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网 www.China5e.com 韩晓平
挑战
西气东输工程由国务院正式批准已于2002年7月4日正式开工,这标志着中国的一次重大能源结构调整已经全面展开。由于经济的持续发展,环境和资源压力日趋严重,以及天然气资源的不断勘探落实,中国的能源工业正在跟随人类的步伐跨入天然气世纪。
中国加入WTO,正在融入世界经济的主流,一方面我们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另一方面我们也在改变思维定式,接受与人类共同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资源、环境和道德的新观念,以新的文明标准来确立我们发展的方向。
中国的电力工业体制也正面临着一次重大的改革,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公平竞争、提高行业整体效益和降低用户能源代价为核心的新的电力监管体制正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也将相应配合这次改革而进行全面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正在加紧制定。
一系列先进能源转换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营理念,特别是分布能源综合利用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在全球推进着一次能源领域的全面技术革命。
这一切都对我们中国的热电产业提出了一次全新的挑战,如何应对挑战,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我们企业的存亡。
合理利用是唯一正确选择
尽管“西气东输”工程已经开工,但是“西气东输”工程的经营者和一些相关的管理者还在为这一意义深远的历史性工程寻找最佳的市场定位。不过经营者目前依然是寄希望于签定所谓“照付不议”售气协议来落实市场,而一些政府部门也在压地方用户按照这一思路来落实“计划”。“计划经济”的阴魂不散,在改革开放20多年以后仍然摆脱不了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式,想用这种方法来撬开一个已经相当市场经济化区域的市场。而地方的能源管理者和用户只关注在天然气价格上讨价还价,而没有树立“用户端能源管理”的观念,未从管道天然气使用特性,通过用户端的“合理利用”来优化用气结构,从而解决“用途-市场-价格”之间的矛盾。
其实,天然气的合理利用“方式”是一个关键,一种正确的使用方式,即使气价较高用户也能承受,并能从中获利。而利用方式的正确,不仅可以合理优化用气结构,最终还能实现天然气价格的降低,使其他用户受益。而不正确的利用方式,无论价格是高是低都将会把上、中、下游全面拖入困境。北京利用陕甘宁天然气工程就是最好的例证。
1997年,为解决环境问题将陕甘宁天然气引入北京,900公里长输管线相继投入57亿元(含中间加压及地下储气库),北京为这些天然气的利用又配套投资50亿元建设支管线及其它设施,总长度约520公里。但是,由于为了应付中国石油的“照付不议”的供气协议,加之对天然气的合理使用问题认识不足,将大量宝贵的天然气直接用于烧锅炉采暖,导致季节用气严重失衡,夏季负荷仅为冬季负荷的15%,冬天气不够用,夏天气又没人用,8个月的管输能力中相当部分被浪费。为调节供气北京市政府不得不又大力投资兴建地下储气库,一个地库投资19亿元,年运行成本达3亿元,致使燃气价格大幅度攀升。尽管门站只有1.1元/立方米,但民用天然气还是从1.4元/立方米飚升到1.7元,工业用气1.8元,商业用气2.2元/立方米。高气价导致下游企业的严重亏损,热力公司供暖5,000万平方米,在采暖费从18元/平方米/采暖期步步窜升到30元后,每年还亏损2.5亿元,每采暖平米政府补贴达5元。由于燃气价格高,一些燃气用户无力支付,严重拖欠气费。还有一些需要热能动力的企业,因为燃料成本的上升,不得不迁出北京或干脆关闭,这又进一步增加了失业压力,也削弱了城市的竞争力。目前,从陕甘宁气田、陕京集输气公司、北京燃气集团到热力公司,没有一个不亏损的。北京是首都,中央财政可以贴补,其他城市如若照搬,必将陷入窘境。
天然气的开发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绝不能只从一个环节和一方利益考虑问题,要上中下游综合统筹兼顾。从用户端进行市场优化,从合理的利用方式中寻找市场的良性互动机制,合理的市场机制必然带来合理的价格,为上中下游都带来利润和好处。
西气东输工程目前热中于把主要市场定位于大型燃气轮机-蒸汽轮机联合循环发电厂。中国是一个产煤大国,如果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分析,这一技术在未来的电力市场中将严重缺乏竞争力,必将累及西气东输工程,最终只能通过提高老百姓的用气成本来承担这种决策上的失误。
目前,国产2x300MW燃煤火力发电厂的总造价已经降到26亿人民币以下,即使加装脱硫和布袋除尘,甚至脱硝等环境保护装置,造价一般也不会超过35亿,单位造价不到6000元/kW。而使用燃气轮机-蒸汽轮机联合循环技术,要达到发电效率55%,必须采用F级以上燃烧技术,透平进口温度达到1430℃以上,并采用三压再热循环系统,千瓦造价不可能低于4500元/kW。如果考虑天然气用气高峰和用电高峰的一致性,若增加储气避峰系统,将进一步增加燃气成本或增加电厂造价。天然气发电的燃料成本,至少比煤高出一倍不止。见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