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时代贡献工人力量
“我只是千千万万劳动者大军中的一员,也正是这支劳动者大军用勤劳和智慧托举着我们伟大的中国梦。身处新时代,站在新起点,我将和我的队友们一起,牢记习总书记嘱托,用实际行动贡献着工人智慧和工人力量,干好服务队,黎明再出发!”
关键词:因为热爱所以坚守
“每遇到困难,我就想起当年跳进池塘搭‘人桥’的老师傅”
1986年8月21日,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视察天津开发区,他欣然题词 “开发区大有希望”。就在这一年,伴着改革的春风,我进入了塘沽供电局实习,在这里一干就是30多年。
那时,刚刚参加工作的我,感受最深的是老一辈工人不惧艰难险阻,不怕苦、不怕累的宝贵精神。我还记得,1989年的深秋,220千伏汉大线的219号铁塔发生故障,因219号铁塔位于一个回形水塘中央,按照带电作业规程规定,带电工器具和作业人员要保持干燥状态。因为上塔作业需要年轻人,这时,班里那些年近五旬的老师傅二话不说、毫不犹豫就跳进泥塘,站到冰冷刺骨的水里,用肩膀扛起梯子架起了一座“人桥”,让我带着工具从“人桥”上通过。踩着这条颤巍巍的“人桥”,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前辈们“甘为人梯、有了困难我先上”的决心。在随后30多年的工作中,每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想起当年池塘里的那些老师傅,时刻激励着我奋力前行。
滨海新区是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众多世界500强企业在这里落户,每一分每一秒,我的工作都在服务和支撑着这个整体的运转。关键时段24小时值守、手机从不关机,为的就是第一时间接到电话、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第一时间解决问题。让企业用户和居民想用电时就有电,就是我的工作目标。
关键词:服务队意味着责任和奉献
“只要对社区居民有利,我们就做”
2006年,党中央作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决定。在这样的背景下,2007年我们公司成立了滨海黎明共产党员服务队,自此我们有了新的目标:只要对社区居民有利,我们就做。
我记得,2015年3月的一天,我们服务队的一位帮扶对象,家住丹东里社区70多岁的陈雨兰大娘打来电话向我求助,她心脏不好受,又联系不上儿女。当我赶到现场时,看见满脸大汗、呼吸急促的陈大娘和她偏瘫的老伴的焦急神情,在得知救护车20分钟后抵达时,我立刻做了决定,不能耽误,要立刻把大娘送到医院,“出了事,我担着!”将大娘从三楼背下来平躺在车椅上,用了不到5分钟,就送到了附近的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一直等到大娘脱离险情后我才离开。
多年的一线工作经验告诉我,服务老百姓的事不能有一丝犹豫,还要具备坚毅果敢的素质。那是2016年11月20日夜间,天津迎来入冬后首场降雪,某配电线路掉闸,水木清华小区停电,严重影响居民的冬日用电。可是现场抢修的情况却比预想复杂,电杆在风雪中结冰,摩擦力太小,用于登杆的 脚扣固定不牢,难以攀爬。经过紧急商议,我决定砸开一段冰层,装上脚扣,与抢修队员用肩膀牢牢顶住脚扣,“搭人梯”托举操作人员举着加长拉闸杆上杆作业。风雪正急,冰冷飞舞的雪花不停地刺向我们的脸,直到顺利送电,大伙儿才松了口气。
电力服务,就是要心里时刻装着老百姓。就比如我们2016年启动的“节能互助・点亮邻里”老旧小区楼道照明计划,至今我们服务队共点亮了37栋老楼148个“黑楼道”,2000多户居民从此不再受摸黑爬楼之苦。
关键词:创新让工作更快乐
“通过创新,让老百姓尽量感觉不到停电,我就特别有成就感”
改革开放40年,电力人始终在创新的道路上奋力前行。而我的创新原动力却很简单,“通过创新,让老百姓尽量感觉不到停电,生活质量能不断提升,我就特别有成就感。”我虽然学历不高,但是个爱学习、善钻研的人,工作中我总是习惯随身携带螺丝刀、小剪刀等,一有创意点子就着手试验。一种特殊手提箱就是这样被设计出来的,并成为抢修专业的必备装备,这就是“急修BOOK箱”。
这种新型工具箱,如同一本“工具书”,将工具和常用备件分门别类放置在适当的 “页面”上,到了现场可以很方便的“翻阅”、提取,工具缺失也可随时发现。“急修BOOK箱”自问世后,在天津电力系统得到广泛推广应用,成为抢修一线员工的随身“宝贝”。
工作场所更是我的创新阵地。在多年的抢修工作中,我发现,更换变压器保险时,抢修人员“全副武装”登杆操作,几处操作下来,一天的时间也就过去了。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也不高。经过反复思考试验,我对刀闸进行优 化改造,利用物理学重力跌落原理巧妙的将刀闸设计成可摘取式,让抢修队员不用爬电杆,在地面就能摘取更换,修复时间缩短至8分钟,既安全又省时。这项成果获国家专利并得到推广应用,仅这一项小革新每年就可减少因停电带来的损失300多万元。
当然,创新之路也会遇到种种困难,而此时,我总是告诫自己不要气馁、再坚持一下,“创新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所以要容许失败。经历过失败,反而意味着你离成功又近了一步”。
关键词:承载重任“再出发”
“传达党的十九大精神要有‘人情味’”
2017年,我参加了党的十九大,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真切感受到了党对新时代产业工人的重视,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从那时起,我给自己提出了一个要求,不仅要在岗位上努力践行新时代产业工人的责任担当,还通过“黎明・明理”等活动,积极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在我理解,党的十九大精神传达要瞄准“人”,注重针对性;要带着“情”,体现温度感;要充满“味”,秉承接地气,要把党的十九大精神送到群众的心坎里、融到干事创业的一线去。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奋斗者是最幸福的。我觉得,作为一名新时代产业工人,就是要敢想、敢干、不怕失败,创新、创造、不断突破,为这个时代贡献出“工人智慧”“工人方案”“工人担当”。从人民大会堂回到公司,我就迫不及待地投入到“钢铁侠”的技术攻坚中。“钢铁侠”是我对人工智能带电作业机器人的昵称,在我看来,“不忘初心”不能停留在口头,“撸起袖子加油干”才是对党的十九大精神最好的注解。我们作为新时代的电力工人,必须把工作场所变成创新阵地,用创新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崔向洁潘晶整理)
让父老乡亲用好电
讲述人:段桂武(山东乳山市供电公司一名退休职工)
从祖辈照明用小火油灯,到后来用上电灯,再到现在电脑、空调都进了农家,农民生活富裕了,咱电力发展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18岁成为第一代电工。村民管我们叫 “电官”。“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老辈人说这是神话。70年代,我们段家村是下初公社第一大村队,2800多人口,粮食产量高,还有绣花房、缫丝房等十几种副业,是全县远近闻名的红旗村。
1974年,集体经济富裕了,村支部研究安装电灯,开了下初公社的先河。通电那天,全村像过节一样热闹。刚用电时,每天只限照明三小时,每晚八点五十,发电机就减一下速,电灯就眨巴一下眼。“快收拾一下,电灯要回去啦。”每到此时,干活的、串门的都得赶快结束,要不就摸黑了。
1984年,国家“大网电”接进村,只有一台变压器,电压还不太稳,用电紧张,拉闸限电是常有的事儿。家庭条件较好的,通常会买一台稳压器,怕烧坏家里值钱的“大件”。
2000年,按省市公司要求,乳山市完成农网改造工程,实现台区增容,电压稳了,电量更充足了,停电到成了稀罕事儿。再加上电费也便宜了,老百姓用电也不再“算计”。
如今,这农村与城里没两样。晚上是灯火通明,热闹得很,扭个小秧歌,跳个广场舞……电脑、空调、洗衣机、电暖气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
以前一个村配一个“电官”,电费要上门挨家收,有不在家的,还得多跑几趟。现在除了营业网点还有电费充值卡、代收费等方式,在社区内都能解决交费问题,方便多了。
当40多年的“电官”,别看官小,管得可都是老百姓的实事儿。只要是能让乡亲们用上电、用好电,过上好日子,俺心里就敞亮……(刘丽段英文整理)
解群众难题无小事
讲述人:阿主(云南迪庆供电局燕门供电所原所长)
自建州以来,云南迪庆藏区老百姓从不知电为何物,到现在有变电站43座,变电总容量2620兆伏安,最高电压等级500千伏,老百姓用电难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我是2001年退伍,2003年转业进入德钦县供电分局工作,当时在农网工程部,负责农网建设工作,跟着虎向成老师傅爬电杆,架电线。
2004年,我到燕门乡供电所当抄表收费员。燕门乡有一个叫“四里”的地方,在这里住着一位老人叫都吉立称,他们家是搬迁户。由于这里不在供电规划范围,盼望通电,成为都吉立称心中最大的愿望。
2006年,都吉立称找到我说明了情况,经过一番精打细算,我们决定从800多米的江对面为都吉立称一家架杆拉线。在通电当天,他用颤抖的双手为我们献上了洁白的哈达后泣不成声。当时我也很激动,因为这是我第一次收到哈达,因为哈达是一种“礼巾”,是藏民族最崇高的一种礼节,表示对对方的一种顶礼和崇敬。
“群众需求无小事,群众的小事也是自己的大事,老百姓打电话来,说明他们信任我们。”我经常跟所里的同事们说。
2016年我虽然离开了燕门乡,被调到德钦供电分局配电部工作,但是在燕门乡这些珍贵的记忆一直伴随着我,当地老百姓的肯定温暖着我。 (周志旺整理)
对供电安全负责任
讲述人:张钰(山西临汾供电公司职工)
我在山西临汾供电公司工作的八年里,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一大批电力人常年坚守在一座座孤单的变电站里,奔走在一条条崎岖的山间小路上……
转眼我进入山西临汾供电公司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已有8年时间。8年里太多感动或震撼的瞬间,现在回忆起来仍然历历在目。
今年8月,我听公司输电运检室带电作业一班班长郭建军说有带电作业现场,我如约而至。进入一人多高的玉米地,且不说像刀刃一样的宽叶子扫在脸上火辣辣的疼,花脚蚊子立刻包围过来,不一会我的胳膊被蚊子叮了十几个大包。为了不错过精彩的镜头,我专心地抓拍着师傅们的每个动作。收工后,看着疲惫的郭建军露出像父辈一般温和的笑,我却感到了酷热中的一丝清凉:那是踏实工作者无悔付出的笑容,是对供电安全负责的笑容。
分别前,郭建军叫住了我:原来细心的师傅们早发现我挠个不停,他们把车里唯一一盒清凉油送给了我。我被这五个汉子感动了:他们的心思细腻,工作态度严谨负责,正是这群默默无闻的人,在危险的高压线上奏出了美妙的旋律。
电力职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执着坚守,点亮了城市中的每一盏灯。
三十而立,我将继续和师傅们一起冒严寒,战酷暑,用相机和新媒体做好企业的忠诚记录者和见证者,把更多的一线优秀人物和事迹宣传出去,让他们也能收获拥抱和掌声。
责任编辑:王萍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