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高山国家,地理位置和地缘政治战略意义极为重要,但却是世界最贫困的国家之一。这个高山国家水电资源丰富,却又面临严重的电力短缺,首都加德满都甚至被划分为7个区域每天轮流停电。
尼泊尔加德满都街头,一位电力工人正在检修电力设备。
加德满都街头密如蜘蛛网的电线。
尼泊尔电力短缺情况严重,全国只有65%家庭通电。
距加德满都西北约180公里的马相迪河,虽说长度仅为140公里长,落差却高达到600多米,是极为优质的水电资源。四川川投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在此牵手尼泊尔“光明产业”,开发马相迪河上游三个梯级水电站,自上而下分别是马楠马相迪(Manang Marsyangdi)水电站、下马楠马相迪(Lower Manang Marsyangdi)水电站和上马相迪2(Upper Marsyangdi 2)水电站。
马相迪流域梯级电站建成后,将改善尼泊尔国家缺电状况,特别是旅游胜地博卡拉地区的电力供应。
打造川企“一带一路”的标杆项目
加德满都河谷第二大城市帕坦,是尼泊尔最古老的城市,川投国际尼泊尔水电联合开发公司就驻扎在此。川投国际尼泊尔水电联合开发公司总经理卢建奎,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水电人”,他的上一个项目是位于四川石棉的田湾河流域梯级电站的开发建设。
“截至2018年7月15日,尼泊尔国家总的装机容量在1100兆瓦,电力总需求在1500兆瓦左右,电力峰值需求为总装机的1.5倍左右,由于电力严重不足和电网结构不合理,尼泊尔普遍存在缺电现象。”卢建奎对尼泊尔整个国家的电力需求情况,掌握于心。他介绍说,从尼泊尔电力需求情况看,以居民生活及工业用电为主,不过,尼泊尔的人均用电量相对于南亚主要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不足印度人均用电的1/3,与中国相比,尚不足4%,电力行业发展落后情况明显。
为解决电力缺口问题,近年来,尼泊尔加大了水电开发力度,这与实施海外优先发展战略,以投资为先导带动全产业链“走出去”的四川川投,找到了通过合作实现共赢的契合点。华西都市报记者了解到,马相迪水电项目是目前中国企业在尼泊尔最大的投资项目,投资额大、国内外关注度高。“不论是在水电站等电力建设,还是在高速公路、铁路、输电网、通信网、城市市政建设等领域都有非常广阔的合作空间。”卢建奎认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在尼泊尔投资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克服·水土不服
施工没条件中国企业创造条件上
尼泊尔市场是一块热土,这里万物生长、欣欣向荣。不过,当川投首次以投资者的身份来到尼泊尔,难免“水土不服”——在项目审批方面没有任何经验可循,当地政府也没有明晰的办事指南。如果某个环节缺少某份支撑文件,整个项目流程都要推倒重来。作为一个资源高度依赖进口的国家,有的施工材料还需要进口国政府的审批许可。此外,当地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也着实令人头痛。
“特别是对电站开发建设极其重要的发电许可和PPA等谈判时间更长,难度更大。”卢建奎介绍,要想“扎根”深耕,那需要尽快甩掉水土不服的包袱。对此,川投建立了专门的商务团队,密切跟踪项目审批进程。同时,充分发挥在尼泊尔当地合作方布特瓦尔电力公司的作用,加强与政府部门沟通,整合相关资源,加快项目审批。
自然条件的影响,则体现在具体的施工环节上。“每年雨季降雨量特别大,地质结构复杂,经常性的落石、边坡跨塌对工程建设进度影响巨大。”卢建奎介绍,除此之外,项目现场公共基础设施极端落后,道路交通条件极差、电力供应困难(每天停电3小时以上),手机及网络信号差(还处于2G时代),且极不稳定。
“水电开发,首先要能让设备进场。我们在交通条件较好的路段用普通卡车运输,其他路段以印度产的高底盘拖拉机(3吨以下)把物资运到工地,在不通车辆地方以骡马或人力的方式运输。”卢建奎分享,没有条件,中国企业就创造条件。路况太差,运不进设备,那就先修路。电力困难,就增加柴油发电机组。信号太弱,新建手机网络基站、配置点对点通信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