浔阳江头,有白居易夜送友人;南山下有陶渊明带月荷锄归;更有李白遥看庐山瀑布,感叹银河直落的壮阔……这里,就是九江!
九江,简称“浔”,古称柴桑、江州、浔阳,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江南名城。九江南靠庐山,北临长江,东接鄱阳湖,西揽八里湖,境内更是水系发达,河湖众多。
然而,这座紧临江湖、因水而兴的城市,现在却陷入了水危机。城市内河已不再清如许,湖泊水域已少见鱼虾踪迹。
以九江两河流域为例,两河(十里河、濂溪河)位于九江市中心城区,包括十里河、濂溪河及其小杨河等5条支流,河道总长约32公里,覆盖的治理区域约20平方公里,涉及人口约27万人。两河的源头水来自庐山,源头水质可达到地表水II类标准以上,由于流经区域的排水系统不规范、沿河棚户区直排等问题,至两河下游的八里湖口时,部分区段已为黑臭水体。
远处青山,眼前碧水。远观,这里就是一幅山水美景,只可惜靠近几步,臭水沟的气味直冲鼻腔。当地人戏称这是“远看一幅画,近看鬼打架”。
长江——中华母亲河之一,她从雪山走来,从西到东绵延万里,滋养了全中国40%的人口。然而,“长江病了,而且病得不轻”。长江的“病”来自于沿线城市,来自于这些黑臭水体,治理长江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紧要关头。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武汉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深刻阐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需要正确把握的重大问题并作出工作部署,明确提出“三峡集团要发挥好应有作用,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建设”。
如何做好长江大保护工作,这是摆在三峡集团面前的一个难题。要想真正改变长江污染现状,首先要找到其中的原因。问题在水里,根源在岸上。
通过前期调研,三峡集团认为城镇生活污水的排放是导致长江被严重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三峡集团确定了163字的治水方案:以城镇污水处理为切入点,以摸清本底为基础,以现状问题为导向,以污染物总量控制为依据,以总体规划为龙头,坚持流域统筹、区域协调、系统治理、标本兼治的原则,遵循“一城一策”,突出整体效益和规模化经营,通过“厂网河湖岸一体化”、“泥水并重”、资源能源回收、建设养护全周期等模式开展投资建设和运营,促进城镇污水全收集、收集全处理、处理全达标以及综合利用,保障城市水环境质量整体根本改善。
以此为指导,2018年7月30日,三峡集团联合中标九江市中心城区水环境系统综合治理一期项目。六个子项目中,两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可以看做是三峡163字治水方案的微缩版模型展现。
十里河从庐山发源,流经九江城区,在这里拐了一道大弯,水面变宽许多,水流流速变慢使得上游的污染物沉积于此,久而久之水质不断变差,两岸居民叫苦不迭。
在九江市三峡水环境综合治理有限责任公司两河项目现场,一艘绞吸船正在河面游弋,通过特殊的管道,淤泥从河底被吸进岸边的沉淀池,经过初沉池、调节池等重重过滤反应,在脱水过滤车间被4台板框压滤机压缩成泥饼,经过层层工序处理,污泥的含水量从80-90%降低到40-50%,有害物质也得到祛除。
在清淤的同时,九江项目部还在管网上下足了功夫。针对九江的管网短板,项目部通过修复旧管、铺设新管的方式,将两河流域内的生活污水进行全收集。这些被收集起来的污水,未来会被送进正在建设中的再生水厂(污水处理厂),进行全面有效的处理,最终成为可以被回收利用的水资源。
整个过程看起来简单,其实融入了三峡人不少巧思。为降低“邻避效应”的影响,提升周边居民的舒适度,再生水厂将“隐身”于一个生态公园综合体中,包括地下再生水厂、环境教育展示中心、智慧管控中心,也就是“一厂两中心”。
环境教育展示中心包括一馆一园:一馆是利用地下再生水厂的管理综合楼建设约1200平方米的教育展示区;一园是地表上建设约30亩的生态湿地公园,处理过的污水经过湿地公园再度净化后将被回补到十里河中,为其提供清洁的生态补水,促进十里河水体有序流动。这样的方式不仅消除了传统污水厂的负面环境效应,还为城市建设了一片绿地。
智慧管控中心是利用再生水厂的综合楼建设,实现对中心城区水环境治理长效管理的智慧化,部分智慧管控区向公众开放,用于开展教育展示。
系统的规划、明确的主体是一个城市治理好水环境的前提。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是要尊重规律,让生态系统恢复运行、达到平衡。
以小见大,从点到面。九江两河流域的系统化综合治理其实可以看做是长江治理的微缩模型。在更大的层面上,开展系统化综合治理长江,需要更先进的技术,需要更细致全面的规划设计,而更重要的是需要长江沿线城市统一思想,共同努力。
作为共抓长江大保护的骨干主力,三峡集团肩头的责任重如千钧。截断长江不易,建设三峡亦难,三峡人的脚步永远向前。面对生态环保行业错综复杂的形势,三峡人一样不会退缩,能为大国持重器,定能为华夏许诺美丽未来!
本文图片由长江环保集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