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18 • 储能

2020请慎重:说说方兴未艾的锂电家用储能

来源:电源老代 2020-02-22 21:48:45

回家过春节,结果武汉封城,在家暖气WIFI西瓜,有空总结一下这几年在澳洲做锂电家用储能的一些经验,供大家参考,正好也给村长老代交个作业。

 

先给说结论:家用储能市场看上去很火热,实际投资和立项一定要慎之又慎,亏几百上千万的不在少数。有几个核心问题需要考虑清楚:

 

战略层面,世界范围内家储市场容量有多大?格局如何?是否有必要上马家用储能项目

 

战术层面,营销策略该怎么定?做品牌还是OEM?分体机、一体机、带不带光伏,支不支持离网,选哪种产品路线? 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怎么做?

 

先看战略层面。锂电家用储能第一大市场是欧洲,第二是澳洲(也有说是日本)。2019年,我手头的数据,欧洲家用储能出货量大约1.3GWh,澳洲大约300MWh,全球大约2.5-3GWh(数据可能有出入)。

 

对比一下国内动辄几十GWh的电芯产能,是不是有种狼多肉少的感觉?

 

那么请再看看欧洲第一大市场,德国,2019年上半年,家用储能竞争格局:

 

图1,2019上半年欧洲家用储能市场份额

数据来源:https://www.pveurope.eu/News/Energy-Storage/German-residential-storage-market-with-strong-growth-Sonnen-leading

 

趋势很明显,绝大部分市场已经被几家头部品牌占领,众多小品牌都挤在7.5%的“others”里面,甚至“不配拥有姓名”。

 

设想投资一个家储项目,研发周期半年到一年,然后量产,如果一年出货才几个兆瓦时,几百万人民币的销售额,生存堪忧。

 

除非愿意做战略投入,瞄准未来三到五年后可能的市场爆发,或者自身有独特的优势,可以另辟蹊径突破市场,不然的话,立项一定要慎之又慎。

 

如果决心投入家储,那来看看战术层面。我认为最重要的问题是想清楚营销策略,和产品路线。

 

营销策略可以结合市场现状举例如下:

表1, 营销策略举例

 

品牌举例

提示

直销

特斯X,唯一一家能做且敢做直销的,不走寻常路,全行业都要感谢它为家用储能行业带来这么多的眼球

最强劲的品牌力,偶像营销,难以复制

分销

 

BYD,市场策略稳扎稳打,多年积累的产品稳定可靠,优质优价优服务

核心团队聚焦,整合各方面资源高性能、高可靠的产品

韩国LX,消费电子在全球很知名,PV板一直都有稳定的销售渠道,产品工业设计比较好,因此推广自家的储能也是顺理成章

现成的国际知名品牌

现成的渠道

最早进入市场

良好的工业设计

OEM

所有自己不产电芯的品牌  都需要外购模组或者pack

依靠做PV板、逆变器等积累下来的品牌和渠道优势,拓展家储产品线

项目销售

德国Sonxx,做大客户,VPP项目,以及利基客户,垂直市场

整合资源,创造市场需求

创立新的商业模式

 

综合来看,分销是主流,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如有兴趣,可以去这个网址查找澳洲市面上的电池品牌和性能参数评测https://www.solarquotes.com.au/battery-storage/comparison-table/

 

几个要素:品牌,产品积累,销售渠道,合作伙伴,商业模式。怎样发挥自身优势,找到市场突破口,这个问题在项目落地之前一定要想清楚。

 

再来看产品路线。具体来说大致有四种:分体机,一体机带光伏,一体机不带光伏,OEM提供模组或pack。市场上代表性的产品举例如下:

 

 

每种路线的优劣势简要分析如下:

 

表3, 产品形态优劣势对比

 

优势

劣势

目标客户

分体机

1. 研发难度低(电芯+BMS+结构件)

2. 产品设计灵活

3. 成本可控

1. 中小厂商基本无法说服主流逆变器做适配

2. 安装使用中,跟逆变器适配问题较多

3. 安装和设置比一体机繁琐

一般客户

一体机带光伏

1. 单一厂家,易销售,较易安装

2. 出了问题只需要找单一品牌来解决

1. 电池+逆变器,研发难度大

2. 若外购逆变器或者电池,成本优势不明显

大客户、VPP项目喜欢一体机

一体机不带光伏

1. 不依赖光伏系统,易参与存量光伏改造

2. 安装设置相对简单

3. 有可能开拓新销售渠道,例如当做标准品放在大卖场销售

1. 研发难度较大

 

大客户,一般客户

OEM提供模组或电池包

1. 潜在客户较多

2. 容易短平快的打开市场

1. 竞争激励,对产品力要求高

2. 利润薄

只要不自产电芯的都是潜在客户

 

市场上目前以分体机居多,但是中小品牌太难说服主流逆变器做匹配;而非主流逆变器销量不够,做匹配意义不大,所以新品牌走这条路较难。在没有其他资源的情况下,OEM路线,可能相对容易突破市场。

 

看长线,我认为这几种产品路线将会长期共存。因为主流逆变器的强大影响力,分体机仍然会占主流,但一体机份额可能上升。

 

最后来说一下很多人忽视的产品的可靠性和售后服务。

 

无从考证是哪位聪明人,最先给家储设置了10年质保这个概念,我感觉这位二货给所有人挖了个大坑。仔细想想,日常大家见到的电子产品,小到剃须刀大到电动车,谁会提供10年质保?真正执行起来,售后成本占比多少?

 

客户选择家储时候的关注点,短期可能是品牌,价格,但是中长期一定是产品的可靠性和服务。因为电池有其特殊性:价格昂贵(堪比一辆A级车),质保期超长,使用中经常容易出各种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家储电池更像汽车,而不像家电产品。只不过家储的质保比汽车还难做,原因如下:

 

l 家储市场的体量太小,不及汽车市场的九牛一毛,卖产品赚钱的时候没有规模效应,万一出了问题,亏钱的时候可是上规模的亏

l 再知名的汽车品牌,也隔三差五有召回,并且客户会主动开车回4S店,而家储可无法做到这一点,拆卸或者上门费用比修车还贵

l 客户观念里面,认为锂电池跟光伏板和逆变器一样,即插即用,不会出问题,不需要保养,现实是经常出问题

 

在人工成本高昂的发达国家,日系车占据大半壁江山,靠的是适中的价格和高可靠性,因为出了问题修不起(澳洲普通日系车在4s店做个小保养费用折合大约1200-1500人民币,大保养约5000人民币;欧系车更贵)。那么家储市场未来跟汽车类似,稳定可靠地产品才有未来。

 

而可靠性,恰恰是目前市面上众多家储品牌欠缺的。特斯X一代电池有过召回,二代电池几次硬件版本变更;韩国L品牌高压电池失效率高,这还已经是头部品牌了,可想而知中小品牌的可靠性表现如何。究其因,我认为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l 行业太新,没有成功的范例来模仿,产品的设计和验证都不够充分,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l 低估了家用储能产品的复杂使用环境,高估了安装工人的专业性

l 低估了“十年质保”带来的巨大的售后成本和复杂程度

 

因此,从上面几条出发,操作层面来讲,建议研发部门深入了解用户需求,用心打磨产品,测试部门完善测试方案,增加极限测试项目,模拟真实的恶劣的使用环境,最最重要的,重视用户体验,重视产品的技术支持和售后,并且要为售后留出充足的预算(出货价的10%甚至15%)。

 

事非经过不知难。借用一句老话,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很少有像新能源这样的行业,世界产业链是由中国人主导,并且行业还在高速增长。所幸有一群志向高远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同行,2020,共勉。

 

本文作者为 在澳洲工作的电源界资深人士 刘鹏,希望就澳大利亚电源市场交流请加刘总微信号:liupgo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 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