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省第二批支柱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企业在省经信委网站进行公示,中国电建集团武汉重工装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电建重工公司”)入选为“湖北省第二批支柱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培育企业”,公司荣誉榜上再添一笔浓墨重彩。
据悉,本次公示的名单中,湖北省共有58家企业拟认定为隐形冠军示范企业,127家企业拟认定为隐形冠军“科技小巨人”,252家企业拟认定为隐形冠军培育企业。其中,电建重工公司申报的单车翻车机,位于隐形冠军培育企业的第16位,充分证明了公司具有较强的科技研发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有助于公司争取相关政策支持和资金资助等,对公司转型升级,实现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隐性冠军企业是指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技术领先,质量精良,关键性能指标处于国内同类产品领先水平的企业,并且在相关细分产品市场中,拥有强大的市场地位和较高的市场份额,企业规模或单项产品销售收入居区域前茅。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隐形冠军培育企业的“基因”,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成就隐形冠军,不仅需要专注力,更需要在研发创新上保持领先,在商业模式上积极创新,懂得顺应时代发展趋势,趁势而为。
深耕制造,大力提升产品含金量
自上世纪80年代,公司成功试制第一台翻车机至今,电建重工公司共生产600余台翻车机,产品覆盖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覆盖率已达96%,产品远销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蒙古、俄罗斯、南非等国家。在翻车机细分市场,电建重工公司深耕细作30余年,始终保持国际领先水平,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已成为当之无愧的行业翘楚。
翻车机是一种大型高效的机械化卸车设备,广泛应用于冶金、火力发电、化工及港口等工业部门,翻卸铁路敞车所装载的散状物料,具有卸车能力大,效率高,对车辆损伤少,环保性能好,操作智能,工作可靠,维修方便和占地面积小等一系列优点。
多年持续不断地技术创新,是电建重工公司成功夺冠的“制胜法宝”。尽管近年来,面临火电市场萎缩,以及铁路局的管理要求越来越高,公司翻车机30周年产品使用周期已到,产品本身需要更新换代等一系列现实问题,电建重工公司依然初心不改,苦练内功,积极创新,成效显著。凭借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公司参与了JB/T7015—2010《回转式翻车机》标准的制定工作。电建重工公司拥有独立的核心技术专利,其中34项专利应用于公司生产的翻车机设备上,完全满足了国内市场需求,取代了此类设备的进口,跻身海外市场,并成为国家大型工程建设项目首选的指定产品,在国民经济建设,尤其是国家电力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抓住机遇,EPC模式布局“一带一路”
重庆果园港是国家实现“渝新欧”战略的桥头堡和“ 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一站,果园港项目总体运作模式,采用前港后院,集装箱、大宗散料水铁联运,无缝对接模式。
其中,果园港铁水联运是果园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建重工公司凭借自身过硬的实力和优质的产品服务,积极参与了该项目中铁水联运模式的重要环节——铁路站场双车翻车机小EPC项目,成功布局“一带一路”。
值得一提的是,重庆果园港项目配套的两台套双车翻车机EPC项目,是公司翻车机设备首次在港口使用,填补了公司翻车机系统设备在大型港口实际运用项目上的空白。翻车机运行之后,每小时可以卸载火车(货物)5000吨,在同类设备中遥遥领先。并且,项目合同总额创公司历来单体项目合同最高额。
敢于创新,是电建重工成功获奖的另一件“秘密武器”。从最初的单卖产品,到后来的设计改进和EPC总包,电建重工公司充分利用翻车机系统作为大型散料输送行业主机优势,在转型EPC上,开启了尝试之路,打破了传统设备制造企业只能设计、生产、制造、提供主机设备的单一模式,通过行业上下游产业链的延伸,整合了同行业或相关行业的资源,为公司增加合同额创造了全新的渠道,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
转型升级,打造“智慧电厂”
近年来,政府要求环境和经济两手都要抓,在双重压力下,电力企业迫切需要改变粗放型管理模式,降本增效,因此“智慧电厂”顺势兴起。
“智慧电厂”的兴起既顺应时代发展,又是传统企业自我变革的必经之路,在此大背景下,如何在翻车机操作区域实现无人值守,使翻车机系统满足“智慧电厂”的需求,电建重工公司一直在积极寻求解决办法。
“互联网++”大潮扑面而来,智能制造是大势所趋,作为国内散装物料输送领域的知名企业,电建重工公司不等不靠,主动出击,开始着手破解“智慧电厂”的密码。针对长期合作的浙能兰溪电厂、华能阳逻电厂等优质客户提出了翻车机无人值守示范项目的解决方案,为客户提质增效,降低运营成本,引领火电输煤产业升级。
相信不久的将来,电建重工公司定能将翻车机无人值守推出市场,从而能进一步扩大到整个输煤岛的无人值守,为实现工业4.0,点亮“中国智造”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中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需要更多隐形冠军,《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目标就是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电建重工公司将以获评“隐形冠军培育企业”为契机,更加专注于细分产品领域的创新,聚焦传统业务升级和新兴业务拓展实施技术攻关,不断巩固提升开拓市场的核心能力。注重产品质量提升和品牌培育,主动承担使命,肩负重任,向国内一流制造企业对标看齐,助推传统产业加快向价值链高端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