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18 • 深度

吴吟:散煤治理路径与政策研究

2018-11-14 13:01:19

散煤治理的艰巨性和紧迫性。10月份发布的《IPCC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中提到,全球温升2℃,99%珊瑚礁将退化,北极夏天完全无冰的情况每十年就会发生一次。全球气候行动亟待加速,实现1.5℃温控目标。在温控1.5℃情景下,到2050年,煤炭在全球电力供应中的比例要接近到零,这个形势很严峻。

国务院《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到:2020年采暖季前,在保障能源供应的前提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的平原地区基本完成生活和冬季取暖散煤替代。散煤治理是我国节能减排和改善环境的当务之急。目前散煤治理任务依然艰巨,面临安全稳定供应问题,以及政府补贴巨大,考验用户和政府的经济承受能力。

散煤治理的关键领域和制约因素。目前散煤用量约7亿吨,农村取暖和砖瓦生产是治理的关键领域。经济承受能力是制约散煤治理的最根本因素。制约的关键因素很多,从技术上来讲,现在问题不大,主要是经济承受能力这个短板很突出。在调研中也发现,英国、德国等国在散煤治理方面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整个治理过程持续近30年。总之,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散煤治理路径。主要路径是减量和替代,就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污染物排放控制水平,减少用煤;由清洁能源替代,不再用煤。从经济承受能力来讲,要根据能源供应情况、用能习惯,优先发展余热利用,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宜柴则柴。城镇居民用量少,一些单位有取暖补贴,变相提高了其经济承受能力。公共机构取暖费用来自于财政拨款,散煤治理由政府行政解决。最困难的应该是农村居民生活、砖瓦生产散煤用量大,经济承受能力弱,是治理的重点和难点,我们要帮助最贫苦的居民群体解决他们的问题。

在测算农村居民燃煤治理经济承受能力和农村居民生活散煤治理区域经济可承受性之后,基于经济性分析的农村居民生活散煤治理路线图:到2020年,以燃煤清洁化、地源热泵、生物质替代为主;北京、天津、内蒙古等省份城乡结合部可发展天然气取暖;到2025年,由城乡结合部逐步向村镇发展天然气供暖;到2035年逐步发展电供暖。

砖瓦生产,2050年前不具备电替代的经济承受能力,分阶段发展燃煤清洁化和清洁燃气替代。

推进散煤治理的政策措施。一是突出分散燃煤治理的重点要聚焦于减少分散燃煤消费;二是采取基于经济承受能力的散煤治理方式;三是分散燃煤纳入政府公共事务管理;四是合理确定分散燃煤治理成本的承担机制;五是推行洁净燃料+炉具区域化、一体化、专业化服务模式。

注:根据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吴吟在2018年年会上报告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 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