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兴义市富民路11号,“贵州万峰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的牌子并不十分耀眼,但这家贵州省唯一的地方电网的发展和改革历程却寓意深远。
作为贵州省唯一的地方电网,贵州万峰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峰电力”)经历了近30年改革发展,从最早成立的兴义市供电所,到贵州南江水利集团、兴义市电力有限责任公司、万峰电力,分分合合,起起落落,历经13年建设期、南方电网代管13年等不同阶段。道路虽艰难曲折,改革却贯穿始终,成效已日益凸显。
2015年新一轮电改后,这家地方电网生机焕发,进入快速发展的4年,先后被列为全国电力体制售电侧改革试点,全国106家增量配电业务改革综合试点单位,全国国企改革“双百行动”试点单位,成为国家电力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的龙头企业。
星火
兴义地方电网电源点的建设,要从1956年建成的狮子山水电站说起。
由国家水利部批准建设的狮子山水电站,是当时贵州省4大水电站之一,也是兴义市第一个水电站。建成时装机100千瓦,1964年再增加一台124千瓦机组。
狮子山水电站当时仅供兴义市(原兴义县)党政机关和重要军事机关及部分市民用电,直到2013年才“退役”。
国家能源局贵州能源监管办公室党组成员、行业监管处处长陶少刚是土生土长的兴义人,也是兴义地方电网早期建设参与者和领头人。
陶少刚回忆,改革开放前,兴义先后在锅底河水库修建了4级水电站,加上安龙县装机4000千瓦的白水河水电站、装机3000千瓦的兴义火电厂,形成了最早的兴义地方电网,由兴义地区水电局管理。
改革开放后,随着兴义经济的发展,对用电的需求猛增,电力需求与供应能力的矛盾日益突出。
1986年,国家鼓励集体、个人参与建设中小水电站,兴义市小水电站迅速发展。到1988年,兴义市有小水电站14座,不过都是孤立运行,就近供电,只能解决附近地区少数群众照明用电。
“但兴义的小水电站成为地方电网的星星之火。”陶少刚说。
基础
兴义地方电网的基础,是鲁布革水电站留成给兴义的5%电量。
鲁布革水电站位于云南省罗平县和兴义县境内,电站建设涉及淹没兴义县7841亩田地,移民4592人。
1977年9月11日,贵州省、云南省签发《关于鲁布革电站建设有关问题座谈会议纪要》(简称“两省纪要”),纪要明确,兴义县承担鲁布革电站建设库区移民安置、施工单位粮食、蛋禽、蔬菜供给。为了弥补兴义县电力不足,从鲁布革电站架设一条110千伏输电线路到兴义,建设兴义城南变电站,每年按电站发电量的5%留成给兴义,电价按每千瓦时0.0859元计算。
虽然有“两省纪要”,但兴义想得到5%的留成电量并不容易。
陶少刚回忆,由于兴义县长期缺电,加上当时的“电霸”作风,电能质量、服务质量都非常差,地方政府和老百姓吃尽了缺电的苦头,发展经济很难。兴义县决定利用鲁布革电站5%的留成电,借助兴义接近30万千瓦的小水电站电量,成立自己的地方电网。
1986年,兴义县组建“专班”,开始跑“两省纪要”。
“鲁布革5%留成电是用命换来的。”陶少刚说,与云南省电力局5%的留成电谈判十分艰苦。
兴义县调拨一辆拉达吉普车给“专班”。由于当时路上没有加油站,每次出车时车上都要带一个装满油的油桶,一个月至少跑两次云南。
陶少刚记得,在跑“两省纪要”的一年多时间里,翻了两次车,最后车都跑报废了。
两次翻车都在云南宜良县境内。第一次翻车两个人受了轻伤,很侥幸。
第二次翻车令陶少刚至今记忆深刻。那是1988年11月,当时车上坐满了5个人,下午6点过时进入宜良县,冬天傍晚视线很差,道路也不好,车突然翻下路坎下六七米的一个坑里,5个人里3个重伤2个轻伤。
“我受了轻伤。装油的油桶滚出去10多米远。”陶少刚说,车祸发生后,接到消息的鲁布革电站管理局、云南省电力局都派出车辆,带着急救包来救援。“那个场面把他们吓坏了,也感动了他们。”
随后,云南省电力局到国家能源部汇报,“两省纪要”很快得到落实:建设鲁布革至兴义城南110千伏输变电工程,110千伏城南变电站设计装机容量2×31500千伏安,每年按鲁布革发电量的5%留成给兴义,电价按0.0859元/千瓦时计算。
“这个电价一直延续到1996年才作调整。”陶少刚说,当年鲁布革每年5%的留成电大约有1.25亿千瓦时,对当时的兴义县来说已经足够了。
1988年3月,兴义撤县建市。当年12月,兴义市成立城南110千伏输变电工程筹建小组,负责鲁布革至兴义输电工程筹备建设。筹建小组只有7人,陶少刚任副组长。
当年12月底,鲁布革水电站第一台机组并网发电。
1989年,鲁布革至兴义城南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同年7月,仅靠两万元启动资金,在兴义富民路租房办公的兴义市水电局供电所成立,兴义地方电网正式拉开序幕,同时,与南方电网形成了一城两网的竞争局面。
成长
2018年12月11日,在兴义城南变电站,值班长潘宇和梁洪斌认真巡检着运行设备。
两人从1992年参加工作起,就在城南变电站工作,算是这里的“老人”。
在变电站的高压开关房,柳州电器设备厂于1989年生产的10千伏高压开关柜是这里最老的设备。而1号变压器也从变电站投运服役至今。
“2019年3月,整个变电站将退出历史舞台,成为兴义地方电力博物馆。”万峰电力新闻中心主任陈朗说,目前正在请设计单位做方案,收集兴义电力的“古董”工作也正在进行。
在过去的20多年里,城南变电站成为兴义电网人才培训的“摇篮”和储备基地。
1991年2月,城南变电站建成投用,同年5月向第一个大用户——兴义市水泥厂供电。当年总供电量306万千瓦时。
兴义市供电所以城南变电站为核心,向四周辐射,逐步发展电力负荷。先从兴义市郊区开始,向贵州醇酒厂、兴义市水泥厂、油脂化工厂等供电。同时,在桔山跑马场建成了35千伏变电站,电网随即延伸到龙井、马岭。
随后,城南变电站成为兴义地方电网的枢纽和核心。
1992年,国家重点工程南昆铁路开工建设,兴义市供电所抢抓机遇,四面出击,翻山涉水进行踏勘、线路规划和变电站选址。顶效、威舍、乌沙、革居四座35千伏变电站应运而生,不仅为南昆铁路提供了施工电源,还将高压电网迅速向市境内东、北、西部村镇延伸,解决了部分乡镇边远山区的供电。同时,还将原有的水冲口、围山湖、三江口等零散孤立的小水电站并入市电网运行。
这一年,兴义一城两网的竞争进入白热化。后经黔西南州政府协调,当年5月形成了《兴义两电网分片区供电方案》会议纪要,两网之争暂时告一段落。
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力资源和内部管理水平的竞争。
兴义市供电所成立之初,由陶少刚带队,全所近40人到云南省滇东电力局接受正规培训。
“在云南省滇东电力局的帮助下,我们的管理一开始就进入正规化。”陶少刚说,自从“两省纪要”落实后,兴义供电所和云南省电力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曲靖供电局也派出专家到兴义指导城南变电站建设,并长期义务为兴义供电所培养技术人才,兴义电网也完全按大系统模式进行管理。
然而,并非“野蛮生长”的兴义电网,仍然时时在“夹缝”中成长,靠实干精神艰难前行。
陶少刚清晰记得,1996年在兴义城郊马鞍山上连夜架设线路时的情景。
由于白天车辆多,架线困难,供电所组织了40多只手电筒、10多辆汽车车灯照在山上,60多人在山上连夜架线。
在边远山村,布满了乱石的山间,村民拿着撬棍、铁铲,抡着八磅锤,击打顽石;人们抬着沉重的电杆,一步步艰难前行……
“那种壮观场面和实干精神非常感人。”回忆兴义电网艰难的创业史,陶少刚感慨良久。他说,那时一心只想着如何把电送出去,把服务质量提高,获得群众好评,在竞争中立足。
随着泥凼变电站、仓更变电站以及岗上变电站的陆续建成,兴义市境南部也被供电所电网覆盖,兴义市地方电网规模初步形成。1995年底,供电所各项供用电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兴义市水电农村初级电气化县建设正式通过国家验收。在全国水电农村初级电气化建设评比中,兴义市成果获最佳设计奖,兴义市制作的电动提灌模型被联合国小水电中心收藏陈列。
鲁兴线(鲁布革至兴义)50多公里,是兴义地方电网电源的主力。从1992年起,供电所与黔西南州武警支队建立了警民共建单位,由供电所为武警支队培训军地两用人才,帮助安置部分专业人员。武警支队则帮助供电所护线。
“这条线路上连一颗螺丝钉都没有丢过。”陶少刚说,1997年,两家单位被中宣部和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表彰为“军民共建先进单位”。
1998年,兴义市组建了属于自己的水电企业——贵州南江水利电力集团(简称南江集团),拥有兴西湖管理所、围山湖管理所、兴电实业公司、丛林电杆厂等15个子公司。初步形成集发电、供电、供水、灌溉为一体的水利电力产业集团。此后,兴义市相继开发黄泥河、纳灰河、木浪河等流域梯级水电站共20余个,增强电力的“造血”功能,为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发挥了重大作用。
代管
时间推移到2002年,由于兴义市农网改造资金受阻,导致电网建设改造滞后。加之兴义市工农业发展进程缓慢,企业供电量上升迟缓,企业人员较多,经济负担过重,南江集团一度面临困境。
当年2月,兴义市成立了兴义市电力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兴义市电力公司),负责兴义市电网建设和经营管理。将原南江集团分离为兴义市电力公司、市水电开发公司、顶效电力公司。
2002年2月28日,根据国家电力体制改革要求,兴义市政府和贵州电网公司兴义供电局签订了代管协议,由兴义供电局代管兴义市电力公司。
市水电开发公司则由市政府授权,负责兴义市境内河流及界河电站的开发和监督管理;顶效电力公司,负责顶效开发区和郑鲁万片区电网的经营管理。
分家后,市水电开发公司通过投资、引资等多种筹资形式,充分开发黄泥河、纳灰河、木浪河等流域的梯级水电站。
装机10万千瓦的老江底水电站,是兴义市最大的水电站。老江底水电站位于兴义市雄武乡补作村,离兴义市区约50公里,与鲁布革电站库区首尾相连。
2018年12月12日,从兴义市前往老江底水电站的路上,大雾弥漫中能见度只有3米左右,越野车缓缓前行。
对于这条兴义市海拔最高的公路,陈朗再熟悉不过。
2002年,老江底水电站开工,前期工作启动,陈朗受命参加老江底水电站建设的前期协调工作。
“那时候是石沙子道路,每逢下雨或冬季,这条路上几乎都是大雾天气和凝冻。”陈朗说,从兴义到老江底简直是步步惊心。特别是从雄武乡到电站的10余公里道路,全是炸药在悬崖上炸出来的。
修建老江底电站要移民50多户,更是困难重重。
记得有一次召集移民开完会后,天已经漆黑一片,陈朗和驾驶员负责送村民回家。泥泞的道路上中巴车不断打滑,坐在车上的村民心惊胆颤,要求下车走路。
“连一个车掉头的地方都没有。”陈朗说,那种艰难和危险至今仍心有余悸。
经过近两年的协调,老江底水电站前期准备工作顺利完成。2005年3月,电站正式开工建设,由于工程地质情况复杂,大坝、引水系统及厂房工程施工难度大,直到2008年8月,第一台机组才投入运行,同年10月,第二台机组相继投入运行,比原计划推迟一年多。
到2014年,兴义小水电站发展到31座,装机31.9万千瓦。
兴义市电力公司接受代管后,充分利用小水电的上网优势,以及贵州电网、云南电网的电力下网优势,加快推进电网改造和建设。
然而,在代管体制下,新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出现。
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兴义在电源点建设、电网升级改造等方面存在着投融资体制、资产管理、运行管理以及利益分配等诸多方面的矛盾和管理障碍,不能很好地将资源优势快捷地转化为经济优势。
在此期间,南方电网公司曾要求取消代管理顺体制,将兴义地方电网纳入大电网管理,但因多种原因始终未果。因此,对于起步晚、家底薄、实力弱的兴义电力公司来说,在电网建设投入上显得手长衣袖短,远不能满足兴义市发展需要,电网网架投入不足,导致电网载荷能力不强、安全性差。
此外,由于兴义市电力公司在全州县级供电企业供电规模最大、而从南方电网趸售的电价最高,致使兴义市电力公司每年都处于亏损状态。电力体制阻碍了兴义市地方电力工业的发展,也制约了地方经济的跨越发展。
2014年,兴义市决定脱离代管体制,发展地方电力产业。对兴义市电力公司进行重组,成立万峰电力。
脱管
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简称“电改9号文”)印发,新一轮电改大幕开启,贵州省电力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兴义市政府对新一轮电改更是充满期待。
2015年5月21日下午,在兴义市会议中心会议室,时任贵州省能源局局长张应伟主持召开了电力体制改革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有黔西南州政府、兴义市政府,贵州电网公司、兴义市供电局、兴义电力公司。
会场上气氛异常凝重。时任兴义市市长王天洋在会上发言时说,兴义地方电网建设与发展及工业园区电网的供电模式,完全符合电改9号文精神,主要理由是兴义地方电网供电营业范围与贵州电网公司没有发生重叠,工业园区内新建的电源和用电负荷均是“增量”,符合《贵州省人民政府、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关于贯彻落实国发〔2012〕2号文件进一步加强合作的协议》中“支持符合条件的新增电力用户与新增发电企业开展直接交易试点”的要求,工业园区配套电网的建设有利于培育电源和用电负荷,与贵州电网联网运行可实现地方经济与贵州电网公司的共赢。
王天洋表示,兴义地方电网运行管理引进中国华电集团管理团队,并与中国能建辽宁设计院和中国电建四川咨询设计院制定了工业园区电网运行专题方案和控制措施,无论工业园区配套电网独立运行,还是与贵州电网相联并网运行,都能够实现安全可靠运行,满足国家《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的相关要求。在管理上,兴义市地方电网长期处于相对独立运行状态,使兴义市电力公司积累了较多的地方电网调度管理经验。
黔西南州政府负责人认为,根据贵州省委、省政府工业强省和实施“四个一体化”大项目战略部署,结合兴义市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和兴义地方电网独特优势,按照省、州、市电网规划总体安排,紧紧围绕“煤电用一体化”发展模式,重点建设兴义市工业园区自备电厂和兴义地方电网升级改造,为园区用电企业降低购电成本,增强园区吸引力,带动地方经济大发展,兴义地方电网作为贵州首批电改试点,具备较好条件。
张应伟要求兴义市按照电改9号文有关要求,尽快制定电改实施方案。
同年10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同意《贵州电网输配电价改革试点方案》,改革内容涵盖输配电价改革、电力市场改革、售电侧改革和跨省跨区电力交易改革。
兴义市同时成为贵州首批配售电改革试点单位。
同年11月18日,兴义市政府与贵州电网公司正式签订解除代管协议,双方同时签订了并网协议,兴义市售电侧改革试点正式启动。
至此,被代管了13年的兴义地方电网开启了电改新征程。
发展
2015年7月30日,是万峰电力的一个里程碑。当天,万峰电力在北京上市,在西单隆重的敲钟仪式上,时任兴义市常务副市长吕世霖、万峰电力董事长韦延宏等敲响了钟声,万峰电力成为贵州唯一一家上市的地方电力企业。
韦延宏是兴义地方电网的第一批员工之一。1990年他从电力学校毕业时,正值鲁布革电站建成发电,也是兴义地方电网起步之时。
当年,他是兴义供电所首批到云南省滇东电力局培训的技术人员之一,回到兴义后直接进入兴义城南变电站工作。
回顾28年的工作经历,韦延宏不胜感慨。
“我对这个行业充满信心和荣誉感、负重感,不能不恪尽职守。”韦延宏说,兴义地方电网在希望中诞生,在坎坷中发展,在竞争中壮大,这一切,源于万峰电力人有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有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有凝心聚力的企业文化。
2015年,兴义电网解除代管时,仅有220千伏变电站2座,110千伏变电站13座和35千伏变电站14座;31.9万千瓦小水电站和70万千瓦的清水河自备火电厂。当年供电量14.5亿千瓦时。
2016年9月,黔西南州布局“大电强网+大产业”战略,万峰电力加盟贵州金州电力有限责任公司,形成向云南、广西及省内其他市、县供电的“水火并举+大电强网+大产业”格局。
到2018年底,兴义地方电网水、火电装机达到310万千瓦,清水河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发电站5万千瓦及清水河调峰调频储能电站2万千瓦项目已建成投入运行,贞丰4×35万千瓦、安龙2×35万千瓦煤电冶一体化项目、义龙大数据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电站2×5万千瓦等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实现了8座220千伏变电站、19座110千伏变电站相继投运互联形成环网,完成与广西百色电网互联,实现供电能力突破200亿千瓦时,综合供电可靠率达99.20%,综合电压合格率97.55%。
此外,万峰电力分别在兴仁工业园区,安龙工业园区、贞丰工业园区组建多元持股的配售电公司,2018年前11个月供电量达到39亿千瓦时。
增量配电业务也取得突破性进展,兴仁配售电公司分别在巴铃、陆关工业园区实现新增变压器85台容量为107065千伏安电力负荷搭接和供电;安龙配售电公司实现对工业园区首个容量为7500千伏安用户负荷搭接和供电;贞丰配售电公司实现对农场工业园区27台变压器容量为47945千伏安负荷搭接和供电的配售电业务。
与此同时,从2015年起,兴义地方电网让利工业用户逐年递增,4年为企业节约用电成本达13亿元以上。
然而,兴义地方电网范围内的农网改造,成为韦延宏最大的一块“心病”。
由于底子薄,欠账多,加上被代管期间获得国家农网改造支持资金少,万峰电力供电区域农网改造较为滞后。
韦延宏说,“十三五”期间,农网改造约需30亿元左右,公司自筹7亿多元,还有20亿元资金缺口,压力非常大。
据了解,农网改造资金为“一省一贷”,兴义市农网改造资金只能通过南方电网公司才能得到国家农网改造专项贷款。
解除代管后,兴义地方电网将作为法人主体,向国家申请农村电网改造专项资金支持,但兴义地方电网承贷主体资格仍未得到国家批复。
“最近一直在抓紧跑‘部’,农网改造承贷主体有望得到解决。”韦延宏说。
新貌
兴义电网智能控制中心是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中枢。1999年参加工作的值班长李婷对中心变化深有感触。
“当时每天供电量20多万千瓦时,现在每天供电量达到1000多万千瓦时,还是在电源欠缺的情况下。”李婷说,特别是2014年以来,公司输电线路、变电站数量、发电站数量以及供电量是成倍的增长。
从调度中心大屏幕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已建成的220千伏清水河两条线路到郑屯变,郑屯变又有两条220千伏线路到巴铃,再到普坪变、龙广变,最后回到郑屯变形成220千伏环网。
李婷介绍,从2015年开始,调度中心就已经实现了对整个电网的统一汇报、统一安排、统一调度和运行数据实时传输。调度中心在保证电网的平衡和稳定下统一下达指令。通过数据实时传输,可以自动调控电厂的机网协调功能,电网加装机网协调装置,实时采集频率,同时根据装置数据的设定范围,装置自动给发电机组发送指令,将频率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
通过机电保护装置,测试某条线路在正常情况下最大发电量,检测电流、电压、频率等,达到限定值会自动切除。
此外,调度中心通过连接变电站无数个高清摄像头,实现变电站无人值守,还可以通过系统对摄像头的方向进行调整。
“每个变电站值班至少需要两个人,几十个变电站如果需要人值守,公司根本没有那么多人。”李婷说。
与城南变电站蛛网式的结构完全不同,清水河220千伏变电站显得很“简单”,看不到遍布的高压开关。
工作人员介绍,整个变电站实现智能化无人值守,全自动化调度。就在这样的“静谧”中,变电站将电能源源不断送往四面八方。
紧邻清水河变电站的万峰电力35千伏储能电站,是我国首个面向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保障建设的储能电站,也是目前单个监控系统控制的最大功率电站,技术上实现了多项重大创新。
据了解,该储能电站通过实时采集电网参数并进行函数计算,具备主动干预电网能力,300毫秒内实现电网参数的一次调节。截止目前,这是电网内最快的双向调节电源。
该电站布局了分布式稳控装置,可实时响应电网稳控系统,减少了电网内低频减载以及高频切机的次数,稳定了网间联络点功率,保障了机组安全运行,提高了供电可靠性。
此外,该电站采用单元模块化、协议标准化的设计理念,使储能电站内的电池单元、变流器单元以及站级监控系统既独立配置又统一管理,为站内各单元独立选型性能最优产品提供了条件。全站采用优化的104通信协议,提高了大量变流器并联状态下的信息通讯可靠性,电站全充全放转换时间控制在200毫秒以内,为我国标准化的大规模储能电站建设提供了技术实践经验。
近年来,万峰电力与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南瑞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借助中国科学院院士、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薛禹胜的理论和技术,进行电网节能经济运行优化控制技术、电网碳排放风险识别分析与辅助决策技术、电网安全稳定评估及辅助决策系统、电能质量在线监测系统、电力市场交易及辅助决策等系统的研发与示范应用,围绕电网安全稳定建设和综合能源多能互补梯级利用,打造“安全稳定、经济高效、节能环保、绿色生态”的智能电网。
“作为迅速发展壮大的地方电网供电企业,万峰电力在人才储备、新技术研发等方面依旧存在或多或少的短板。”韦延宏说,武汉南瑞超强的技术人才团队、成功的宝贵经验、先进的管理理念,刚好可以补齐万峰电力的短板。
目前,兴义电网220千伏电网已覆盖兴义、兴仁、安龙、贞丰、义龙试验区所有工业园区;2018年年底建成投运的220千伏晴隆变,可满足晴隆、普安工业园区的用电需求。后期将启动册亨、望谟工业园区220千伏电网建设项目,力争到2019年年底,兴义地方电网覆盖至黔西南州所有工业园区,为全州工业园区的产业布局奠定坚实基础。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从1989年资产不足200万元,到2012年的1.4亿元,发展到目前总资产150亿元;从当初只有一座110千伏城南变电站,到现在的20座110千伏变电站,8座220千伏变电站,在黔西南州工业园区形成了环网供电,供电能力达到200亿千瓦时以上,供电量从2015年的14.5亿千瓦时,到2018年突破40亿千瓦时。
目前,兴义地方电网承担了兴义市18个乡镇8个办事处24.8万户用户、黔西南州工业园区和左右江革命老区相邻地区工农业生产的供电任务,为地方政府“煤电铝”“煤电钢”“煤电化”“煤电冶”和“煤电油”战略一体化发展提供了电力保障。
在2015年至2018年发展期间,万峰电力先后被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明确为全国售电侧改革试点单位和首批106家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的双试点单位,2018年8月,万峰电力被列为国务院国资委国企改革“双百行动”综合试点单位。
融入贵州金州电力有限责任公司的万峰电力更加快速发展,在黔西南州“大电强网+大产业”及“煤—电—网—产”深度融合发展目标指引下,扎实推进安全管理、保供电服务、电网和电源点建设、上下游产业拓展等各项重点工作,确保地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电力有序供应、项目的快速推进。
贵州金州电力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吕世霖表示,公司将在有序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双试点的同时,以国企改革“双百行动”为契机,紧紧围绕国家、省、州改革任务为出发点和突破口,抓好各项改革和措施的落实,力争到“十三五”期末,总资产突破400亿元,供电量达到300亿千瓦时,实现总产值300亿元,创税30亿元,将万峰电力打造成为黔西南州第一家在主板上市的本土企业。
作为贵州省唯一的地方电网,贵州万峰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峰电力”)经历了近30年改革发展,从最早成立的兴义市供电所,到贵州南江水利集团、兴义市电力有限责任公司、万峰电力,分分合合,起起落落,历经13年建设期、南方电网代管13年等不同阶段。道路虽艰难曲折,改革却贯穿始终,成效已日益凸显。
2015年新一轮电改后,这家地方电网生机焕发,进入快速发展的4年,先后被列为全国电力体制售电侧改革试点,全国106家增量配电业务改革综合试点单位,全国国企改革“双百行动”试点单位,成为国家电力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的龙头企业。
星火
兴义地方电网电源点的建设,要从1956年建成的狮子山水电站说起。
由国家水利部批准建设的狮子山水电站,是当时贵州省4大水电站之一,也是兴义市第一个水电站。建成时装机100千瓦,1964年再增加一台124千瓦机组。
狮子山水电站当时仅供兴义市(原兴义县)党政机关和重要军事机关及部分市民用电,直到2013年才“退役”。
国家能源局贵州能源监管办公室党组成员、行业监管处处长陶少刚是土生土长的兴义人,也是兴义地方电网早期建设参与者和领头人。
陶少刚回忆,改革开放前,兴义先后在锅底河水库修建了4级水电站,加上安龙县装机4000千瓦的白水河水电站、装机3000千瓦的兴义火电厂,形成了最早的兴义地方电网,由兴义地区水电局管理。
改革开放后,随着兴义经济的发展,对用电的需求猛增,电力需求与供应能力的矛盾日益突出。
1986年,国家鼓励集体、个人参与建设中小水电站,兴义市小水电站迅速发展。到1988年,兴义市有小水电站14座,不过都是孤立运行,就近供电,只能解决附近地区少数群众照明用电。
“但兴义的小水电站成为地方电网的星星之火。”陶少刚说。
基础
兴义地方电网的基础,是鲁布革水电站留成给兴义的5%电量。
鲁布革水电站位于云南省罗平县和兴义县境内,电站建设涉及淹没兴义县7841亩田地,移民4592人。
1977年9月11日,贵州省、云南省签发《关于鲁布革电站建设有关问题座谈会议纪要》(简称“两省纪要”),纪要明确,兴义县承担鲁布革电站建设库区移民安置、施工单位粮食、蛋禽、蔬菜供给。为了弥补兴义县电力不足,从鲁布革电站架设一条110千伏输电线路到兴义,建设兴义城南变电站,每年按电站发电量的5%留成给兴义,电价按每千瓦时0.0859元计算。
虽然有“两省纪要”,但兴义想得到5%的留成电量并不容易。
陶少刚回忆,由于兴义县长期缺电,加上当时的“电霸”作风,电能质量、服务质量都非常差,地方政府和老百姓吃尽了缺电的苦头,发展经济很难。兴义县决定利用鲁布革电站5%的留成电,借助兴义接近30万千瓦的小水电站电量,成立自己的地方电网。
1986年,兴义县组建“专班”,开始跑“两省纪要”。
“鲁布革5%留成电是用命换来的。”陶少刚说,与云南省电力局5%的留成电谈判十分艰苦。
兴义县调拨一辆拉达吉普车给“专班”。由于当时路上没有加油站,每次出车时车上都要带一个装满油的油桶,一个月至少跑两次云南。
陶少刚记得,在跑“两省纪要”的一年多时间里,翻了两次车,最后车都跑报废了。
两次翻车都在云南宜良县境内。第一次翻车两个人受了轻伤,很侥幸。
第二次翻车令陶少刚至今记忆深刻。那是1988年11月,当时车上坐满了5个人,下午6点过时进入宜良县,冬天傍晚视线很差,道路也不好,车突然翻下路坎下六七米的一个坑里,5个人里3个重伤2个轻伤。
“我受了轻伤。装油的油桶滚出去10多米远。”陶少刚说,车祸发生后,接到消息的鲁布革电站管理局、云南省电力局都派出车辆,带着急救包来救援。“那个场面把他们吓坏了,也感动了他们。”
随后,云南省电力局到国家能源部汇报,“两省纪要”很快得到落实:建设鲁布革至兴义城南110千伏输变电工程,110千伏城南变电站设计装机容量2×31500千伏安,每年按鲁布革发电量的5%留成给兴义,电价按0.0859元/千瓦时计算。
“这个电价一直延续到1996年才作调整。”陶少刚说,当年鲁布革每年5%的留成电大约有1.25亿千瓦时,对当时的兴义县来说已经足够了。
1988年3月,兴义撤县建市。当年12月,兴义市成立城南110千伏输变电工程筹建小组,负责鲁布革至兴义输电工程筹备建设。筹建小组只有7人,陶少刚任副组长。
当年12月底,鲁布革水电站第一台机组并网发电。
1989年,鲁布革至兴义城南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同年7月,仅靠两万元启动资金,在兴义富民路租房办公的兴义市水电局供电所成立,兴义地方电网正式拉开序幕,同时,与南方电网形成了一城两网的竞争局面。
成长
2018年12月11日,在兴义城南变电站,值班长潘宇和梁洪斌认真巡检着运行设备。
两人从1992年参加工作起,就在城南变电站工作,算是这里的“老人”。
在变电站的高压开关房,柳州电器设备厂于1989年生产的10千伏高压开关柜是这里最老的设备。而1号变压器也从变电站投运服役至今。
“2019年3月,整个变电站将退出历史舞台,成为兴义地方电力博物馆。”万峰电力新闻中心主任陈朗说,目前正在请设计单位做方案,收集兴义电力的“古董”工作也正在进行。
在过去的20多年里,城南变电站成为兴义电网人才培训的“摇篮”和储备基地。
1991年2月,城南变电站建成投用,同年5月向第一个大用户——兴义市水泥厂供电。当年总供电量306万千瓦时。
兴义市供电所以城南变电站为核心,向四周辐射,逐步发展电力负荷。先从兴义市郊区开始,向贵州醇酒厂、兴义市水泥厂、油脂化工厂等供电。同时,在桔山跑马场建成了35千伏变电站,电网随即延伸到龙井、马岭。
随后,城南变电站成为兴义地方电网的枢纽和核心。
1992年,国家重点工程南昆铁路开工建设,兴义市供电所抢抓机遇,四面出击,翻山涉水进行踏勘、线路规划和变电站选址。顶效、威舍、乌沙、革居四座35千伏变电站应运而生,不仅为南昆铁路提供了施工电源,还将高压电网迅速向市境内东、北、西部村镇延伸,解决了部分乡镇边远山区的供电。同时,还将原有的水冲口、围山湖、三江口等零散孤立的小水电站并入市电网运行。
这一年,兴义一城两网的竞争进入白热化。后经黔西南州政府协调,当年5月形成了《兴义两电网分片区供电方案》会议纪要,两网之争暂时告一段落。
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力资源和内部管理水平的竞争。
兴义市供电所成立之初,由陶少刚带队,全所近40人到云南省滇东电力局接受正规培训。
“在云南省滇东电力局的帮助下,我们的管理一开始就进入正规化。”陶少刚说,自从“两省纪要”落实后,兴义供电所和云南省电力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曲靖供电局也派出专家到兴义指导城南变电站建设,并长期义务为兴义供电所培养技术人才,兴义电网也完全按大系统模式进行管理。
然而,并非“野蛮生长”的兴义电网,仍然时时在“夹缝”中成长,靠实干精神艰难前行。
陶少刚清晰记得,1996年在兴义城郊马鞍山上连夜架设线路时的情景。
由于白天车辆多,架线困难,供电所组织了40多只手电筒、10多辆汽车车灯照在山上,60多人在山上连夜架线。
在边远山村,布满了乱石的山间,村民拿着撬棍、铁铲,抡着八磅锤,击打顽石;人们抬着沉重的电杆,一步步艰难前行……
“那种壮观场面和实干精神非常感人。”回忆兴义电网艰难的创业史,陶少刚感慨良久。他说,那时一心只想着如何把电送出去,把服务质量提高,获得群众好评,在竞争中立足。
随着泥凼变电站、仓更变电站以及岗上变电站的陆续建成,兴义市境南部也被供电所电网覆盖,兴义市地方电网规模初步形成。1995年底,供电所各项供用电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兴义市水电农村初级电气化县建设正式通过国家验收。在全国水电农村初级电气化建设评比中,兴义市成果获最佳设计奖,兴义市制作的电动提灌模型被联合国小水电中心收藏陈列。
鲁兴线(鲁布革至兴义)50多公里,是兴义地方电网电源的主力。从1992年起,供电所与黔西南州武警支队建立了警民共建单位,由供电所为武警支队培训军地两用人才,帮助安置部分专业人员。武警支队则帮助供电所护线。
“这条线路上连一颗螺丝钉都没有丢过。”陶少刚说,1997年,两家单位被中宣部和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表彰为“军民共建先进单位”。
1998年,兴义市组建了属于自己的水电企业——贵州南江水利电力集团(简称南江集团),拥有兴西湖管理所、围山湖管理所、兴电实业公司、丛林电杆厂等15个子公司。初步形成集发电、供电、供水、灌溉为一体的水利电力产业集团。此后,兴义市相继开发黄泥河、纳灰河、木浪河等流域梯级水电站共20余个,增强电力的“造血”功能,为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发挥了重大作用。
代管
时间推移到2002年,由于兴义市农网改造资金受阻,导致电网建设改造滞后。加之兴义市工农业发展进程缓慢,企业供电量上升迟缓,企业人员较多,经济负担过重,南江集团一度面临困境。
当年2月,兴义市成立了兴义市电力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兴义市电力公司),负责兴义市电网建设和经营管理。将原南江集团分离为兴义市电力公司、市水电开发公司、顶效电力公司。
2002年2月28日,根据国家电力体制改革要求,兴义市政府和贵州电网公司兴义供电局签订了代管协议,由兴义供电局代管兴义市电力公司。
市水电开发公司则由市政府授权,负责兴义市境内河流及界河电站的开发和监督管理;顶效电力公司,负责顶效开发区和郑鲁万片区电网的经营管理。
分家后,市水电开发公司通过投资、引资等多种筹资形式,充分开发黄泥河、纳灰河、木浪河等流域的梯级水电站。
装机10万千瓦的老江底水电站,是兴义市最大的水电站。老江底水电站位于兴义市雄武乡补作村,离兴义市区约50公里,与鲁布革电站库区首尾相连。
2018年12月12日,从兴义市前往老江底水电站的路上,大雾弥漫中能见度只有3米左右,越野车缓缓前行。
对于这条兴义市海拔最高的公路,陈朗再熟悉不过。
2002年,老江底水电站开工,前期工作启动,陈朗受命参加老江底水电站建设的前期协调工作。
“那时候是石沙子道路,每逢下雨或冬季,这条路上几乎都是大雾天气和凝冻。”陈朗说,从兴义到老江底简直是步步惊心。特别是从雄武乡到电站的10余公里道路,全是炸药在悬崖上炸出来的。
修建老江底电站要移民50多户,更是困难重重。
记得有一次召集移民开完会后,天已经漆黑一片,陈朗和驾驶员负责送村民回家。泥泞的道路上中巴车不断打滑,坐在车上的村民心惊胆颤,要求下车走路。
“连一个车掉头的地方都没有。”陈朗说,那种艰难和危险至今仍心有余悸。
经过近两年的协调,老江底水电站前期准备工作顺利完成。2005年3月,电站正式开工建设,由于工程地质情况复杂,大坝、引水系统及厂房工程施工难度大,直到2008年8月,第一台机组才投入运行,同年10月,第二台机组相继投入运行,比原计划推迟一年多。
到2014年,兴义小水电站发展到31座,装机31.9万千瓦。
兴义市电力公司接受代管后,充分利用小水电的上网优势,以及贵州电网、云南电网的电力下网优势,加快推进电网改造和建设。
然而,在代管体制下,新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出现。
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兴义在电源点建设、电网升级改造等方面存在着投融资体制、资产管理、运行管理以及利益分配等诸多方面的矛盾和管理障碍,不能很好地将资源优势快捷地转化为经济优势。
在此期间,南方电网公司曾要求取消代管理顺体制,将兴义地方电网纳入大电网管理,但因多种原因始终未果。因此,对于起步晚、家底薄、实力弱的兴义电力公司来说,在电网建设投入上显得手长衣袖短,远不能满足兴义市发展需要,电网网架投入不足,导致电网载荷能力不强、安全性差。
此外,由于兴义市电力公司在全州县级供电企业供电规模最大、而从南方电网趸售的电价最高,致使兴义市电力公司每年都处于亏损状态。电力体制阻碍了兴义市地方电力工业的发展,也制约了地方经济的跨越发展。
2014年,兴义市决定脱离代管体制,发展地方电力产业。对兴义市电力公司进行重组,成立万峰电力。
脱管
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简称“电改9号文”)印发,新一轮电改大幕开启,贵州省电力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兴义市政府对新一轮电改更是充满期待。
2015年5月21日下午,在兴义市会议中心会议室,时任贵州省能源局局长张应伟主持召开了电力体制改革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有黔西南州政府、兴义市政府,贵州电网公司、兴义市供电局、兴义电力公司。
会场上气氛异常凝重。时任兴义市市长王天洋在会上发言时说,兴义地方电网建设与发展及工业园区电网的供电模式,完全符合电改9号文精神,主要理由是兴义地方电网供电营业范围与贵州电网公司没有发生重叠,工业园区内新建的电源和用电负荷均是“增量”,符合《贵州省人民政府、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关于贯彻落实国发〔2012〕2号文件进一步加强合作的协议》中“支持符合条件的新增电力用户与新增发电企业开展直接交易试点”的要求,工业园区配套电网的建设有利于培育电源和用电负荷,与贵州电网联网运行可实现地方经济与贵州电网公司的共赢。
王天洋表示,兴义地方电网运行管理引进中国华电集团管理团队,并与中国能建辽宁设计院和中国电建四川咨询设计院制定了工业园区电网运行专题方案和控制措施,无论工业园区配套电网独立运行,还是与贵州电网相联并网运行,都能够实现安全可靠运行,满足国家《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的相关要求。在管理上,兴义市地方电网长期处于相对独立运行状态,使兴义市电力公司积累了较多的地方电网调度管理经验。
黔西南州政府负责人认为,根据贵州省委、省政府工业强省和实施“四个一体化”大项目战略部署,结合兴义市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和兴义地方电网独特优势,按照省、州、市电网规划总体安排,紧紧围绕“煤电用一体化”发展模式,重点建设兴义市工业园区自备电厂和兴义地方电网升级改造,为园区用电企业降低购电成本,增强园区吸引力,带动地方经济大发展,兴义地方电网作为贵州首批电改试点,具备较好条件。
张应伟要求兴义市按照电改9号文有关要求,尽快制定电改实施方案。
同年10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同意《贵州电网输配电价改革试点方案》,改革内容涵盖输配电价改革、电力市场改革、售电侧改革和跨省跨区电力交易改革。
兴义市同时成为贵州首批配售电改革试点单位。
同年11月18日,兴义市政府与贵州电网公司正式签订解除代管协议,双方同时签订了并网协议,兴义市售电侧改革试点正式启动。
至此,被代管了13年的兴义地方电网开启了电改新征程。
发展
2015年7月30日,是万峰电力的一个里程碑。当天,万峰电力在北京上市,在西单隆重的敲钟仪式上,时任兴义市常务副市长吕世霖、万峰电力董事长韦延宏等敲响了钟声,万峰电力成为贵州唯一一家上市的地方电力企业。
韦延宏是兴义地方电网的第一批员工之一。1990年他从电力学校毕业时,正值鲁布革电站建成发电,也是兴义地方电网起步之时。
当年,他是兴义供电所首批到云南省滇东电力局培训的技术人员之一,回到兴义后直接进入兴义城南变电站工作。
回顾28年的工作经历,韦延宏不胜感慨。
“我对这个行业充满信心和荣誉感、负重感,不能不恪尽职守。”韦延宏说,兴义地方电网在希望中诞生,在坎坷中发展,在竞争中壮大,这一切,源于万峰电力人有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有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有凝心聚力的企业文化。
2015年,兴义电网解除代管时,仅有220千伏变电站2座,110千伏变电站13座和35千伏变电站14座;31.9万千瓦小水电站和70万千瓦的清水河自备火电厂。当年供电量14.5亿千瓦时。
2016年9月,黔西南州布局“大电强网+大产业”战略,万峰电力加盟贵州金州电力有限责任公司,形成向云南、广西及省内其他市、县供电的“水火并举+大电强网+大产业”格局。
到2018年底,兴义地方电网水、火电装机达到310万千瓦,清水河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发电站5万千瓦及清水河调峰调频储能电站2万千瓦项目已建成投入运行,贞丰4×35万千瓦、安龙2×35万千瓦煤电冶一体化项目、义龙大数据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电站2×5万千瓦等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实现了8座220千伏变电站、19座110千伏变电站相继投运互联形成环网,完成与广西百色电网互联,实现供电能力突破200亿千瓦时,综合供电可靠率达99.20%,综合电压合格率97.55%。
此外,万峰电力分别在兴仁工业园区,安龙工业园区、贞丰工业园区组建多元持股的配售电公司,2018年前11个月供电量达到39亿千瓦时。
增量配电业务也取得突破性进展,兴仁配售电公司分别在巴铃、陆关工业园区实现新增变压器85台容量为107065千伏安电力负荷搭接和供电;安龙配售电公司实现对工业园区首个容量为7500千伏安用户负荷搭接和供电;贞丰配售电公司实现对农场工业园区27台变压器容量为47945千伏安负荷搭接和供电的配售电业务。
与此同时,从2015年起,兴义地方电网让利工业用户逐年递增,4年为企业节约用电成本达13亿元以上。
然而,兴义地方电网范围内的农网改造,成为韦延宏最大的一块“心病”。
由于底子薄,欠账多,加上被代管期间获得国家农网改造支持资金少,万峰电力供电区域农网改造较为滞后。
韦延宏说,“十三五”期间,农网改造约需30亿元左右,公司自筹7亿多元,还有20亿元资金缺口,压力非常大。
据了解,农网改造资金为“一省一贷”,兴义市农网改造资金只能通过南方电网公司才能得到国家农网改造专项贷款。
解除代管后,兴义地方电网将作为法人主体,向国家申请农村电网改造专项资金支持,但兴义地方电网承贷主体资格仍未得到国家批复。
“最近一直在抓紧跑‘部’,农网改造承贷主体有望得到解决。”韦延宏说。
新貌
兴义电网智能控制中心是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中枢。1999年参加工作的值班长李婷对中心变化深有感触。
“当时每天供电量20多万千瓦时,现在每天供电量达到1000多万千瓦时,还是在电源欠缺的情况下。”李婷说,特别是2014年以来,公司输电线路、变电站数量、发电站数量以及供电量是成倍的增长。
从调度中心大屏幕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已建成的220千伏清水河两条线路到郑屯变,郑屯变又有两条220千伏线路到巴铃,再到普坪变、龙广变,最后回到郑屯变形成220千伏环网。
李婷介绍,从2015年开始,调度中心就已经实现了对整个电网的统一汇报、统一安排、统一调度和运行数据实时传输。调度中心在保证电网的平衡和稳定下统一下达指令。通过数据实时传输,可以自动调控电厂的机网协调功能,电网加装机网协调装置,实时采集频率,同时根据装置数据的设定范围,装置自动给发电机组发送指令,将频率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
通过机电保护装置,测试某条线路在正常情况下最大发电量,检测电流、电压、频率等,达到限定值会自动切除。
此外,调度中心通过连接变电站无数个高清摄像头,实现变电站无人值守,还可以通过系统对摄像头的方向进行调整。
“每个变电站值班至少需要两个人,几十个变电站如果需要人值守,公司根本没有那么多人。”李婷说。
与城南变电站蛛网式的结构完全不同,清水河220千伏变电站显得很“简单”,看不到遍布的高压开关。
工作人员介绍,整个变电站实现智能化无人值守,全自动化调度。就在这样的“静谧”中,变电站将电能源源不断送往四面八方。
紧邻清水河变电站的万峰电力35千伏储能电站,是我国首个面向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保障建设的储能电站,也是目前单个监控系统控制的最大功率电站,技术上实现了多项重大创新。
据了解,该储能电站通过实时采集电网参数并进行函数计算,具备主动干预电网能力,300毫秒内实现电网参数的一次调节。截止目前,这是电网内最快的双向调节电源。
该电站布局了分布式稳控装置,可实时响应电网稳控系统,减少了电网内低频减载以及高频切机的次数,稳定了网间联络点功率,保障了机组安全运行,提高了供电可靠性。
此外,该电站采用单元模块化、协议标准化的设计理念,使储能电站内的电池单元、变流器单元以及站级监控系统既独立配置又统一管理,为站内各单元独立选型性能最优产品提供了条件。全站采用优化的104通信协议,提高了大量变流器并联状态下的信息通讯可靠性,电站全充全放转换时间控制在200毫秒以内,为我国标准化的大规模储能电站建设提供了技术实践经验。
近年来,万峰电力与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南瑞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借助中国科学院院士、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薛禹胜的理论和技术,进行电网节能经济运行优化控制技术、电网碳排放风险识别分析与辅助决策技术、电网安全稳定评估及辅助决策系统、电能质量在线监测系统、电力市场交易及辅助决策等系统的研发与示范应用,围绕电网安全稳定建设和综合能源多能互补梯级利用,打造“安全稳定、经济高效、节能环保、绿色生态”的智能电网。
“作为迅速发展壮大的地方电网供电企业,万峰电力在人才储备、新技术研发等方面依旧存在或多或少的短板。”韦延宏说,武汉南瑞超强的技术人才团队、成功的宝贵经验、先进的管理理念,刚好可以补齐万峰电力的短板。
目前,兴义电网220千伏电网已覆盖兴义、兴仁、安龙、贞丰、义龙试验区所有工业园区;2018年年底建成投运的220千伏晴隆变,可满足晴隆、普安工业园区的用电需求。后期将启动册亨、望谟工业园区220千伏电网建设项目,力争到2019年年底,兴义地方电网覆盖至黔西南州所有工业园区,为全州工业园区的产业布局奠定坚实基础。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从1989年资产不足200万元,到2012年的1.4亿元,发展到目前总资产150亿元;从当初只有一座110千伏城南变电站,到现在的20座110千伏变电站,8座220千伏变电站,在黔西南州工业园区形成了环网供电,供电能力达到200亿千瓦时以上,供电量从2015年的14.5亿千瓦时,到2018年突破40亿千瓦时。
目前,兴义地方电网承担了兴义市18个乡镇8个办事处24.8万户用户、黔西南州工业园区和左右江革命老区相邻地区工农业生产的供电任务,为地方政府“煤电铝”“煤电钢”“煤电化”“煤电冶”和“煤电油”战略一体化发展提供了电力保障。
在2015年至2018年发展期间,万峰电力先后被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明确为全国售电侧改革试点单位和首批106家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的双试点单位,2018年8月,万峰电力被列为国务院国资委国企改革“双百行动”综合试点单位。
融入贵州金州电力有限责任公司的万峰电力更加快速发展,在黔西南州“大电强网+大产业”及“煤—电—网—产”深度融合发展目标指引下,扎实推进安全管理、保供电服务、电网和电源点建设、上下游产业拓展等各项重点工作,确保地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电力有序供应、项目的快速推进。
贵州金州电力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吕世霖表示,公司将在有序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双试点的同时,以国企改革“双百行动”为契机,紧紧围绕国家、省、州改革任务为出发点和突破口,抓好各项改革和措施的落实,力争到“十三五”期末,总资产突破400亿元,供电量达到300亿千瓦时,实现总产值300亿元,创税30亿元,将万峰电力打造成为黔西南州第一家在主板上市的本土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