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18 • 国内新闻

现场丨龙鳞诞生:一个梦想开启一个时代

2018-12-06 15:36:25

        一个时代的开启,源自一个梦想。这句话,时隔半个世纪之后,再次在中核集团中国核动力院得到验证。

        五十年多前,带着强国梦想,四川大山深处,人们在这里开始建设我国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中国自此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从此,这里成为中国核动力工程的摇篮,被称为“中国堆谷”。

        2018年12月6日,传承着这份梦想,中国核工业人在这片诞生过奇迹的地方骄傲地宣布:我国首套军民融合安全级DCS平台(龙鳞系统)成功问世,中国正式拥有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安全级DCS平台。

        “核创未来,龙鳞四海,这是一个时代的开启。”发布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院士叶奇蓁、孙玉发、于俊崇等行业专家们一致认为,龙鳞系统的成功面世,意味着中国将不再受国外技术垄断的钳制,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少数掌握该技术的国家。

 

团队心声:这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在一代一代的“接力赛”中,精神的传承是首要的。从事核工业,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坚守、一种责任。对于龙鳞研发团队而言,正是前辈的精神激励着他们砥砺前行。

        半个世纪前,909在什么地方?不知道。到909干什么?也不知道。但来这里的人知道,祖国需要我。争着抢着献身国家最需要的事业,是那时莘莘学子们发自内心的真实愿望,并为之感到无尚光荣。很多人回忆道,来到这里工作,那是祖国需要我。那是一生也无法忘怀、令人心潮澎湃的火热场面。2012年,同样的被需要,同样的一生无法忘怀在这里上演。而这一次,是因为龙鳞。

        “亲爱的老婆:对不起,我又一次食言了。原本答应你今天结束工作就立马飞回去见你的,可我不得不继续留在现场……真的很谢谢你对我的理解、支持和信任。让我不为家事分心,让我把对你和我们宝贝的关心都化作保障核安全的动力,我将一如既往思念你,也将一如既往踏实认真工作,在兑现对核事业的诺言同时,也争取不再辜负对你的诺言。”

        发布会上,一封写给妻子的信,在团队成员邓发明数次哽咽中读完。他是核动力院龙鳞研发团队的骨干,他是单位的好同事,同事眼里的好搭档,但他不是一个好丈夫。为了龙鳞的早一天问世,为了中国人在核电领域早日不受制于人,他和他的团队一直在牺牲小我。

        邓发明的信,引起在场几百位参会领导、专家们的一片掌声。据龙鳞系统研发技术专家介绍,从中核集团开始龙鳞研发时,中国核动力院研发团队的办公室几乎整夜都是灯火通明,可以说是一处别样的风景。在研制龙鳞系统的1825天,一项项技术难关被攻克,龙鳞系统从无到有,从试验样机到成为技术一流的成熟产品面世,离不开背后的研发团队。这个年轻的团队平均年纪二十八岁,最小的只有二十岁,然而就是这支年轻的队伍,用燃烧的青春创造了一个时代的开启。

        12月6日,当邓发明站到台上时,当主持人问他最想做的事是什么时,邓发明回答到;“我想回家”。简单四个字,道出了中核人心中的一份家国情怀。

 

行业认可:从不被卡脖子到世界标准

        “大国重器,关键领域、关键技术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上”,不亲自造出每一个核心部件,就走不完自主创新的全过程。参加完本次发布活动,在场的数十位主流媒体的记者都对中国核工业坚持自主创新的执着砥砺有了新的认识。

        “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会上,中核集团总经理、党组副书记顾军在谈到龙鳞为什么能成功时这样表示,从核工业创建开始,这种精神就流淌到我们血液里。

        亲自参与了龙鳞问世审核的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副总工程师郎爱国对中核人的执着精神印象很是深刻。“我们全程见证了中国首套军民融合的安全级核电厂数字化控制系统从研发、硬件的鉴定试验和软件的验证与确认的全过程。”

        在现场,他分享了这样一个体会,这次审查整整持续2年时间。在此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中核集团自身的高标准、要求严,经过数年的艰辛研发,最终通过了最高等级的功能安全认证和全方位的验证与确认,得到了核安全专家们的一致好评。“这种认可,其实是对中核人的一份敬意。”

        对于这一点,国家国防科工局核设施安全中心副主任范选林很是赞同。他谈到,龙鳞系统的面世,是中核集团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要求,落实国家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的又一重要科研成果,是持续实施国防科技工业强基工程的重要实践。

        同时结合龙鳞,他也对未来核能如何自主创新发展提出了建议,核能科技创新应始终坚持“大科技、大工业”发展理念,拧成一股绳,完善协同机制,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这样才能有力提升国防科技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

        事实上,对于这种“大科技、大工业”的发展,中核集团一直在持续发力。

        “我们的目标是希望通过自主创新,推动中国核电技术走出去,最终形成世界标准。”顾军表示,中核集团将通过科研院所带动全国所有涉核的科研力量,推动我国先进的核工业体系建设,形成先进的组织体系,来推动核工业科技创新和发展,形成产学研结合的产业模式。

 

专家建议:抢占制高点智能化是关键

        除了发布龙鳞,另外一场精彩来自于高端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奇蓁和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专家委副主任赵成昆的精彩论道。 

        不约而同,两位行业的知名专家都提到一个关键——扬帆远航需突破,必须掌握自主知识产权。

        “中兴事件”让我们感受到“卡脖子”的痛处,关键技术必须自主可控。谈到此事,赵成昆认为,掌握自主知识产权,践行核电“走出去”战略部署。新形势下,关键仪控系统“突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自主化,将助力华龙一号扬帆远航。

        而叶奇蓁院士认为,核科技是高科技战略产业,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人工智能在核电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他指出,落实新一代人工智能在核能行业的发展规划,需要深入应用以工业机器人、图像识别、深度自学习系统、自适应控制、自主操纵、人机混合智能、虚拟现实智能建模为代表的新一轮智能技术。

        “目前核电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分三个阶段。”他分析,第一阶段是基础建设阶段。即从智能仪表、智能控制器到核电站全数字化仪控系统的建立。第二阶段是人工智能架构的建立。利用互联网++建立大数据系统,开发数字核电站和虚拟现实技术。第三阶段是核电人工智能应用开发。这些技术也将为严重事故处理和电站退役创造条件。

        “核电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是一定的。人工智能是今后国际竞争的制高点,中国核电技术要实现从并跑到领跑的跨越,必须考虑占领这一领域的制高点。”叶奇蓁院士再次强调。

        对此,中国核动力院院长罗琦表示,未来,我们要进一步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加强协同创新,快速在标准领域占领制高点,引领安全级核仪控产品发展,朝着小型化、智能化、无人值守核电厂等方向拓展应用空间。(中核传媒记者李春平、葛维维对此文亦有贡献。)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 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