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18 • 国内新闻

“一堆一器”建成60周年:科技创新立功勋 强军兴核创辉煌

来源:中核集团 2018-09-30 00:00:00

  1958年6月,我国第一座重水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建成。当年9月27日,国务院在该院隆重举行“一堆一器”移交生产典礼。《人民日报》盛赞:“它们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已经开始跨进了原子能时代。”

  60年来,原子能院围绕反应堆、加速器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科研生产工作,为“两弹一艇”技术攻关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产出了一大批世人瞩目的科研成果,培养和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为我国反应堆、加速器技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我国核科技事业和核工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在纪念我国“一堆一器”创建60周年之际,特展现原子能院60年来在反应堆、加速器事业上的蓬勃发展,以及取得的卓越成就,激励核工业人在新时代再创辉煌。

  打造世界先进核科研基地  谱写核科学事业壮美蓝图

  “一堆一器”建成:开启中国原子能时代

  1955年1月15日,毛主席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作出了大力发展中国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毛主席在会上坚定地指出,“这件事(原子能事业)总是要抓的,现在到时候了,该抓了。只要排上日程,认真抓一下,一定可以搞起来。”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加速了我国核事业发展的进程。

  1955年1月31日,国务院作出关于苏联建议帮助中国研究和平利用原子能问题的决定;1955年4月27日,中苏签署了关于为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利用原子能的协定。根据协定,苏联将帮助中国建造一座热功率为7000千瓦的实验性重水反应堆和一台直径为1.2米的回旋加速器,并接受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和核物理研究人员赴苏培训和实习。

  1955年10月,中央批准兴建一座原子能科学研究新基地(原子能院现址),并将苏联援建的“一堆一器”建在这个基地。原子能科研基地的建设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以及各有关部委、省市的大力支持,从选址到建造、安装,从大量调集科技骨干到各类物资的供应和运输,只要新基地需要,无处不给“开绿灯”。广大工人、干部和科技人员不惧严寒酷暑,夜以继日地艰苦奋战。从1956年5月破土动工到1958年7月完工,仅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一座新的原子能科研基地就在昔日的荒滩田野上奇迹般地屹立起来。

  1958年6月10日,回旋加速器调试出束;6月13日,重水反应堆首次临界。9月27日,原子能院这个地处北京西南郊的研究基地,吸引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目光。这一天,我国第一座重水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移交生产典礼在该院隆重举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劲夫主持,陈毅副总理剪彩,聂荣臻副总理和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后讲话。聂荣臻在庆典仪式上的讲话鼓舞了全院科研人员的士气,他说:“原子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的建成,将促进我国原子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原子武器并不是帝国主义所能垄断得了的。”

  “一堆一器”的建成,不仅为中国核科学技术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核工业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实验条件。

  “一堆一器”应用:功勋卓著成绩斐然

  “一堆一器”建成后,我国核科学研究的技术装备和实验手段有了显著提升。原子能院科研人员充分利用堆、器开展科学研究和实验工作,并取得了大量成果。

  围绕“一堆一器”,原子能院开展了核裂变测量、核数据测量、核反应研究等大量工作。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根据国家国防事业的需要,积极开展科技攻关,为“两弹一艇”成功研制作出了历史性贡献。钚生产堆元件、材料及部件先后在重水反应堆和轻水反应堆上进行辐照考验,为生产堆设计建造提供了重要数据。为在生产堆中获取热核材料氚,对氚靶元件进行了多次堆内辐照试验,选取了最佳方案。核潜艇的元件、材料和部件也在堆内进行了辐照考验,为核潜艇动力堆的设计、制造与运行提供了重要依据。利用反应堆还生产了Po-Be中子源、模拟裂变中子源、核潜艇启动中子源,生产了武器研制用的百居里级242Cm(锔-242)。为配合武器设计、测试及燃耗测定,在堆、器上进行了大量中子和轻核反应核数据测量工作,还配合完成了计量刻度等工作。

  除在“两弹一艇”方面的贡献,“一堆一器”在人造卫星和洲际导弹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原子能院发来贺电,贺电中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领导下,多年来你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同心同德、大力协同、刻苦攻关、忘我工作,为洲际导弹的发射成功,做出了宝贵的贡献,我们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原子能院贯彻“保军转民”方针,在优先保证军用的前提下,把工作重点转向为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方面。“一堆一器”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同位素生产和应用、核电起步和发展、核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堆一器”为同位素的生产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原子能院利用重水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生产的同位素和放射源,广泛用于工业、农业、医学、环境等领域,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护生态环境作出重要贡献。利用重水反应堆在我国生产了第一批33种放射性同位素,开创了我国人工放射性同位素生产的新纪元,从此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人工放射性同位素的历史;利用回旋加速器研制了57Co、109Cd、67Ga等多种缺中子同位素,可生产300多种同位素产品,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大量探测器计量刻度工作。

  1978年,原子能院建成我国第一座元件材料热室,为开展核电站燃料元件及材料辐照后性能检验及研究提供了重要技术手段;1986年圆满完成秦山核电站一期压水堆核燃料组件多次入堆考验任务;1991年为秦山核电站的首次启动,研制生产了压水堆核心部件——中子源棒(又称“点火棒”),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为我国核电起步做出历史性贡献;1995年完成秦山核电站燃料小组件加深燃耗辐照考验,为燃料元件国产化、提高核电站的经济性和安全性提供了可靠数据。此外,原子能院为秦山核电站和广东核电站等培训了大批专业人员。在基础研究及核技术应用方面,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中子散射研究室和我国第一个中子活化分析实验室。

  “一堆一器”改建:立足自主创新

  重水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都先后经历过两次重大技术改进。上世纪70年代初期,重水反应堆有些重要部件陆续严重老化。1978年12月,原子能院开始对重水反应堆进行改建。重水堆改建工程在我国是首次,在当时的国际上也不多见,改建任务十分艰巨。经过一年零六个月的艰苦努力,1980年6月27日,改建后的重水反应堆达到临界。重水反应堆的成功改建,不仅使旧堆“返老还童”,最大功率提高50%,最大热中子注量率增加1.3倍,垂直实验管道数增加2.6倍,而且总投资只有新建堆的十分之一。

  1980~1982年,重水反应堆完成了以更新热工监测仪表、辐射监测仪表和引进过程控制计算机为主要内容的二期改建工程。1985年,重水反应堆改建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70年,回旋加速器由固定能量改建成可变能量;1980年完成了等时性回旋加速器改建。经过两次改造,回旋加速器扩大了加速器能量区和离子种类、提高了束流强度,为低能核物理等提供更多核参数,使回旋加速器在核技术领域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可变能量等时性回旋加速器改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一堆一器”衍生:堆器事业蓬勃发展

  核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反应堆、加速器等重大设施。当今世界核科技水平的表现形式,集中体现在反应堆、加速器的先进程度。60年来,在发展核科技工业需求的牵引下,经过不懈努力和开拓创新,“一堆一器”获得了新的生命,已经发展壮大成为原子能事业,为我国核领域基础研究、先进核能开发、核技术应用拓展,乃至新时代核工业创新发展、核强国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第一座重水反应堆为起点,1964年,原子能院自主建成我国第一座游泳池式反应堆(49-2堆)。这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反应堆,至今已安全运行50多年,主要用于医用、工业用同位素生产,材料辐照考验,单晶硅辐照嬗变等。2017年12月,49-2堆成功实现连续供热168小时,目前泳池堆供热示范工程已经全面启动。

  1984年,原子能院自主建成我国第一座微型中子源反应堆(原型微堆),随后相继在国内建造了5座,并出口了5座。2017年8月,圆满完成加纳微堆低浓化改造,实现了习近平主席在2016年华盛顿核安全峰会上提出的“加纳模式”,为世界防核扩散事业作出积极贡献。此外,原子能院还基于微堆硼中子俘获疗法,建成医院中子照射器。

  1992年,原子能院以改建后的我国第一座重水研究堆为参照堆,援助阿尔及利亚建成15MW多用途重水研究堆。该项目被誉为“南南合作”的典范,于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0年,原子能院自主研发设计建成一座多用途、高性能研究堆——中国先进研究堆,其主要技术指标居世界前列、亚洲第一,为我国核科学研究和开发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实验平台。该堆于2012年3月实现满功率运行;2017年首次产生冷中子束流,束流品质达国际先进水平。

  2010年,原子能院建成我国首座快堆——中国实验快堆,入选2010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该堆热功率65MW,试验发电功率20MW;2011年7月首次并网发电,2014年12月首次实现满功率稳定运行72小时。国家重大工程项目——600MW示范快堆已于2017年12月土建开工,原子能院负责核岛主工艺及相关辅助系统设计。

  从第一台回旋加速器出发,1963年,原子能院建成2.5MeV质子静电加速器,为核物理研究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1987年,北京HI-13串列静电加速器在该院建成;按国家实验室对外开放,使我国拥有了一个国际水平的精密核物理基础和应用研究平台。目前串列加速器已稳定运行超过10万小时,为我国低能核物理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94年,原子能院成功研制30MeV强流质子回旋加速器,该加速器每年供束时间约5000小时。以此为基础建设了我国第一个中短寿命放射性同位素生产基地,填补了我国加速器生产同位素的空白,被两院院士评为1996年中国十大科技事件。

  2007年,原子能院自主设计研制我国首台高能大功率电子辐照加速器——10MeV/15kW电子直线辐照加速器,已累计稳定运行超过31000小时。2017年5月,由该院主导制定的我国首个通用核仪器领域国际标准——工业无损检测用电子直线加速器标准由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发布,填补了我国通用核仪器领域的空白。2018年5月,该院无损检测电子直线加速器首次出口,实现中核集团加速器海外市场零突破。

  2014年,原子能院自主研制的100MeV强流质子回旋加速器建成出束,成为国际上最大的紧凑型强流质子回旋加速器,入选2014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2015年5月,串列加速器升级工程成功实现联合调试。面向癌症治疗重大需求,该院正在研发的230MeV回旋加速器已完成全部关键部件研制,开始总装测试。在建的锦屏深地实验用高压加速器,其中400kV高压加速器主体建造完成并首次地面出束,该装置运行后将成为国际地下实验室中流强最高的加速器。

  “一堆一器”硕果:春华秋实尽煌煌

  “一堆一器”建成以来,一代又一代核科技人员从这里成长起来,为我国核科学技术创新发展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人才。在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表彰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7位曾在原子能院建立功勋;先后有67位两院院士在原子能院工作过;上万名各类科技人才从这里走向全国核科技领域,他们中许多人后来成为核工业各单位的科技领导骨干和卓有成就的科技专家;先后派生或援建了14个单位。为此,原子能院被誉为“中国核科学技术的发祥地”、“中国核工业的摇篮”、核工业人才的“老母鸡”。

  从基础研究到“两弹一艇”技术攻关,再到和平利用原子能,“一堆一器”为原子能院的发展、为中国核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60年来,在“一堆一器”上开展的工作获国家级奖励30余项,获省部级奖励100多项,为国防建设、核能和平利用立下了汗马功劳。

  1984年和2007年,回旋加速器和重水反应堆先后完成它们的历史使命,光荣退役。“一堆一器”不仅是我国核科技发展的象征,更是精神和文化的象征。2018年6月28日,“一堆一器”入选首批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

  “一堆一器”是我国进入原子能时代的标志,推动了我国核科技事业的发展,在我国核科技发展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回顾60年来原子能院反应堆、加速器事业的发展,回顾60年来原子能院艰苦奋斗、创新发展的光辉历程,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深深感受到党和国家高瞻远瞩发展核科技工业的决心和科学决策的英明,深深体会到我国举国一致、大力协同办大事的能力和优越性,更为前辈们“以身许国、敢为人先、严谨求实”的精神所感动。

  使命引领未来,责任呼唤担当。今后,原子能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切实肩负起强军兴核的神圣使命,继续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核工业精神和“四○一精神”,坚持“国家核科技研究基地”和“中核集团重要支撑”两个定位,以中国实验快堆、中国先进研究堆、核燃料后处理放化实验设施、串列加速器升级工程,以及国家级(部委级)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为科技创新平台,全方位打造世界先进水平的核科技研究基地,建设现代富强文明和谐美好的原子科学城,描绘核科学事业更加壮美的新蓝图。(原子能院院长万钢 党委书记周刘来)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 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