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兴福(右)带领工作人员在500千伏息烽变电站对设备进行检查。孙跃建 摄
兴义供电局龙福刚工作室发明的实用专利项目:杆子折叠作业梯。卢关文 摄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下发表彰第十四届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的决定,南方电网公司系统共获得6个奖项,其中,贵州电网公司获得了4项。
这4项包括:贵阳供电局的卢兴福获“中华技能大奖”表彰,成为南网首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铜仁供电局的申国华获全国技术能手;贵阳供电局的刘鹏获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个人,贵州电网培训与评价中心获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单位。
一枝独秀不是春。“是贵州电网公司10多年来搭建的技能人才成长平台成就了今天的我们。”卢兴福对记者说。十年磨一剑,10多年来,贵州电网公司在提升职工技能水平方面持续探索创新,在全网率先建立一体化的岗位胜任能力评价体系、打通技能人才发展通道,并将培训标准化、评价数据化,采取有效激励机制,厚植技能人才成长沃土。
目前,贵州电网公司共有全国技术能手3名,贵州省技术能手32名。共有高级技能专家3人、技能专家17人、助理技能专家231人。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增添了不竭动力。
以需求为导向:一张“学习地图”在手缺什么补什么
在贵州电网公司,技能员工占据半壁江山。4.5万余名员工中,技能员工有2.3万余名,占员工总数的51%。这些技能员工80%在县区局,其中的48%在供电所。
贵州电网公司董事长尚春表示,贵州电网公司要实现“两精两优、国内一流”战略目标,核心是人的精益化。要围绕“补短板、提素养、扬正气”,建立健全各类岗位学习地图,深化员工能力提升工程,实现人才培养体系化、系统化,打造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员工队伍。
据介绍,早在2003年前后,贵州电网就在国内电力行业率先探索制定营销等岗位工作人员的能力标准、培训标准等。2008年的一场冰雪凝冻灾害,促使贵州电网提升职工技能水平工作标准化、体系化的步伐加快。“我们虽然打赢了抗灾复电的硬仗,但在抢修过程中,也暴露了一线人员在安全意识、业务技能等方面的不足。”
为促进职工技能提升,2009年开始,贵州电网在全网率先探索岗位胜任力模型框架的建设与应用,并以技能岗位为试点,编制完成技能岗位胜任能力模型、培训评价标准。
“简单讲,就是基于岗位的职责,为每位员工绘制岗位胜任能力模型,让员工明确知道自己需要掌握哪些方面的能力,缺什么,就通过培训学习补什么。”贵州电网公司人力资源部教育培训科科长赵洪艺说。
按照网公司人才评价体系统一要求,贵州电网于2014年进一步完善岗位胜任能力模型,并于2017年优化升级为“学习地图”。
倪诺是贵阳供电局城北供电分局的一位配电作业员。她在2017年7月入职伊始就拿到了一张配电专业技能岗位的“学习地图”。“地图包括技能课程学习包、岗位胜任能力评价标准、培训规范、题库等,对我来说,就像每一步发展的闯关图。”倪诺说。
在贵州电网公司,八大专业42个岗位序列的员工都有这样一张“学习地图”,囊括供电系统输电、变电、配电、调度、通信、信息、营销等技能岗位。
既要员工学习,又给员工希望。贵州电网公司人力资源部主任周原介绍,岗位胜任能力模评价结果和员工的岗级联动,兑现待遇,员工很有动力参与。“员工参加评价取得相关资格证书,如符合晋升、提岗等条件就能兑现,评价结果还与培训、持证上岗等关联。”
例如,在县级供电企业,原来一些农电员工理顺时是五级初级作业员岗位,参加评价达到一级初级作业员的水平后,其岗级从7岗上调到11岗,工资待遇也相应增加了。岗位胜任能力评价,对当年贵州电网理顺农电用工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实效为标准:多种形式强培训师徒双选促提升
“学习地图”让员工明白了自己在技能方面的长处与短板,然而短板如何补才有效?贵州电网公司采取了分层级培训、师徒制等多种方式。
倪诺学的非电专业,入职后被分配到了配电运营与检修班,一年半时间内,她先后通过了配电中级作业员、高级作业员的技能考试。登上11米高的电线杆进行高空作业,对于外表文静的她来说不再是难事。
“刚入职的时候,我内心很忐忑。经过省公司、市局、分局三个层次的培训,现在我基本熟悉了一线的工作。”倪诺自信地说。
入职伊始,包括倪诺在内的应届毕业生被组织到贵州电网公司的红枫培训基地进行了集中式培训。这个占地总面积460亩的基地经过多年建设,已成为国内知名度较高的电力行业仿真培训基地,可以满足电力生产5个主要环节“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生产运行人员的技能培训需求。
为解决新员工普遍存在的理论考试成绩好,实操通过率低的问题,倪诺所在的贵阳供电局城北分局还特意安排了老员工带新员工进行爬杆等实操训练。
“今年我们局新员工技能鉴定通过率超过60%。而以往的平均成绩为30%。每一个县局,哪怕是最偏远的地方,都建设有培训场所。基层的培训不必太复杂,关键是要有用。”贵阳供电局人力资源部助理专责唐勇说。
这也是近年来贵州电网大力推进“一县一场一室”建设的成果。目前,贵州电网84家县局共建设配电线路实训场90个、营销用电实训室91个,实现了县级供电企业实训场100%全覆盖。2018年参加“一县一场一室”现场培训的员工达1.6万人次。
与倪诺同时毕业进入贵阳供电局的汪德森,更是在成长道路上实现了“弯道超车”,入职一年半就在第四届贵州电力职工工业技能大赛中斩获变电检修专业个人一等奖,被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评为“贵州省技术能手”。“我很幸运,入职就遇到了师傅卢兴福手把手教我实操技能,进步很快。”汪德森说。
贵州电网公司延续了中国传统的“师带徒”模式,通过师傅的传、帮、带,教授新员工岗位技能。目前,每年新入企技能岗位员工“师徒协议”签订率达100%。
在贵州电网公司,师徒协议的签订不局限于新老员工之间,技术能手和技能需提升员工之间也能“结对子”。
徒弟向师傅敬茶,并鞠躬行礼,拍照见证留念……今年4月8日,在兴义供电局,一场别开生面的“师徒双选会”正在举行。通过师徒双向选择,来自全局一线的360余名徒弟与160余名师傅结成了师徒关系,并签定了《师带徒目标责任书》。
严师出高徒。兴义供电局输电管理所带电班班长龙福刚不仅自己先后获得国家专项9项,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而且培养出了技术技能专家4人,技师28人。其中,他的爱徒周志波28岁时曾获评“南方电网公司劳动模范”,成为当年获评最年轻的劳模。
“师傅虽然严厉,但是在工作上、生活上都给了我很多指点。甚至因为我害怕爬杆,发明了脚扣皮带和多用途折叠检修梯。”周志波说。现在,周志波也开始带起了徒弟,“师带徒”的优良传统正在兴义供电局发扬光大。
以合力为目标:“抓两头促中间”让各层级都动起来
“中华技能大奖”两年颁发一次,是中国政府对技术人才的最高奖励,评选难度堪比两院院士。获此荣誉的卢兴福是贵阳供电局变电管理二所检修一班副班长,20多年前他还只是一名技校毕业的普通技术工人。
卢兴福从事电力工作23年来,从学工到师傅、从师傅到技术骨干,从技术骨干到技能大师,一路走来一步一个脚印:在2008年贵州电力公司“安康杯”变电检修技能竞赛中获个人第一名,崭露头角;在2010年贵州省举行的首届变电检修职业技能竞赛中斩获第三名,获“贵州省技术能手”称号,并破格晋升为高级技师;2011年被聘任为贵州电网公司首届“技能专家”。其后,他先后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贵州工匠”“贵州省有突出贡献个人”“第四届感动南网个人”等荣誉称号,“卢兴福技能大师工作室”也挂牌成立。
“若没有公司的培养及搭建的平台,我不可能获得这么多荣誉。这些荣誉也鞭策我一直努力,时刻不敢放松。”卢兴福说。
长期以来,由于专业技术、技能岗位的岗级区间宽度不够,发展空间有限,导致专业技术、技能员工纷纷把转向管理岗位作为发展之道。为改变“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现象,贵州电网公司在南网系统率先探索打通职业发展通道,在网公司相关部门指导下,确定了管理、专业技术、技能、辅助四大岗位类别,增设了技术专家、技能专家层级岗位,给员工开辟更广阔的职业发展通道。
周原介绍,贵州电网公司分别于2009年、2011年启动技术专家、技能专家选聘工作,卢兴福就是贵州电网公司首届“技能专家”之一。专家待遇兑现有专项制度、工资总额作保障,譬如说,像卢兴福这样的技能专家,能享受到相当于管理岗副处级的待遇。
如果把技能人员队伍结构比作金字塔,技术技能专家无疑处于塔尖,但这毕竟是少数,大量处于塔中、塔底的员工才是金字塔的基石。贵州电网公司按照“抓两头,促中间”的策略,即以技术技能专家选聘、新员工岗位胜任能力评价为切入点,带动各层级员工成长,促进技能人才源源不断涌现。
为加快县局高技能人才培养,2017年,贵州电网公司将助理技能专家选聘延伸到县局。截至目前,该公司共有高级技能专家3人、技能专家17人、助理技能专家231人。
在贵阳供电局基层班组,既有像倪诺、汪德森这样快速成长的大学毕业生,也有不少年龄40岁以上,初中毕业的老员工,怎么让他们焕发“第二春”?今年5月至6月,贵阳供电局开办了两期供电所员工素质培训班,参与培训的主要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员工,平均年龄超过40岁。
“以前觉得自己年纪大,只能混日子了。参加了几次培训后,我收获很大,从职业心态、新设备理论与操作到安规解读等,学习内容全面而实用。”47岁的曾宪祥是贵阳白云供电局一位配电线路检修班班员,在培训学习后业务技能提升明显,今年晋升为配电线路检修班班长。
鼓励广大员工立足岗位提升技能,技能竞赛是一种有效方式。贵州电网公司工会生产民管部部长严银介绍,该公司按年度编制竞赛计划,月月有竞赛,形成了策划、实施、总结、提升的闭环机制,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培、以赛选人,一批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
2016—2018年,贵州电网公司举办了44项技能竞赛,参赛员工近两万人,参与率达在岗人数的50.22%,202人获奖。同时,组织参加南方电网公司竞赛17项,参赛336人。此外,贵州电网搭建职工技术创新一站式服务平台,让职工集中精力开展技术创新。卢兴福告诉记者,职工技术创新项目、专利乃至各种荣誉评比等申报工作,都有人资、科技、工会等部门的同事专门跟进,“他们的热心服务,让我们可以专心搞创新。”
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贵州电网公司厚植技能人才成长沃土,营造了技能宝贵、创新光荣的浓厚氛围,正激发着人才源源不断涌现,企业创新生生不息。
南网报记者 佘慧萍 韩晓彤 通讯员 肖继红 杨彬 龙玉玺
>>人物
“金牌师傅”卢兴福
南网报记者 韩晓彤
日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表彰第十四届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的决定,在30名“中华技能大奖”荣誉称号获得者名单中,贵阳供电局变电管理二所检修一班副班长卢兴福位列其中,成为南方电网公司唯一一位被授予“中华技能大奖”的员工。
卢兴福从事电力检修工作23年,他彻夜检修设备,为的是万千人家的窗前明灯;他通宵研发创新,为的是无数工友的平安作业;他随时答疑解惑,为的是技能人才的“满园春色”,他还被徒弟们称为“金牌师傅”。
“设备名医”
2018年7月7日正午,开磷集团合成氨变220千伏盘氨线202断路器三相突发紧急故障。接到帮扶命令后,卢兴福与同事顾不上吃午饭,立刻前往现场进行检修,摸摸设备温度,看看线路布局,与现场工作人员交流一下故障情况,卢兴福很快就能找到解决办法。
卢兴福对故障检修又快又准,别的班组处理不了的难题,经常要请他出马。从事电力工作20多年,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只要手机一响,卢兴福就立马奔赴现场,风雨无阻、节假无休。
卢兴福对技术是痴迷的,不管上班还是下班,他没事的时候就喜欢抱着设备和工具认真琢磨,想方设法避免问题、提高效率、减少人力。“慢慢你会觉得,设备就像‘家人’一样,也有生命,设备的形状、声音,任何细微的变化我都能感知到。”卢兴福说。
如果设备“生病了”,卢兴福会勤于钻研、探索设备上的各种不良状态的性能,他认真做好了笔记,将设备“生病”情况记录在卡片上,有同事说他的变电检修经验的小卡片就像“病历卡”,如今这样的“病历卡”已经超过了800页,成为了变电检修的“必备秘方”。
通过不懈努力,卢兴福成为变电设备检修“设备名医”。解决断路器不能合闸问题,其他人员需要一整天,而他只要10分钟;更换断路器机构操作线圈,其他人员要调整动作电压10次以上,而他不超过3次;被设备生产厂家开了“死亡证明”的断路器配套操动机构,在他手中“起死回生”……他每一次的准确诊断、手到“病”除,大大提高了变电设备的安全稳定性和运行经济性,大幅减少了停电时间,实现设备“诊疗”23年、500余次零差错、零事故。
“工人发明家”
卢兴福是“设备名医”,也是工人中走出来的发明家,他曾潜心研发的25项成果,并且全部用于生产实践,创造经济效益上千万,获得省级以上成果奖励19项和21项国家专利。
卢兴福一直“勤练内功”,从一个普通技校毕业生成长为一代技能大师,背后有太多默默付出的汗水。贵州电网公司人力资源部专责粟永纲回忆,卢兴福在贵阳电力技工学校变电运检专业学习的时候就是“尖子生”,但工作伊始并非一帆风顺。1996年,卢兴福被分配到修试所工作,刚参加工作那段时间,正赶上电力设备更新换代时期,卢兴福工作十分吃力。
“我也算勤能补拙,笨鸟先飞吧。”卢兴福说,为了看懂设备上面的英文铭牌,他每天早起学习英语,为了更加掌握设备的运行状态,他买来了高等数学课本,主动进行学习,为了能够触类旁通,他还学习了继电保护等知识。
在贵州电网的支持下,卢兴福曾两度回学校进修,并且顺利获得本科学历,通过大学的学习,让他看问题的思维方式发生了转变。比如,以前遇到一个故障或缺陷,卢兴福只考虑发生后应该如何处理,而现在,他会主动思考故障或缺陷为什么会发生,通过源头上的掌控,减少故障重发的几率。
理论的学习对卢兴福来说,都是为了更好的运用。2008年,贵州遭遇特大凝冻灾害,电网受到严重损坏,造成大面积停电。卢兴福和工友们奔赴抗灾前线。高空作业的时候,他目睹手套被冰粘住,只能摘掉手套用冻僵的手徒手作业,暗下决心,一定要发明一种工具应对凝冻。
这次发明的过程并不容易,一开始他设计的图样太过复杂,没有厂家能够做出模具,后来经过反复修改设计、改进模型,2014年,“直流融冰短接装置”终于获得国家专利并广泛投入使用,该设备可以快速发热融化冰层,大大降低了除冰的风险。
为了将个人的力量变成团队的力量,在贵州电网公司的支持下,“卢兴福技能大师工作室”挂牌成立。卢兴福带领团队立足岗位创新,研发25项成果用于生产实践,大幅缩短处理故障、中断运行的时间,提高了作业质量和效率,降低了安全风险。
“其实,我一直都是个一线工人,我也乐意一辈子和设备打交道。”卢兴福以行践言,坚守着自己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