区”不能只以薪资福利作为吸引人才的筹码,而是要重视“基础回报+自我驱动”,着重于关注人才职业发展和价值实现。
原子能院依托科研平台、项目任务、技术水平、学科体系、开放交流等优势,面向专项、科研、产业三个主业发展领域,实施科技人才工程“龙马计划”、海外引才工程“凤凰计划”、技能人才工程“蓝翎计划”、管理人才工程“百灵计划”四项人才计划。
科技人才·打通成长路径
立足科技人才成长的全职业周期,细化完善人才发展通道:从此前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学术技术带头人-首席专家”三个台阶,细化为“青年英才-青年拔尖-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学术技术带头人-首席专家-特级专家”六个台阶。
针对领军人才,特别是针对首席专家、学科带头人,要完善他们的“三带三把”保障机制,即“项目带动、人才带队、技术带头;把关技术难题、把握学科方向、把握学术地位”;要通过建立独立工作室、将技术决策性作用写入规章制度、形成领军人才在岗位晋升、薪酬待遇、履职待遇等方面比行政管理岗位更有吸引力的岗位机制。
引进人才·完善服务绿色通道
建立“起航-卓越-领军”三个层级的引才序列,尽量做到“一人一策”,为国内外相关学科、领域顶尖人才提供优厚的创新创业资源和薪酬待遇,建立完善引进人才的人才身份管理、安家补贴、住房条件等制度保障。
针对海外人才引进,在建设世界先进水平核科研基地的过程中不可或缺。原子能院拟依托技术、团队优势资源,牵头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创投基金,聚焦引进带有应用前景广阔的产业开发项目方案或成果专利的海外高科技创业型人才。海外人才可自主面向全国招募核心研发团队,鼓励支持相关技术人员兼职加入企业研发团队,对于示范项目采取“核心研发团队持大股-基金参股投资”的股权激励方式,按照市场价值分配股份比例,把责、权、利捆绑在一起。
技能&管理人才·三支队伍协同发展
作为“三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子能院针对技能人才与管理人才也设立相应的计划。一是要拓展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增设首席技师岗位,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拓展技能人才培养实训平台,采取“院校合作、工学一体”的方式,订单式培养后备人才。二是创新年轻干部选拔培养机制,试点实施研究室主任任期制改革,试点实施管理岗位职务-职级“双轨制”和管理人员挂职交流机制等等。
策划:霍颖颖 段新瑞
作者:刘 洋 刘晓禹
要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关键是要靠“人才跑”。
比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创造可以源源不断产生尖端人才的“土壤”和“空气”。
当前我国正处在由核大国迈向核强国的历史性战略机遇期,新时代核科技发展新篇章已经开启。
科技创新是核工业立业之本。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从2018年开始,中核集团力推科技成果转化、设立“人才特区”、启动科研院所薪酬改革,开启了点燃广大核科技工作者心中那团火的“三部曲”,目的就是要进一步为科技人员集中精力潜心研究营造良好环境,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和热情。
2018年年末,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人才特区”建设方案获中核集团批复,成为集团公司首家获批建设“人才特区”的单位。“特区”到底特在哪里?对集团公司科技创新起到怎样的拉动效应?原子能院为何能成为首家“特区”单位?为此,中核集团人力资源部专题进行了解读。
为什么要建“人才特区”
新时代、新要求,不特不行
“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指出:“要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培植好人才成长的沃土,让人才根系更加发达,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局面。”
2018年11月15日,中核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余剑锋在集团公司改革开放40周年新闻发布会上,面对众多媒体记者时表示,中核集团的23家科研院所才是集团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作为核科技工业主体,中核集团确定了“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三步走”发展战略,要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关键要靠“人才跑”。
“人才跑”对于创新的驱动力如何,人才品质高低与人心积聚与否是关键。事实上,在集团公司《“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中就提出建立“1166”人才工程的目标。其中的一个“1”,是要差异化探索试点“人才特区”,依托优势统筹资源打造优秀人才集聚地、自主创新高地、产业发展策源地。
“两核”重组后,新中核、新气象、新作为。集团公司新时代发展战略要想落地推进,就必须采取特殊手段,达到“优品质、聚人心”的人才队伍建设目标。
中核集团“人才特区”整体定位是人才开发机制创新试验平台,要在高层次人才和人才团队建设、年轻干部培养等方面进行机制创新探索。
“人才特区”要实现3项基本任务:一是整体开发、推动人才结构优化,二是服务发展、推动人力资本增值,三是人才优先、推动环境氛围提升。
具体在数量上表现为人才的聚集度高,在结构上表现为人才的融合度好,在质量上表现为人才的创新度强,在效益上表现为人才的贡献度大,在发展上表现为人才的实现度优,在环境上表现为人才的开放度宽。
除此之外,中核集团还将审核和研究其他单位提出的“人才特区”方案,对符合该单位定位、差异化明显、特色突出的“人才特区”方案,成熟一个批准一个,持续推进集团公司人才体制机制创新。
“人才特区”建设是集团公司关于人才建设的巨大探索。制定计划就像仰望星空,落实就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向前推进。未来一段时间,“人才特区”建设任重而道远。
通过上述手段,中核集团最终目的是打造“人才智力高度集聚、发展机制创新优化、价值驱动效应显著、三支人才协同发展”的人才特区和广大人才的“创新创造之地”与“价值实现之地”,有效推动新时代发展战略落实。
为什么选择原子能院
有底气、有意愿,建好特区
自2017年起,集团公司就鼓励和动员各成员单位积极申报“人才特区”,围绕自身特点开展差异化的人才体制机制创新,对集团公司整体人才体制机制创新起到试点和探索作用。2018年7月,原子能院正式上报了“人才特区”建设项目建议书。
原子能院是中国核工业发祥地。自1950年成立以来,原子能院为我国核工业的创建和发展,为“两弹一艇”攻关,为我国国防建设、国民经济建设、核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核工业发祥地”,是核工业的“技术库、思想库、人才库”,先后有60多位两院院士在院创建功勋,输送出上万名科技人才和管理骨干。
原子能院人才建设要实现“体系化”先进。目前,以承担一批重大科技工程为标志,原子能院进入建设基础性、综合性、世界先进水平的核科研基地的奋斗期,必须建成一支 “体系化”先进的人才队伍。原子能院对于人才发展的节奏步伐要求不是渐进式而是跨越式,对人才发展问题与差距的解决广度不是局部式而是全局式,对于人才机制探索创新的深度要求不是改良式而是改革式。
原子能院建设“人才特区”符合集团公司人才体制机制创新所需。原子能院是集团公司骨干科研院所之一、集团公司重大专项等重大科技工程的主体承担单位之一,是集团公司建成为世界一流的核工业集团的重要支撑。建设好人才特区,充分激发人才活力,推进原子能院战略目标实现,符合集团公司人才体制机制创新所需。
“人才特区”怎么建
有空气,有土壤,向阳而生
“人才特区”不能只以薪资福利作为吸引人才的筹码,而是要重视“基础回报+自我驱动”,着重于关注人才职业发展和价值实现。
原子能院依托科研平台、项目任务、技术水平、学科体系、开放交流等优势,面向专项、科研、产业三个主业发展领域,实施科技人才工程“龙马计划”、海外引才工程“凤凰计划”、技能人才工程“蓝翎计划”、管理人才工程“百灵计划”四项人才计划。
科技人才·打通成长路径
立足科技人才成长的全职业周期,细化完善人才发展通道:从此前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学术技术带头人-首席专家”三个台阶,细化为“青年英才-青年拔尖-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学术技术带头人-首席专家-特级专家”六个台阶。
针对领军人才,特别是针对首席专家、学科带头人,要完善他们的“三带三把”保障机制,即“项目带动、人才带队、技术带头;把关技术难题、把握学科方向、把握学术地位”;要通过建立独立工作室、将技术决策性作用写入规章制度、形成领军人才在岗位晋升、薪酬待遇、履职待遇等方面比行政管理岗位更有吸引力的岗位机制。
引进人才·完善服务绿色通道
建立“起航-卓越-领军”三个层级的引才序列,尽量做到“一人一策”,为国内外相关学科、领域顶尖人才提供优厚的创新创业资源和薪酬待遇,建立完善引进人才的人才身份管理、安家补贴、住房条件等制度保障。
针对海外人才引进,在建设世界先进水平核科研基地的过程中不可或缺。原子能院拟依托技术、团队优势资源,牵头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创投基金,聚焦引进带有应用前景广阔的产业开发项目方案或成果专利的海外高科技创业型人才。海外人才可自主面向全国招募核心研发团队,鼓励支持相关技术人员兼职加入企业研发团队,对于示范项目采取“核心研发团队持大股-基金参股投资”的股权激励方式,按照市场价值分配股份比例,把责、权、利捆绑在一起。
技能&管理人才·三支队伍协同发展
作为“三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子能院针对技能人才与管理人才也设立相应的计划。一是要拓展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增设首席技师岗位,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拓展技能人才培养实训平台,采取“院校合作、工学一体”的方式,订单式培养后备人才。二是创新年轻干部选拔培养机制,试点实施研究室主任任期制改革,试点实施管理岗位职务-职级“双轨制”和管理人员挂职交流机制等等。
策划:霍颖颖 段新瑞
作者:刘 洋 刘晓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