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召开,把属于中国能建葛洲坝人的记忆又一次定格在了在上世纪70年代。彼时,葛洲坝集团走出国门,进入非洲市场,参与多个大型工程建设。位于马里的巴马科第三大桥,作为迄今我国在西非地区规模最大的无偿援助项目,便是见证中非传统友谊源远流长,最具有纪念价值的一座丰碑。
马里共和国,塞内加尔河的发源地,作为西非最大的内陆国家,历史悠久,却资源贫乏,工业基础薄弱,旅游资源丰富,交通十分不便,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
当初,以葛洲坝集团为代表的中国企业正走进非洲,与非洲人民一起,致力于所在地的民生发展和社会进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马里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做出贡献。巴马科第三大桥,对于基础设施极度匮乏的马里而言,不仅是解决了当地交通的困窘,还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年桥梁奠基之时,即中马建交50周年之际,马里政府直接将其命名为“中马友谊大桥”,并期待中马友谊能像“流淌的尼日尔河一样永流不息”。
大桥位于马里首都巴马科市东部城区,长2200米、宽24米,是巴马科市最长的桥梁,由双向四条机动车道、两条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构成,两端各设一个互通立交。事实也证明,大桥建成,为巴马科交通带来巨大改变,据统计,该桥日通车量达10万辆,极大地缓解了巴马科市居民出行压力,完善了马里公路交通网。大桥贯通后,别墅群、工厂在两岸拔地而起,成为巴马科市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
大桥通车之时,成千上万的巴马科市民载歌载舞,竖起赞许的大拇指,呼喊着“NO.1,China!”,表达对中国人民的深深谢意。
大桥于2009年5月正式开工建设,中国能建葛洲坝建设者克服了当地内陆运输条件较差、雨季施工难度较大和疾病多发等诸多困难,提前8个月圆满完成工程建设任务,顺利办理了对外移交,赢得了马总统、主管部门、社会媒体和当地民众的广泛赞誉。
时任马里国家装备和运输部部长哈迈德·迪亚尼·塞梅加在考察工地时,曾多次赞誉:“巴马科第三桥项目,不但是马里最大的基础设施工程,还是一座大学校,为马里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该桥在建设过程中,成为马里大学生、周边国家工程技术人员实习的场所,为大量当地人民提供技能培训,成为熟练的工人,拥有一技之长。多哥、马里等国多次组织到大桥参观实习,开展工程技术交流。
当年施工技术高峰时,中方员工仅100余人,全过程招聘当地员工达到2095人次,实现“100%确保质量、100%确保安全”的诺言。2010年,我国商务部先后派出专家组和检查组,对该桥施工进度、安全质量和项目管理进行中期验收,检查组通过查阅4645份施工资料,对桥梁工程9个分部,198个子(分)部工程进行了检查和质量评定。共抽查强度指标数据1920个,抽查尺寸数据2240个,合格率均为100%。
2013年,作为国家主席习近平特使的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民委主任王正伟,在考察马里巴马科第三大桥时,也对工程建设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大桥承建开启了两国友好合作的新篇章,是中马两人民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
“同心同向,守望相助”
马里共和国,塞内加尔河的发源地,作为西非最大的内陆国家,历史悠久,却资源贫乏,工业基础薄弱,旅游资源丰富,交通十分不便,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
当初,以葛洲坝集团为代表的中国企业正走进非洲,与非洲人民一起,致力于所在地的民生发展和社会进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马里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做出贡献。巴马科第三大桥,对于基础设施极度匮乏的马里而言,不仅是解决了当地交通的困窘,还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年桥梁奠基之时,即中马建交50周年之际,马里政府直接将其命名为“中马友谊大桥”,并期待中马友谊能像“流淌的尼日尔河一样永流不息”。
大桥位于马里首都巴马科市东部城区,长2200米、宽24米,是巴马科市最长的桥梁,由双向四条机动车道、两条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构成,两端各设一个互通立交。事实也证明,大桥建成,为巴马科交通带来巨大改变,据统计,该桥日通车量达10万辆,极大地缓解了巴马科市居民出行压力,完善了马里公路交通网。大桥贯通后,别墅群、工厂在两岸拔地而起,成为巴马科市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
大桥通车之时,成千上万的巴马科市民载歌载舞,竖起赞许的大拇指,呼喊着“NO.1,China!”,表达对中国人民的深深谢意。
“尽力办好非洲兄弟的事”
大桥于2009年5月正式开工建设,中国能建葛洲坝建设者克服了当地内陆运输条件较差、雨季施工难度较大和疾病多发等诸多困难,提前8个月圆满完成工程建设任务,顺利办理了对外移交,赢得了马总统、主管部门、社会媒体和当地民众的广泛赞誉。
时任马里国家装备和运输部部长哈迈德·迪亚尼·塞梅加在考察工地时,曾多次赞誉:“巴马科第三桥项目,不但是马里最大的基础设施工程,还是一座大学校,为马里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该桥在建设过程中,成为马里大学生、周边国家工程技术人员实习的场所,为大量当地人民提供技能培训,成为熟练的工人,拥有一技之长。多哥、马里等国多次组织到大桥参观实习,开展工程技术交流。
当年施工技术高峰时,中方员工仅100余人,全过程招聘当地员工达到2095人次,实现“100%确保质量、100%确保安全”的诺言。2010年,我国商务部先后派出专家组和检查组,对该桥施工进度、安全质量和项目管理进行中期验收,检查组通过查阅4645份施工资料,对桥梁工程9个分部,198个子(分)部工程进行了检查和质量评定。共抽查强度指标数据1920个,抽查尺寸数据2240个,合格率均为100%。
2013年,作为国家主席习近平特使的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民委主任王正伟,在考察马里巴马科第三大桥时,也对工程建设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大桥承建开启了两国友好合作的新篇章,是中马两人民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