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1998年以来三轮大的农村电网升级改造,现代配电网络设施与服务体系的框架基本形成。特别是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相继发布《关于加快配电网建设改造的指导意见》和《配电网建设改造行动计划(2015~2020年)》以来,我国配电网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配电网薄弱问题得到缓解,新能源接纳能力不断提高。但是当前,仍亟需继续提升供电质量,解决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配网结构等问题,深入推进县域配电网建设,切实保障农业和民生用电,构建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配电网,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进一步提供有力保障。
县域配电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我国县域配电网发展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供电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依旧存在不平衡、配网结构问题依旧突出等方面。
供电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
我国农村部分地区电力供需偏紧,部分地区“低电压”情况动态出现。造成农村电网末端电压质量低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电网建设原因。在最初开展农村电网建设时,国家投入不足,导致农村电网的整体结构只能满足当时的基本需要,各方面的建设都还不够完善。
虽然近几年对农村电网进行升级改造。但由于农村电网涉及的范围比较大,供电点、线、面都非常复杂,投入的资金距离彻底改造还存在着差距,所以末端电压质量低的情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二是经济社会原因。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全面推进,用电负荷快速增长,农网一些线路的“低电压”问题时有出现,在春灌秋收、逢年过节等时段尤为明显。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变电站数量较少或布局不合理、变电站容载比偏低,导线截面小等原因。
东西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配电网发展不平衡
近年来配电网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配电网尤其是中压配电网发展仍然滞后,我国地域辽阔,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南北方之间环境和气候差别大,各地用电结构和用电需求差异性大,各地配电网发展目标、建设标准、空间资源、政策环境、规划理念等方面不一致,发展阶段、用电需求和用电结构也存在诸多差异。
整体来讲,发展滞后、地区不平衡。配电网规划设计标准难以适应客观存在的差异化需求,也难以满足建设结构合理、技术先进、灵活可靠、经济高效的现代配电网需要。
配电网结构问题仍显突出,配电自动化覆盖率偏低
网架结构不够规范,目标网架尚未形成,不能完全满足供电安全标准要求。同时,由于我国配电网规模大、范围广,已建成的配电自动化覆盖区域相对于整个配电网络来说比例很低。配电自动化建设仅仅在城市核心区或有关示范区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一方面影响了配电自动化在提高县域配电网供电可靠性和实现科学管理的贡献度,另一方面由于传统配电网并非为接入大量分布式能源而设计,配电自动化没有实现普及,导致农村大量可再生能源并网将对现有配电网提出严峻挑战。
精益化管理措施不到位和专业力量配置不足
电网精益化管理主要体现在配电网环节上,配电网发展受外界影响因素大,加之设备数量多,具有工程规模小、建设周期短等特点,对精益化管理的要求更高。一是规划的精细度不够,难以实现精准投资,导致部分真正的配电网发展需求,不能转化为可落地的规划项目,导致规划投资偏差较大。二是统筹不够,配电网需要电网公司及省、地市、县等各级规划管理部门与支撑力量通力合作,共同参与。三是电网地方公司的专业力量配置不足。做好做细配电网规划建设,实现精益化管理,关键取决于地市、县公司层面,地市经研所和县公司发展专业人员是配电网规划的骨干和主力军。但电网地方公司普遍存在专业力量较弱、相关业务不精、技术支撑手段不强等问题。
深入推进县域配电网建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于补齐短板。全面推进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电力作为先行官任重道远。只有构建城乡统筹、安全可靠、经济高效、技术先进、环境友好、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配电网,确保“小康电”送到“最后一公里”,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进一步提供有力保障。
因地制宜统筹推进县域配电网规划建设,落实“乡村电气化工程”
各级政府应充分发挥规划的主导作用,充分考虑东西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配电网及相关经济社会等差异情况,统一各类投资主体的规划技术原则,实现规划建设指导的范围全覆盖。加强配电网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新能源规划及电动汽车等基础设施规划的统筹衔接。县域配电网规划建设需立足于县域实际,找出未来电网可能的薄弱点,解决实际问题。由于现有的和未来的电网薄弱点有可能不一致,需要科学确定对应的电网电源项目及其建设方案、规模和时序,确定项目的投资需求。
如何把解决过渡中存在的问题和长远目标相结合,这是县域配电网规划建设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所以,在农网规划中应积极落实“乡村电气化工程”,因地制宜选取特色发展之路,摸清问题、补齐短板、统筹考虑安排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避免过度投资和无序建设,按需稳步推进农村电网发展,促进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和能源消费清洁替代,推动农村地区从“有电用”向“用好电”全面转变。
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提升县域配电网自动化水平
我国的配电网供电可靠性与发达国家先进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中,配电自动化发展滞后是主要原因。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电网输配电投资是电源投资的1.2倍左右,配电网投资是输电网投资的1倍多,而我国的还不到输电网的一半。因此,在解决了大部分电源供给及输电线路骨架基本完成的情况下,我国电力投资重点需逐步转向电网智能化及县域配电网建设。
配电自动化系统建设要与一次网架协调配合,提高配电自动化的实用化程度,解决配电网“盲调”问题,提升供电可靠性水平。配电自动化系统还应加强高级功能的深化应用,实现配电网的经济优化运行与协同调度。配电网规划、建设和运行需要统筹考虑源—网—荷之间的发展需要。电源接入方面,开展县域经济分布式电源消纳能力及经济性分析,引导电源合理布局、有序建设;应用分布式电源“即插即用”并网技术,满足分布式电源快速接入的要求,促进建设效率和效益提高。用电负荷有序发展方面,需要根据负荷发展做好配电网规划。
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建设新型农村电网
积极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建设与美丽乡村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农村电网,把重点放在解决农村电网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核心问题上,全面落实脱贫攻坚战略,突出服务民生的社会责任,建设暖心的“最后一公里”电网,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因地制宜明确农网建设改造标准,满足乡村长远发展需求。东部地区,重点推进城乡电网一体化发展,加强网架结构,选用高质量设备,持续提升配电网供电能力;中部地区,提升电气化水平,加强中低压配电网建设,选用经济实用型设备,解决动态“低电压”和季节性供电紧张问题,推进小康用电示范县建设;西部地区,着力推进农网供电服务均等化,加强“三区两州”深度贫困地区电网规划建设,补齐农网发展短板。结合电网发展,坚持好“五个建设标准”,切实把光伏扶贫电站管严管实管好,常态化开展光伏扶贫督查巡查工作,高质量推进光伏扶贫工作,确保接的进、送的出、可消纳。
提升配电网管理精益化水平,健全各级经研体系
配电网规划项目安排需要精益化管理,通过应用信息化手段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梳理分析现状电网,对比目标网架,形成指导电网规划和项目安排的“两图两表”,规划项目落实以“两图两表”为基本抓手,实现精益规划和精准投资。配电网建设改造要全过程闭环管理,保持建设改造工作的连贯性,资金投入的持续性。各专业之间要打破专业壁垒,加强专业协同。健全各级经研体系,进一步充实各级经研体系的配电网专业人才队伍,重点加强地市经研所配电网规划设计人员力量,努力建立一支专业素质高、业务精通的配电网规划设计队伍,通过业绩对标、专业培训、上岗考试、技术交流等措施,促进经研体系的规划设计人员提升业务能力,以工匠之心努力培养一批专家型人才,促使规划设计人员深入理解配电网规划设计先进理念,严格执行《导则》等技术标准,并落实到配电网规划建设实践中。
版权声明
本文刊载于《中国电力企业管理》(中旬刊)2019年02期,作者就职于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电力发展研究院。
本文系《中国电力企业管理》独家稿件,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