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景避开烽火连天的储能示范赛场,瞄准了一个与城市生活更紧密的隐蔽场景。
文|赵小屠
今年5月初,在微软全球CEO大会上,远景集团CEO张雷遇见了卡洛斯·戈恩(Carlos Ghosn)。在接下来的两天里,他们聊起了工业的历史,日产的秘诀和电动汽车的全球趋势。对张雷来说,和这位一手缔造“雷诺—日产联盟”奇迹的全球汽车沙皇近距离接触,是一段难得的解惑之旅,也为后续的收购奠定了决心。
今年7月,日产正式终止与金沙江创投之间的出售计划后,远景决心单独入局,并很快在一个月之后达成了收购协议。
收购AESC,是远景补全能源物联网生态至关重要的一环。在这个生态里,包含着风能、太阳能、智能物联操作系统、充电桩、电动汽车、储能和楼宇智能终端。张雷认为,全球正在经历整个能源系统的变革,其中最大的变化是,一个碎片化的能源系统开始加速形成。
张雷正为远景打造一个基于EnOS™操作系统的能源物联网生态圈,储能的角色日益吃重。
这个基本的趋势判断,也决定了远景的生态拓展方向。在过去的几年间,远景从一家风机公司,转型成为一家数字能源科技公司,构建了全球最大的能源物联操作系统EnOS™ ,连接起全球5千万个风电、光伏、储能、充电桩、电动汽车和楼宇智能终端。此外,远景还先后战略投资和培育了欧洲家庭储能公司sonnen、北美充电公司Chargepoint、国内的电动汽车生产商威马汽车以及电动方程式赛车维珍车队等。
在这个生态里,储能的角色显而易见。但远景的国内储能业务,从一开始,就避开了当下烽火连天的示范工程竞赛场,而选择了一条更窄的赛道——商业楼宇分布式储能。
Ⅰ
楼宇是宝库
相比可再生能源并网、电网侧或者调频调峰等储能市场,商业楼宇储能单体项目微小。简单来说,远景的楼宇分布式储能兼具工商业峰谷储能和能源合同管理的某些特点,但它的扩张逻辑是产品思维而非项目模式。
远景集团旗下远景智能副总裁,储能及智慧楼宇总经理赵卫军这么解释:
“储能若以大兆瓦级的项目形式去做,建设周期长,商业可复制性弱。产品思维是以小切入,快速交付,具备更强的商业可复制性,一旦成规模,可以发挥互联网+的协同效应。”
所谓互联网协同效应,指的是通过连接众多楼宇终端,基于远景的能源物联操作系统EnOS™,管理并分析楼宇及园区的大型用能设备、储能系统、充电桩、分布式能源等碎片化信息,实时做出反应,给用户提供最优的综合能源解决方案。这不仅解决了单个用户的综合需求,也能找到社区乃至城市的共振和痛点。
目前,远景已经持有200万平米的楼宇储能项目,电池容量规模大概在5MWh。赵卫军认为,远景储能即将驶入快车道,今年年底可以增长到2000万平米,接下来几年内也将会以指数型规模增长。
为什么选择商业楼宇?“一座城市,从耗能的角度来看,最基本的单元是家庭,接着是楼宇,然后是小区,最后才是城镇乃至大城市。”远景集团执行董事丁民丞介绍说:“但从能效管理来看,我们认为商业楼宇才是最小的目标单元,它们用电高,容量和经济价值都足够大。”
商业楼宇的拓展也并非易事,单体楼宇内用户需求千差万别,不同部门之间的藩篱,一个个都需要去解决。
“要想打造理想的智慧楼宇,刚开始这个过程会很痛苦”,丁民丞承认,“所以我们不会要求客户一下子上全部系统,先从储能这个拳头产品做起,慢慢地尝到甜头了,再跟着配置其它系统。”
一旦系统配套成型,商业楼宇储能带来的收益主要有四块:
1、容量电费降低部分的分成;
2、储能峰谷价差的收益;
3、储充协同,减少因增加充电桩所带来的变压器扩容费用收益;
4、结合EnOS™上的设备控制、储能、传感器的综合能效管理。
由于还处在业务拓展与市场等待的初期,目前远景在商业楼宇里的储能配置模式,其投资回报还只能堪堪打平,除设备成本外,楼宇安装成本也要高于野外作业。要想盈利,一是尽快上量,取得综合收益;二是系统尤其是电池价格有明显下降,但这个趋势是未来可期的。
远景当下的楼宇储能,除了一些关键子部件自研以外,电池需要向国内厂商采购。AESC一旦在无锡建厂落定后,为了加快储能电池的研发,他们计划依靠AESC的专家技术,基于国内已有的成熟厂线,生产储能专用电池,赵卫军说,“我们负责工艺管控、整体设计、材料采购,同时收集电池的全生命周期数据,保持电池数据的一致性。”
Ⅱ
窄门的诱惑
2007年,张雷辞掉伦敦金融城的工作,准备回国创业时,已经想好了要拥抱方兴未艾的新能源产业。在当时的新能源阵营里,相比风电,光伏产业显然更为活跃——它应用广泛、补贴较多、产业链也更为成熟。
但与之相伴的是,彼时光伏行业正值草莽之际,鱼龙混杂,门槛被拉的很低,在这个世界里生存容易,想要基业长青却很难。金融城出来的张雷,显然不喜欢这种众生芸芸的浩荡场景,他对“储能100人”说:“所以我们当时选择了一条更窄的路,一扇更窄的门,从风机切入新能源。”
在《新约》的《马太福音》里,耶稣这么对门徒说:
“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这扇更窄的门,考验的是长跑,十年前叱咤一时的风电企业,也有大批没有挺过行业的震荡期。远景从一开始,就掌握了风电机组的核心控制系统,并依次打开了变频器、变桨、叶片、发电机和齿轮箱的黑匣子。待到2017年,以风机制造为基础的远景能源,营收达到了116亿元,增幅超过50%,在行业里可谓逆流而上。
如今,面对新兴的储能市场,远景又选择从窄门入手。
但智慧楼宇,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早在1984年,美国就出现了第一座智能大厦,开启了运用信息系统管理楼宇的新时代。到北京奥运和上海世博会后,中国以智慧楼宇为名的建筑更是层出不穷,当前以这个概念活跃在市场上的企业更是成百上千。
远景要想守护窄门,就必须在概念和产品上与市场上绝大多数的公司相区隔。
欧洲出现的社区储能,让每一个家庭的储能装置变成电力响应的虚拟电厂。这为城市的商业楼宇储能共振开启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远景做智慧楼宇,是以能源物联网为基础,我们着眼的,也不仅是单个楼宇,而是整个智慧城市。”丁民丞说,“通过EnOS™系统,能够识别和管理接入的各种端口,风电、光伏、变压器、储能、充电桩,实现万物智联,这才是我们最大的竞争力。”
对一座城市来说,能源碎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张雷打了个比方:“如果上海10%的车变为电动汽车,这些车同时充电所带来的负荷冲击,就可以把上海配网侧非工业负荷提升一倍。”显然,新能源和电动汽车增长的变量对一座城市的负荷冲击巨大,但同时,我们也不大可能依靠成倍增加电网和发电设施的投资来应对变局。
这个时候,就需要楼宇储能加入到解决方案中来。它不仅能够缓解间歇性的新能源冲击,还能通过配套充电桩,让电动汽车成为独立的储能单元。通过物联网操作系统,让每一幢楼宇的储能系统变成电力响应的虚拟电厂,当成百上千幢楼宇储能终端集约在一起的时候,它可以为电网提供及时地调频调峰响应。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避免大量重复的能源基础投资并吸纳更多的间歇性能源。
这是一条充满诱惑但注定艰难的窄道,在能源革命漫长的过程中,前方并没有可对标的探路者。但张雷说:
“在这个滑雪道上,我们先把小雪球滚起来。只要这个坡足够长,有雪,就能达到我们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