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期开始,“储能100人”将推出“青储报道计划”。我们希望通过对储能市场新锐企业的特写和青壮管理中坚的专访,为这个波澜壮阔的新能源时代,记录下储能产业从地平线逐渐抬升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借助每一位受访人物真诚、个性、有深度的见识,向业界与读者分享机遇、预判风险,一起穿透储能迷雾。
文末附报道要求与联系方式。
本期受访人物:
亿纬锂能储能事业部总经理 陈翔
文|赵小屠
核心视角:
亿纬锂能集中竞逐三大储能细分赛道;
电网侧储能是所谓“元年”的一个关键支撑;
任何一个场景都可能诞生出一批杰出公司;
储能产业“盈亏平衡点”2020年有望跨过;
变量众多,未来两三年储能企业还很难建起高高的护城河。
今年刚刚过半,亿纬锂能做了一次半年总结。其中,在投扩产方面,亿纬锂能上半年发布了三元软包、方形三元两大新产品,实现圆柱、方形、软包技术全覆盖,开启了自己的“三国时代”。这家位处惠州的电池企业,正在一步一步,靠近舞台的正中央。
与此同时,在新兴的储能板块,亿纬锂能挑选了几条细分赛道,正在一试身手。他们组建起一支上百人的团队,满世界寻觅机会。7月上旬,本号编辑在上海2018中国国际光储充大会期间,约访了亿纬锂能储能事业部总经理陈翔,请他剖析了亿纬的储能策略,以及当下熙攘的所谓储能“元年”,它的机遇和风险所在。
储能100人:亿纬锂能在储能方面,目前有些怎样的布局和进展?
陈翔:今年上半年,亿纬锂能分别在广东惠州、湖北荆门完成软包三元电池和方形三元电池各1.5GWh投产,总产能规模达到9GWh,具体包括方形铁锂2.5GWh、圆柱三元3.5Gwh、软包三元1.5GWh、方形三元1.5GWh。
我们在储能方面,目前主要集中在通信储能、家庭储能和智能微网储能三大方面。具体来看,根据中国铁塔方面给出的数据,通信基站储能电池需求总量约146GWh,存量站更换及新建储电站每年共需要电池约25GWh,其中锂电池占比在2%。这是一块很大的市场,也占到我们储能板块业务的一半以上。
家庭储能系统,目前我们的市场还是集中在海外,例如美国、澳洲、日本等地。国内市场还在慢慢起步,有待真正爆发。
至于智能微网储能,主要是分布式用户侧储能。我们在国内也做了不少项目,例如在江苏的淮安、扬州,广东的江门等地,做了一些规模在1.2MWh—2.4MWh的项目。
储能100人:今年亿纬锂能在储能方面能做到多大的规模,你们切入储能市场,您觉得优势主要在哪里?
陈翔:过去几年,我们的储能业务增长速度都是100%以上。今年储能整体营收过亿元应该没问题,具体数据要看我们的年报和半年报。
我们是做电池起家,在储能产业,最大的优势还是电芯产品。包括铁锂和三元,以及三元各种类型我们都有覆盖,这也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在储能产业供应链中,扮演着一个优质供应商的角色。
储能100人:今年很多人说是储能元年,您怎么看?
陈翔:我觉得之所以被称为储能元年,很大的原因在于多种应用场景的丰富,技术路线不断成熟、政策趋于明朗和资本加速布局,一批代表性的示范项目得以兴建。尤其是江苏镇江与河南电网,两大超过100MWh的电网侧储能项目的兴建,很有标志意义,这也是今年被称为储能元年的关键所在。在这些项目上,我们也在做一些工作。
储能100人:怎么看待当前储能各应用场景的商业化进度?
陈翔:相比2017年,2018年储能已经走了很大一步。但还没有成长为电动汽车那样的商业化市场。判断一个产业有没有发育成商业化,要看成本和收益模型。之前电科院有个结论,整个储能系统的造价降到1.2元/瓦时,是行业的盈亏拐点,现在当然还不够。
要想我的产品可复制,我的商业模式可复制,我的市场可复制,我的用户可复制,真正跨过盈亏平衡点,还需要几年的时间。快的话2020年就可在部分领域率先跨入。
目前,国内分布式用户侧储能跑的要快一点,已经到了商业化爆发的临界点。然后在电网侧及电力辅助市场,例如调频、调峰,也在快速靠近。家庭储能从目前来看国内还需时日。
储能100人:既然到临界点了,那该用什么样的打法来迎接商业化?
陈翔:任何一个细分的场景都有可能会诞生出来很好的一个商业模式,可能会造就一批杰出的公司,所以对于我们来讲目前一定是要静下心来,聚焦一个点把它做强、做透。
在过去的两年里面我们需要摇旗呐喊,需要把大家的注意力引到储能行业上面来。通过整个行业的努力,今年的聚焦效应已经大大高过以前。目前的情况是,如果不谈储能的话,就好像自己不在风口一样。
所以我们现在不需要再去谈太多风花雪月了,因为对于我来讲,储能就是一个可以为之奋斗十年、二十年的这样一个大的行业。大家找准自己的点,扎下去踏实做就是了。
储能产业的发展充满变量。希望通过大手笔的投入,在未来的两三年里建立起高高的护城河,在这个行业里面取得别人所不能及的领先优势,我认为从目前来看还不太成熟。
储能100人:当前,很多企业都在储能产业找到交集。您如何比较光伏企业和电池企业在储能方面各自的优劣势?
陈翔:储能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从技术角度看,搞电化学的不一定懂电力电子,搞电力电子的又不一定擅长软件,各方都会有自己的难点。
从产业角度来看,光伏企业手上有大把光伏资源,这是他们的先天优势。再加上因为光伏发电的特性,它其实和储能有一种天然结合的基因。从产业思维和技术应用来看,他们切入到储能领域的转化和介入是比较顺滑的。
电池企业的优势在于,对整个储能系统来说,电池的成本是占比最高的。把专业的储能电芯做好,是储能系统得以运转的基础。在成本控制和电池管理上,我们有自己不可替代的优势。这是一个分工精细的行业,需要各环节的抱团合作。
储能100人:对政策有些什么样的期待?
陈翔:从助推力来讲,如果有补贴当然更好。但同时,我们也不希望有全国性的一刀切补贴。补贴一来,全行业一哄而上,补贴过后,又是一地鸡毛。更大的期待,还是各区域、各细分市场的政策尽快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