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国家能源局组织有关单位编制了《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文件指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不同发展阶段特征差异明显,需统筹谋划路径布局,科学部署、 有序推进。按照党中央提出的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要求,锚定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以 2030 年、2045 年、2060 年为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战略目标的重要时间节点,制定新型电力系统“三步走”发展路径,即加速转型期(当前至 2030 年)、总体形成期(2030 年至 2045 年)、巩固完善期(2045 年至 2060 年),有计划、 分步骤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进度条”。总体架构与重点任务包括着力打造以“锚定一个基本目标,聚焦一条主线引领,加强四大体系建设,强化三维创新支撑”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总体架构。以助力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为基本目标,以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为主线,加强电力供应支撑体系、新能源开发利用体系、储能规模化布局应用体系、电力系统智慧化运行等四大体系建设,强化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标准规范、核心技术与重大装备、相关政策与体制机制创新的三维基础支撑作用。
总体架构与重点任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 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主动构 建新发展格局,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动能源清洁 低碳高效利用。着力打造以“锚定一个基本目标,聚焦一条 主线引领,加强四大体系建设,强化三维创新支撑”为主的 新型电力系统总体架构。以助力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为基本目标,以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为主线,加强电力供应支撑体系、新能源开发利用体系、储能规模化布局应用体系、 电力系统智慧化运行等四大体系建设,强化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标准规范、核心技术与重大装备、相关政策与体制机制创新的三维基础支撑作用。
(一)加强电力供应保障性支撑体系建设
统筹绿色与安全,推动保障性支撑电源建设,大力发展常规水电、气电、核电,推动煤电清洁低碳发展、优化发展布局,依托技术创新提升新能源可靠替代能力,构建多元化电力供应体系。
一是充分利用各类电源互补互济特性,构建多元绿色低碳电源供应结构。科学有序安排新增电源装机规模、结构和布局,充分发挥水、核、风、光、煤、气等多能互补优势。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大力推动新能源开发建设,按需规划清洁高效火电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发电。加强负荷中心城市本地电源支撑能力,强化黑启动电源建设,为保障电力系统高效安全稳定运行奠定重要基础。
二是稳住煤电电力供应基本盘,推动煤电灵活低碳发展。新增煤电重点围绕送端大型新能源基地、主要负荷中心、电网重要节点,统筹资源、严格管理、科学确定并优化调整煤电项目布局。在受端地区适当布局一批煤炭储配保障基地,提升煤炭应急保障能力。推动煤电灵活性改造,加大煤电超低排放改造和节能改造力度,推广机组新型节能降碳技术,加快开展新型CCUS技术研发及全流程系统集成和示范应用。
三是打造“新能源+”模式,加快提升新能源可靠替代能力。推进新能源与调节性电源的多能互补,推广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模式,强化清洁能源资源评估和功率预测技术研究,延长预测周期、提升准确性、完善调度运行辅助决策功能,深化极端天气下功率预测技术研究,加强源荷互动,打造源网荷储聚合体。深度融合长时间尺度新能源资源评估和功率预测、智慧调控、新型储能等技术应用,推动系统友好型“新能源+储能”电站建设,实现新能源与储能协调运行,大幅提升发电效率和可靠出力水平。
四是统筹不同电力供应方式,实现远距离输电与就地平衡兼容并蓄。西部、北部地区着力提升新能源就近消纳利用规模,不断优化跨省跨区输电通道送端配套电源结构,持续提高输电通道利用率和清洁能源电量比重。东、中部地区加强受端交流网架建设,为跨省跨区通道馈入提供坚强网架支撑,依托省区外电力与本地电源共同满足新增电力需求,实现“电从远方来”与“电从身边来”相辅相成,提升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水平。
(二)加强新能源高效开发利用体系建设
加大力度规划建设以大型风电光伏基地为基础、以其周边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为支撑、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新能源开发利用体系。推动新能源集中与分布并举、陆上与海上并举、就地利用与远距离外送并举,构建新能源多元化开发利用新格局。
一是推动主要流域可再生能源一体化、沙漠戈壁荒漠地区新能源及海上风电集约化基地化开发。稳妥推动西南地区主要流域可再生能源一体化基地建设,实现水电、风电、光伏发电、抽水蓄能等一体化规划研究、开发建设、调度运行与电力消纳。重点围绕沙漠戈壁荒漠地区推动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结合清洁高效煤电、新型储能、光热发电等,形成多能互补的开发建设形式,探索建立新能源基地有效供给和电力有效替代新模式。积极推动海上风电集群化开发利用,一体化统筹海上风电的规划、建设、送出、并网与消纳,并逐步由近海向深远海拓展。
二是发挥大电网资源配置作用,推动主干网架提质升级、柔性化发展,支撑高比例新能源高效开发利用。兼顾全国大范围资源优化配置和电网合理分区,加强跨省跨区输电通道建设,提升电力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原则上以输送清洁能源电量为主,加强送、受端交流电网,补齐电网薄弱环节。科学优化走廊方案设计,加强密集输电通道风险管控,满足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需求。结合新型输电技术,推动直流输电柔性化建设与改造,优化网架结构,形成分层分区、柔性发展、适应性强的主干网架。
三是推动分散式新能源就地开发利用,促进新能源多领域跨界融合发展。加快推动中东部和南方地区分散式风电及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以就地利用为主要目的拓展分散式新能源开发应用场景。积极推动各具特色的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围绕公共建筑、居住社区、新能源汽车充电桩、铁路高速公路沿线等建筑、交通领域,发展新能源多领域融合的新型开发利用模式。
四是推动分布式智能电网由示范建设到广泛应用,促进分散式新能源并网消纳。围绕分散式新能源并网消纳、边远地区供电保障、工商业园区个性化用能需求等典型场景,积极开展分布式智能电网示范建设。提升分散式新能源可控可调水平,完善源网荷储多元要素互动模式,满足更高比例分散式新能源消纳需求,推动局部区域电力电量自平衡,加快分布式智能电网广泛应用。持续推进配电网标准化、透明化、智慧化建设,适应分布式智能电网发展需要。
五是推动多领域清洁能源电能替代,充分挖掘用户侧消纳新能源潜力。推动各领域先进电气化技术及装备发展进步并向各行业高比例渗透,交通领域大力推动新能源、氢燃料电池汽车全面替代传统能源汽车,建筑领域积极推广建筑光伏一体化清洁替代。工业领域加快电炉钢、电锅炉、电窑炉、电加热等技术应用,扩大电气化终端用能设备使用比例。积极培育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负荷聚合服务、综合能源服务、虚拟电厂等贴近终端用户的新业态新模式,整合分散需求响应资源,打造具备实时可观、可测、可控能力的需求响应系统平台与控制终端参与电网调度运行,提升用户侧灵活调节能力。
(三)加强储能规模化布局应用体系建设
积极推动多时间尺度储能规模化应用、多种类型储能协同运行,保障电力系统中高比例新能源的稳定运行,缓解新能源发电特性与负荷特性不匹配导致的短时、长时平衡调节压力,提升系统调节能力,支撑电力系统实现动态平衡。
一是统筹系统需求与资源条件,推动抽水蓄能多元化发展和应用。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周期长,开发布局应统筹电力系统需求、站点资源条件等合理布局,科学有序开发建设。创新抽水蓄能发展模式与场景应用,因地制宜开展中小型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探索推进水电梯级融合改造,统筹新能源资源条件与抽水蓄能建设周期,持续推动新能源与抽水蓄能一体化发展。
二是结合电力系统实际需求,统筹推进源网荷各侧新型储能多应用场景快速发展。发挥新型储能支撑电力保供、提升系统调节能力等重要作用,积极拓展新型储能应用场景,推动新型储能规模化发展布局。重点依托系统友好型“新能源+储能”电站、基地化新能源开发外送等模式合理布局电源侧新型储能,加速推进新能源可靠替代。充分结合系统需求及技术经济性,统筹布局电网侧独立储能及电网功能替代性储能,保障电力可靠供应。积极推动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构建模式,灵活发展用户侧新型储能,提升用户供电可靠性及用能质量。加强源网荷储协调调度,探索源网荷储安全共治机制,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三是推动新型储能与电力系统协同运行,重点解决电力系统跨季平衡调节问题。建立健全调度运行机制,充分发挥新型储能电力、电量双调节功能。推动可再生能源制氢,研发先进固态储氢材料,着力突破大容量、低成本、高效率电氢转换技术装备,开展大规模氢能制备和综合利用示范应用。推动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等新型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优化新型储能发展方式,充分发挥储电、储热、储气、储冷、储氢优势,实现多种类储能的有机结合和优化运行,促进电力系统实时平衡机理和平衡手段取得重大突破。
(四)加强电力系统智慧化运行体系建设
依托电力系统设备设施、运行控制等各类技术以及“云大物移智链边”等数字技术的创新升级,推动建设适应新能源发展的新型智慧化调度运行体系,推动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打造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构建能源数字经济平台,助力构建高质量的新型电力系统。
一是建设适应新能源发展的新型调度运行体系。提高新能源预测精度,推广长时间尺度新能源功率预测技术。建设新一代调度运行技术支持系统,统筹全系统调节资源,依托大电网资源配置能力和各地区错峰效应,提升系统平衡能力,支撑新能源快速发展和高效利用,支撑源网荷储协同控制。建设以多时间尺度、平台化、智能化为特征的大电网仿真分析平台,精准掌握电力系统特性变化,构建故障防御体系。构建全景观测、精准控制、主配协同的新型有源配电网调度模式,加强跨区域、跨流域风光水火联合运行,支撑分布式智能电网快速发展。
二是推动电网智能升级。创新应用“云大物移智链边”等技术,实现源网荷储协调发展,推动各类能源互联互通、互济互动,支撑新能源发电、新型储能、多元化负荷大规模友好接入。加快信息采集、感知、处理、应用等环节建设,推进各能源品种数据共享和价值挖掘,推动电网智能化升级。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构建完整的能源互联网生态圈。
三是打造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推进源网荷储和数字基础设施融合升级,实现电网生产、经营管理等核心业务数字化转型。深化电网数字化平台建设应用,打造业务中台、数据中台和技术中台,构建智慧物联体系,推广共性平台和创新应用,提高能源电力全环节全息感知能力,提升分布式能源、电动汽车和微电网接入互动能力,推动源网荷储协同互动、柔性控制。
四是构建能源数字经济平台。推动国家级能源云平台建设,强化完善新能源资源优化、碳中和支撑服务、新能源工业互联网、新型电力系统科技创新等功能,接入各类能源数据,汇聚能源全产业链信息,全方位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加强能源数据网络设施建设,推动能源数据统一汇聚与共享应用,为能源电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上云用数赋智”服务,打造电力市场服务生态体系。
(五)强化新型电力系统标准与规范创新
统筹谋划新型电力系统标准规范顶层设计,形成覆盖源网荷储各环节,涵盖规划设计、工程建设、物资采购和生产运行全过程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协调统一的新型电力系统标准与规范,促进新型电力系统各环节和产业链整体协调发展。
一是完善源网荷储各环节相关标准,统筹协调推动新型电力系统标准化工作。从电力安全、电力市场、新技术新业态等方面,推进发电、输变电、电力需求侧和电能替代、储能、节能、碳排放等领域相关标准的研究和制修订。推进各领域设备、技术标准化,明确各领域和层级标准关系,加强标准间的统筹协调,开展新型电力系统国际标准框架体系建设。
二是加强电力安全领域标准研究,切实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电力可靠供应。制定完善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控制标准。加强电力信息安全、网络安全标准研究。推进电力应急技术和管理领域的标准研制,提升系统应对极端事件的预防、抵御、响应能力以及快速恢复供电能力。
三是推动电力市场相关标准出台,助力电力市场机制建设。构建覆盖电力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市场等电力市场全方位标准体系,制定统一的交易技术标准和数据接口标准。促进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电力资源优化配置、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能力挖掘和清洁能源高效利用。开展电力市场与碳市场标准体系的协同研究。
四是提前谋划新技术新业态领域标准,发挥行业引领作用。开展氢电耦合、电力人工智能、电力集成电路、电力区块链、电力智能传感、电力数字平台等新兴领域标准化制定工作,促进先进电力技术与新一代数字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应用,助力智慧能源系统建设。
(六)强化核心技术与重大装备应用创新
随着能源电力转型不断深入,源网荷储各环节的功能定位和特性将发生重大调整,系统发展将面临安全性、可靠性、灵活性等诸多挑战,技术创新将是破题的关键。重点从源网荷储各环节挖掘技术发展潜力,大力推广应用一批关键技术与重大装备,支撑新能源快速发展,推动新型电力系统逐步建成。
一是清洁安全高效发电技术装备领域。推进深远海域海上风电开发及超大型海上风机技术、高效低成本晶体硅电池技术、长时间尺度新能源资源评估与功率预测技术、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技术、分布式新能源聚合技术等,推动适应新能源多元化开发场景、提升并网友好性与可靠替代能力;全面提升新能源发电效率与发电质量,在电力电子变流器虚拟同步控制技术、新型高功率电力半导体开关器件研发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开展三代核电关键技术优化和四代核电研发应用,加快推动核能综合利用技术应用,推动高温气冷堆、快堆、模块化小型堆、海上浮动堆等先进堆型技术应用示范,保障沿海核电项目的安全、高效、经济、可持续发展,支持核聚变技术研发。以提升煤电发电效率、降低单位碳排放为核心,推进煤基超临界CO2发电、整体煤气化燃料电池发电(IGFC)等先进煤电技术,降低CCUS技术成本、实现规模化应用。
二是先进友好输电技术装备领域。充分适应未来高比例新能源并网,推动高电压大容量柔性直流和柔性交流输电技术应用研究,重点研发全新能源输送的特高压柔性直流技术、多端特高压柔直技术、高可靠性低能耗新型变压器研制技术、低能耗断路器及输电线路研制技术等。推进大容量深远海风电友好送出技术装备研究,突破大容量海缆装备及海上平台轻型化设计关键技术。远期进一步突破低频输电、超导直流输电等新型技术,支撑远期全新形态的电力系统全面建成。
三是灵活高效分布式配电网技术领域。充分考虑应对分布式电源渗透率逐步提高和源网荷储灵活互动的需要,推进中低压配电网源网荷储组网协同运行控制关键技术、分布式发电协调优化技术、分布式电源并网及电压协调控制技术,实现配电网大规模分布式电源有序接入、灵活并网和多种能源协调优化调度,推动提升配电网运行效能。加强无线输电等颠覆性技术的创新研究。
四是规模化、高安全性新型储能技术装备领域。统筹提升新型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水平、供电保障能力及灵活调节能力的需要,大力推进具有高安全性、高灵活性、高经济性的新型储能技术,推动多时间尺度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重点开展长寿命、低成本及高安全的电化学储能关键核心技术、装备集成优化研究,提升锂电池安全性、降低成本,发展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等多元化技术路线。大力推动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重力储能等技术向大规模、高效率、灵活运行方向发展,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充分发挥氢能作为二次能源的优势,推动可再生能源制取“绿氢”,研发质子交换膜和高温固体氧化物电解制氢等关键技术,开展氢储运/加注关键技术、燃料电池设备及系统集成关键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实现氢能制备利用关键技术完全国产化,研发纯氢气燃气发电机组。
五是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技术领域。科学谋划应对新型电力系统的“双高”特征引发的系统稳定问题,在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技术领域取得根本性突破,包括含有大规模新能源接入电力系统的动态过程仿真模型等值技术、宽频振荡分析与抑制技术、安全稳定风险在线预防控制技术、新型电力系统综合防御体系构建技术等,保障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七)强化相关配套政策与体制机制创新
配套政策与体制机制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制度保障,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的关键支撑。
一是建立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电力市场体系。建立层次分明、功能完备、机制健全、治理完善的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推进各类可再生能源参与绿色电力交易,完善中长期电力市场、现货市场、辅助服务市场机制,加强绿证市场、碳市场、电力市场的有序衔接。持续深化省(区、市)电力市场建设,实现国家市场、省(区、市)/区域电力市场等不同层次市场的相互耦合,在资源流通环节为新型电力系统创造市场环境。建立适应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和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交易的输配电价体系,理顺输配电价结构,推动输电价格和配电价格分开核定,优化跨省跨区通道输电价格机制,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价格体系。
二是完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投融资和财税政策体系。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对关键技术研发、重大工程示范试点、产业发展与新技术推广应用给予资金支持。优化税收服务环境,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加快推进绿色金融等融资制度创新。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机制,拓展融资渠道,提供多方位融资途径。创新金融政策制度,鼓励发展绿色金融产品,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金融工具支持。
三是打造自主创新的技术研发体系。高质量建设国家实验室,充分发挥大型国有企业技术创新龙头作用,建立高水平国家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完善科技创新考核和激励机制,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所需的关键技术和“卡脖子”技术攻关研发。强化科技研发的多向整合,推进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推进新型电力系统与其他领域“跨界融合”的发展。
四是构筑竞争有活力的电力工业体系。推进垄断行业竞争性环节进行市场条件下的适应性调整,推动电网建设业务向社会放开,提升电力研究、勘测设计、建设等环节市场化程度,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运行提供与之相配套的电网体制保障。建立新型电力系统产业链保障机制,推动电力装备、运营、服务产业链升级,提前布局中长期初级产品供给,提升自主化水平,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运行。
五是完善先进高效的电力行业治理体系。强化电力规划引导和约束作用,刚性实施电力规划任务,确保电力转型过程中的安全可靠供应。加强电力规划、建设、运行、交易、价格等多环节统筹协调和监管,加强煤电、新能源、电网等多要素统一管理,适应新型电力源网荷储高效互动的发展需求。强化电力行业监管,压实各方责任,以电力市场监管和电力垄断环节监管为抓手,探索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监管机制,促进新型电力系统有序建设和规范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