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是重要的发电燃料,但是随着可再生能源等技术的发展,气候和生态限制下监管压力的增加,国际能源转型的趋势愈发显现,全球燃煤发电的进一步发展面临挑战。最近几年间,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城市和企业相继宣布淘汰燃煤发电,全世界煤电装机增长放缓,煤电投资减少。在此背景下,全球燃煤发电的前景与未来,值得业界谨慎思考。
BP数据显示,2017年,煤电在全世界所有发电来源中的比重约为38%。从地区来看,煤电集中在亚太地区(占比超过70%),在北美和欧洲,煤电继续在电力结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见图1)。
未来全世界进一步发展煤电的风险主要来自技术的发展和对煤炭的管控压力。因为毕竟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将带动发电成本继续降低,并且煤炭是最为典型的碳密集型化石能源,出于气候和环保的压力,各国政府对煤电的监管趋严。
各国煤电淘汰计划
继一些欧洲国家陆续宣布淘汰煤电之后,在2017年于德国波恩举行的第23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三次缔约方会议上,英国与加拿大两国带头发起“超越煤电联盟(Powering Past Coal Alliance)”。联盟联合了明确表示关闭燃煤电厂的国家,以及地区、城区和公司。为了达成防止气候变化的温控目标,“超越煤电联盟”建议发达国家(欧盟和经合组织国家)2030年前停止使用燃煤发电。截至2018年4月,已有28个国家加入这一联盟,另有4个国家发布了相关的声明(见表1)。确定不发展煤电的国家大多是未建设燃煤电厂或燃煤发电在电力机构中占比有限的国家,也包括受到气候变暖威胁的岛国。所有这32个国家仅占全世界煤电装机总量的3%。

当然,在动力煤的大型消费国中,也掀起了停止或限制燃煤发电的讨论。如德国(煤电装机超过48吉瓦)已表示有计划明确淘汰煤炭的期限。柏林市也于2017年10月做出了相关的决定。更为乐观的是,2016~2017年间,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全球煤炭大国(见图2)先后出台系列措施,以限制燃煤发电装机的增速。中国对煤电的限制主要为改善装机结构,优化电力系统的协调与规划。而印度则更侧重于环保标准的升级。此外,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停止对煤炭项目和煤炭公司的融资,这无疑为全世界煤电发展造成更多的压力。
除了上述提到的各国煤电淘汰计划,近年来能源行业的发展趋势也实实在在地说明了如今的燃煤发电正在面临巨大挑战。不同于过去很多年间燃煤发电年度投运的装机容量远超年度退役的装机容量,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2017年全世界新增煤电装机52吉瓦,退役煤电装机24吉瓦(2016年全世界退役煤电装机25吉瓦),也就是说当年煤电装机增幅已降至28吉瓦(与之相比的是,2016年全世界煤电装机增幅超过60吉瓦)。国际能源署还指出,2017年煤电投资亦呈现下降趋势,已降至近十年来的最低点(约600亿美元),并且新煤电项目的投资决议也在继续减少。
目前,全球共有35个国家正在建设260个新的燃煤发电机组项目(同时这些项目从地理上看分布也越发集中)。其中,有62个项目是由12个国家(孟加拉国、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蒙古、巴基斯坦、菲律宾、波兰、俄罗斯、塞内加尔、韩国)于2017年开工建设的。与2016年相比,新建煤电项目减少了29%。
而燃煤发电装机退役的速度则从2005年前后就已出现了增长,尽管各地区煤电装机退役的原因各不相同。2017年退役的煤电装机中超过半数的服役年限都超过了40年(标准的运行年限)。这些老化的和部分低效运行的煤电装机中大约70%位于美国和欧洲地区。而亚洲发展中国家退役煤电装机的平均服役年限相对短很多,其退役原因多与生态标准提高和装机结构优化有关。
基于这样的趋势,来自自然保护机构的专家预计,到2022年,每年退役的煤电装机将超过投运的煤电装机,届时煤电装机将在全球范围内开始减少。国际能源署对煤电发展前景的评估则更加谨慎,认为煤电发展从中期来看取决于市场环境,从长期来看取决于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的发展(长远来看,监管压力可能会有所放缓)。
(文章来源:俄罗斯联邦政府分析中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