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18 • 焦点要闻

深藏军功七十年 初心如磐跟党走

2019-11-15 00:00:00

深藏军功七十年 初心如磐跟党走

――记辽宁鞍山海城市供电公司离休职工张贵斌

 

  

  山炮、野炮、加农炮、榴弹炮等数十门重炮一齐开炮,加上海面上军舰的轰击和空中飞机的俯冲扫射……1948年10月10日至15日,在塔山这个仅12千米宽的阵地上,东北野战军以8个师顶住国民党军11个师的进攻,成功阻击从葫芦岛援锦的敌军,战役激烈程度“甚至无法用语言来描述”。

  这就是著名的塔山阻击战。“其意义远远超出了一个局部战场――塔山之战的胜负,不但关乎辽沈战役的进展乃至结局,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自此以后解放战争的进程。”军旅作家王树增在《解放战争》一书中这样评价说。

  当时22岁的东北野战军战士张贵斌宣誓“寸土必争,与阵地共存亡”。他所在连队的120人,此役后只幸存3人。因为在塔山阻击战中的英勇果敢,张贵斌获“人民功臣”荣誉称号,并记大功一次。

  时光荏苒,70年过去了。2019年4月3日,张贵斌的二女儿张英在本村的村民群里看到国家在收集退役军人信息的消息后,拿着父亲的退伍证来到西柳镇民政办,被告知必须要本人带齐所有证件和立功证书等完整材料才能办理。4月19日,女儿陪着93岁的张贵斌带着残破不全的报功书和军功章再次来到这里,登记个人信息。

  看到这些证书和勋章时,辽宁省鞍山市军人退役事务局王久泽震惊了,他反复核实了这位老兵的立功信息和档案,这段尘封半个多世纪的英雄传奇自此揭开。一位功勋卓著的战斗英雄,深藏功名70年,竟连身边的家人和同事都不知道他的事迹。张贵斌说:“以前不提,因为我不觉得自己是功臣,战友们都留在了那块阵地上,我只是大海里的一个小水滴,没必要宣扬。现在提,是因为国家需要采集信息。无论任何时候,只要国家需要,我随时做好准备。”

  1949年8月6日,张贵斌加入中国共产党。“党教育了我,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就要对党忠诚,听党指挥。”从战场战士,到成为电力员工,他恪守这个承诺70年。

  海城虽然解放了,但还有很多受苦的人等着解放,我不能只想自己家

  1926年12月,张贵斌生于辽宁省海城市他山乡小码头村的一个贫农家庭,他幼年时给地主放过牛,少年时在店铺当过伙计,没上过一天学,“那时候是真苦啊,吃不上饭,穿不上衣,住的是小茅草屋,跟现在真是没法比。”老人回忆说。

  张贵斌于1948年6月参军,成为了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担架营二连三十排十二班的一名战士,那时候海城刚刚解放。参军时,他的妻子丁凤珍怀孕两个月,家中还有多病的母亲。“我知道自己的苦,就知道天下人的苦。海城虽然解放了,但还有很多受苦的人等着解放,我不能只想自己家。”这是张贵斌参军时最朴素的想法。

  经过一个多月的临战训练,张贵斌随部队西渡辽河。1948年10月7日,张贵斌所在的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奉命进入辽西地区,阻击国民党增援锦州之敌。10月10日凌晨,国民党“东进兵团”发起进攻,塔山阻击战打响。他一边战斗一边救治受伤战友,先后从前线阵地救下数十名伤员。

  战斗中,张贵斌的膝部受伤,他从地上抓起一把泥土按上就继续战斗。“那一仗实在是太惨烈了,子弹就在耳边呼啸,飞机大炮轮番轰炸,就那么大块地方,基本被炸遍了,地下水都被炸得满阵地飞溅。我是全连120人里的幸存者,我的战友们大都留在了那块阵地上。”张贵斌说。此役后,张贵斌获“人民功臣”荣誉称号,并记大功一次。

  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四纵改制为东北野战军41军。东北解放后,张贵斌随军南下,转战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1950年至1953年,张贵斌先后在41军任后勤部卫生队上士、电讯队上士、通信科供给员、军直通信营司务长。1953年年底,因常年急行军、野外露营和长期工作劳累,加上腿部旧伤复发,他瘫痪住院。1954年7月,他被转到湖北省咸宁疗养院接受康复治疗,并担任了修养连的副连长,还是院党委委员。不久,因前方剿匪部队受伤人员太多,在病稍微好转的情况下,张贵斌主动让出床位,要求出院。鉴于他是荣立三次大功、四次小功的战斗英雄,组织上准备安排他到广州海关或汉口公安局工作,但张贵斌却选择复员回乡。

  从此,张贵斌把军功章和立功证书压在箱底,就连儿女都不知情。亲戚、邻居和单位的同事只知道,他是一个老兵。

  我可以不回家、不吃饭、不睡觉,也不能让国家财产受损失

  1954年12月,张贵斌复员回到家乡小码头村,正赶上村里组建生产社。村里没钱,他就拿出全部复员费120元,买了3匹马和一辆大车,带领社员发展集体经济。120元钱当时能盖五间漂亮的大瓦房,而他全家六口人却还住在草房里。“我们家虽然苦了一点,但房子还能住。党员就是要以身作则,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张贵斌说。

  1956年至1963年,张贵斌先后担任了他山乡信用社主任、大队支部书记等职。无论在小码头村当支书,还是在他山乡信用社当主任,张贵斌从没有为自己谋私利。

  “部队的纪律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作为受党教育的老党员,必须要有这种自觉。”张贵斌回忆说,在塔山阻击战中,部队路过锦州老乡果园时,战士们强忍饥渴,没有一个人上前摘苹果吃。

  1964年,张贵斌到海城县农电局工作,先后任西柳供电所会计、所长。当会计,他坚持原则、力求账目清清楚楚;当所长,他身先士卒、恪尽职守。

  西柳供电所距农电局15千米,张贵斌经常拖着伤腿、骑着自行车,去局里上交电费、请领工资,每一个往返要三四个小时。每个月最后三天,他还负责抄西柳供电所负责的23个村的电表,平均每天骑自行车跑七八个村。

  为了保证资金安全,张贵斌自制了一个钱褡子,把现金捆在身上,总能一分不差地将带着体温的往来款项送到。“那时候只知道他身体不好,经常生病,但不知道为啥。他也从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体耽误过工作。”西柳供电所的同事、今年78岁的刘洪生回忆说。直到记者采访,他才知道身边的同事竟是塔山阻击战中的战斗英雄。

  从1963年开始,海城市农电局对农村电网进行大修改造。张贵斌工作的那段时间,西柳供电所的电网建设和改造任务十分繁重。作为电力行业的“新兵”,张贵斌刻苦钻研,努力掌握电工技术,很快就成为行家里手。张贵斌的老同事赵汝策说,张贵斌不仅在会计岗位上特别称职,在电力业务上也是一把好手。

  当时人员少,当所长的张贵斌就带领全所职工参加会战。最忙碌的时期,他吃住在施工现场,一个多月没有回家。人晒黑了,累瘦了,可他没有一句怨言,每天在工地上抬电杆、架线路,总能超额完成施工任务。“那时候就是起早贪黑地干,不觉得累。一通电,老百姓特别高兴。有时候我们忙得没空吃饭,还有老百姓主动给我们送饭。电亮了,心里也亮堂。”张贵斌说。

  1968年,张贵斌调到海城县农电局器材库工作。张贵斌的主要工作是从火车站接运器材,一火车皮的电杆、电线、变压器……靠人拉肩扛装上马车。这些器材在火车站多放一天,就需要多付一天的保管费。所以,只要器材发到火车站,张贵斌便和同事们套上马车去车站接货,经常半夜三更才能回到家。“连夜发来的东西,我可以不回家、不吃饭、不睡觉,也不能让国家财产受损失。”张贵斌说。

  “他平时不多言不多语,但闲不住。没事就整理库房、收拾仓库,掉的螺钉都捡起来、码得不齐的钢材他去一根根码好;笤帚坏了,他自己扎一扎……”同事薛宝民说。

  不能浪费国家资源,省下来可以给更困难的人用

  “人的一生要多做好事儿,少做错事儿,不做坏事儿。”这是张贵斌常告诫子女的话,也是他一生奉行的原则。

  刚复员的时候,因为张贵斌身体不好,组织上给他配发了疗伤药品,但他基本没用过,都提供给了村里有头疼脑热的村民。做他山乡信用社主任时,有人贷款做买卖但后来钱还不上,张贵斌自掏腰包把钱还了。“1962年,我随父母被下放到小码头村,当时张贵斌主动帮助我们安顿下来。后来,我父亲病重,也是他帮着买药、送医,还一手操办了我父亲的后事。这种恩情,一辈子忘不了。”今年66岁的李恩思说。

  93岁的张贵斌和老伴丁凤珍现在住在不足31平方米的房子里。家里一张双人床、一个沙发、一张书桌、一台电视机、一个老式冰箱,家具简单陈旧,但干净整洁。卧室的书桌上堆满了书和纸,“人一生首先要孝敬父母,知养育之恩……”“做人要清白,做事要干净。过日子,靠勤俭,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这些纸张被他写得满满的。张贵斌在部队学会了认字,取得高中文凭。从那时起,他每天坚持学习,每有所得,就写下来。但他舍不得用本,就写在随手可得的纸上――小孩的作业纸、说明书背面、日历空白处……

  “姥爷特别爱学习,我曾经送给他几本书做生日礼物,他可宝贝了。他还经常把写的纸条让我拿回去看,教我做人做事,我手里有好多张呢。”张贵斌的外孙女郭虹说。

  张贵斌有三个女儿一个儿子。说起父亲来,他们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不准攀比,不准奢华,更不准做对不起人的事。我们姐弟几个从小都要干活,吃饭掉个饭粒都要捡起来吃掉,袜子都是补了又补。”二女儿张英说。

  张贵斌是离休干部,医药费全额报销。前几年,他因病住院12天,可直到病好后才跟儿女提了一下,医药费都是自己出的。“现在国家给我的离休金不少,我很知足,不能再浪费国家资源,省下来可以给更困难的人用。”

  “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心怀感激。我已经离休了,不能再给国家作贡献,只能尽量不给国家添麻烦。受党教育70年,我有生之年只有一个选择,就是听党话、跟党走。”张贵斌说。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 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