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汕头南澳“海岛轻骑”党员服务队正在民宿开展春节安全用电巡查。 蔡陈立 摄
腊月清晨,晨曦微露。海岸边,海浪轻抚沙滩;青山上,“风车”徐徐转动。南澳岛在朦胧中苏醒。
“春节快到了,又会迎来一波旅游和用电高峰,咱可得加把劲喽。”1月14日,在广东电网公司汕头南澳供电局,“海岛轻骑”党员服务队的郑琼奕——老郑和两名同事换上了工作服,装好作业工具,骑上“小电驴”出发。仨人穿过张灯结彩的街巷,进入山林地带,开始了野外巡线的一天。
巡线员30载守海岛
守着变压器过春节
上午8点,黄花山。
“秋冬季多风、气候干燥,排除山火隐患,是巡线的最重要任务。”沿着陡峭的山坡,老郑边走边告诉记者。
“树梢距变压器小于2米,安全距离不足。”在10千伏金长线龟埕支线,老郑一眼就看出了变压器有防火隐患,当即电话联系当地林区管委会报备。在得到对方同意后,他和同事小心地用镰刀修剪树梢,清理周围的落叶和杂草。
南澳是广东唯一的海岛县,被誉为“南中国海上天然植物园”,主岛面积112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72%。而全岛中压公用线路就有27回近400公里,40%都需要穿越林区。这给线路运维和保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树木的生长,容易蹭刮线路,使得导线外露;落叶、小动物触碰到外露的导线,则极容易引发山火。
又行数里,老郑突然驻足,朝十米开外的架空线路一处看。“瞧,导线接头绝缘外皮有3-5公分凹凸不平,里面可能被锈蚀了。”
记者拿起望远镜,看了好一阵,才发现橡胶皮包起来的一处导线,长出了两三个指甲大小的“疹子”。
老郑说,岛上的空气盐分大,常有“盐雾”,特别容易锈蚀电力设备。他让同事记录下来,尽快安排拆除导线检测、更换。
巡线就是实地查看线路和周边环境,做到心中有数、防患未然。仅2024年,这支由老郑领队、18人组成的“海岛轻骑”党员服务队,开展了防山火特巡53次,及时发现、处理跨林区供电线路山火隐患近50项。
南澳的用电也很有特点。全岛常住人口6万人,去年外地游客突破了1000万人,用电量也同比增长了12%。五一、国庆、春节都是用电高峰期,也是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的紧要时段。在这期间,巡线员自然也特别忙。
“我是南澳本地人,春节巡线值班,既服务了乡亲和客人,也能在家过年,一举两得。”老郑笑着说。
50岁的他,一掰手指数,今年将是他“守着变压器过春节”的第30个年头。
老师傅牵头升级线路
有了“千里眼”和“金睛火眼”
下午3点,大尖山。
“老郑,10千伏金长线茶场支线线路上有飘挂物,请过去查看。”远在7公里外南澳供电局营配指挥中心的配网运营监控班工作人员,通过线路上的视频摄像头智能监测,发现异常情况。接到电话通知后,老郑立即赶往现场,把飘挂物取了下来。
近年来,为筑牢森林“电力防火墙”,南澳供电局针对林区电力线路和设备进行系统性防山火升级改造。
图像视频监测装置、卫星遥感技术、综合立体防控系统数字平台、微气象监控、避雷器、防鸟筑巢装置……一系列先进技术应用到了这一轮升级改造中,范围覆盖了26个自然村,大幅提升了全岛线路设备监控和智能化水平。
作为升级改造项目的负责人,老郑把一线巡线的丰富经验运用到了项目中,使得改造更符合南澳本地的实际。
以前怕山火,现在有数字化的“千里眼”和“金睛火眼”24小时全天候盯着;以前怕线路遭雷击,现在有避雷器;以前线路出故障,满山转艰难地寻找故障点抢修,现在自动化开关瞬间隔离故障,让线路在1秒钟内“自愈”恢复通电……一说到防山火升级改造的好处,老郑就如数家珍。
通过升级改造,隐患排查处置的精准度和及时率大幅提升。2024年,全岛客户平均停电时间(低压)0.44小时/户,同比下降82.54%,已接近粤港澳大湾区的先进水平。
下山的时候,记者遇到了黄花山村村民李伯。一说起现在的用电,李伯竖起大拇指:“我们这里风大雷多,以前只要刮风、打雷,心里就慌,怕要停电。现在好了,感觉再也没有过停电。”
工科男有本浪漫情书集
“本草纲目”里一草一木皆故事
傍晚5点,老郑办公室。
结束一天的巡线,老郑开始伏案整理这天巡线的数据。
书架上一本厚厚的“无名书”,引起了记者注意。翻开一看,各种树叶标本被精心地贴在上面。叶子的旁边,还小心翼翼地逐一写上名字:银叶、银杏、风船葛、鸡爪枫、板凳果……满满当当数十种。
“好漂亮的叶子,是谁搜集的?”记者问。
“这是老郑的‘情书集’,里面故事可多着哩!”对面办公的同事打趣着说。
老郑猛然抬头,那张饱经风吹日晒的脸,一下子泛红,支支吾吾说:“只是巡线之余的一点小爱好……”
原来,老郑虽是海岛人,但独爱山林,打小喜欢到山里转。他的话匣子慢慢打开:“你看,这叶子是‘中华楠’。”这种树在南澳最为高大挺直。因为果实成熟后掉落到地上就像鸟屎一样,当地人以前都管它们叫“鸟屎樟”。
2016年,局里新建一条线路,要经过一棵“鸟屎樟”。是移树,还是绕道?大家拿不定主意。“后来我翻查资料,又找了林业部门,确认这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是南澳岛的瑰宝。”局里经过认真研究,决定改线路,绕开了这棵中华楠。
自此之后,老郑每次进山,越发注意保护一草一木。而每一次线路建设要避让树木,他都会在树下捡来两片落叶,带回局里给同事们熟悉,提醒作业时要特别小心,慢慢就积累了这本标本集子。同事说,老郑是一本“行走的本草纲目”,不但给同事们讲课,还常常到学校讲,培养孩子们爱山林、守护山林的感情。
“上世纪90年代的南澳,电力还不发达,岛上的山区村民大多使用柴火和少量燃气。”老郑回忆说,后来,我们大力发展风电,岛上200多台风力发电机组成巨大的风车阵,为南澳和临近地区提供了超过20亿千瓦时的清洁能源,满足了全岛发展的用能需要。
说到这里,窗外又传来了阵阵海风声,海岸线的万家灯火映照进来。南澳的夜,分外迷人。
“我们有能力把大自然的馈赠变成充足稳定的电力,就更应有责任保护好岛上的一草一木。”老郑说。
南网报记者 张伟雄 黄宝仪 刘怡 蓝家亮 通讯员 黄斯奇 蔡陈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