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18 • 火电热电

国电康平发电公司实现煤炭采样自动化

来源:  2013-06-27 09:17:15
    5月29日,国电康平发电公司全自动制样室内,运行人员聚精会神监视着HMZZX-2012环保型煤炭自动化制样系统DCS运行画面。此时,该公司全自动制样系统代替了以往的人工作业,正在进行从初级总样到一般分析试验煤样的无人自动化操作。

  经过19个月的科学系统建设,经多方科学论证试验,全国首台全自动制样系统设备在康平公司“安家落户”,开启了火电厂燃料智能化管理的崭新篇章。

    技术:从引进到自我创新

  “管理提升活动为我们燃料采制化智能建设提供了契机,物联网技术又为之提供了技术支撑。”该公司主管燃料的安产部副主任刘喜国这样介绍燃料智能化系统建设背景。

  作为康平公司管理提升的重点项目,该公司成立了燃料采制化智能建设专项领导机构,确定了“分步实施、逐步上线、逐步移交”的建设原则。针对火车、汽车运煤入厂的实际情况,该公司坚持因企制宜确定技术方式,就地改造和新建了汽车衡器、采样机、门禁系统、集中监控室等设备设施,同厂家共同开发三级编码系统、制样系统。

  “燃料智能化管理系统以网络系统为基础,以地磅管理、自动采样机控制为中心,以汽车进出厂流程为主线,采取射频技术、激光定位技术、红外线技术、模糊控制技术、音频控制技术,通过点线结合等方式,对燃料过衡计量、采制样机、燃料信息、全程监控等系统总集成,使众多系统融合成独具康平公司特色的现代化电煤在线自动管控系统。”康平公司副总经理程木军介绍说,在项目的建设中,引进的是关键技术,而更多的创新则结合了康平公司燃料管理的实际情况。例如,公司组织相关人员与厂家共同研制完成了适应东北地区特点的智能留样分矿机;结合实际,研制完成两代30千克全自动煤样封装机和存查样柜。

    程木军介绍说,企业技术人员积极参与研制和建设,不仅使相关技术更符合企业实际需要,也锻炼了企业自己的技术人员,为后续的技术支持和改进奠定了基础。

    控制:从人工到全自动化

  “真是没想到,全自动制样系统这么省时、省力。”“是啊,以前拿着铁锹去采样,又累又脏,现在好了,终于要告别‘斧钺钩叉’的时代啦……”。制样班员工刘大明和李宏伟在使用了全自动制样系统后,由衷地感慨到。作为一个只有383人的无老厂依托的新企业,煤炭自动化制样系统很好地解决了人员和工作量之间的矛盾,不仅减轻了工人的工作强度,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该系统建设之初,该公司就早规划、早论证、早实施,从实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方面推进燃料智能化建设工作,综合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科技手段,实现燃料管理的全过程自动化,大大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量,提供了制样的准确率。

  实物流方面,公司汽运煤实现车辆入厂、计量、采样、接卸、出厂5个环节的自动管理;火车煤实现轨道衡自动识别车辆编号,自动计量、自动采样功能;制样系统实现煤样的称量和全水分煤样、存查煤样、3毫米分析煤样的制备并自动封装、喷码,同时具有环保除尘功能,整个制样过程实现全自动、环保、无人值守。

  信息流方面,公司实现化验过程在线监控,自动生成化验报告和各种统计报表功能;煤样送到化验室后,自动读取编码和自动识别条形编码功能,化验数据传到燃料系统中,经过三级审核后,自动生成化验数据报表和相关数据分析,并具备向东北公司和集团公司上传数据功能;同时实现采样封装间、制样间等关键燃料管理场所的出入自动记录和存查样的存储查询功能。

  资金流方面,公司建立了完善的燃料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数据采集平台和数据中心,建立数据统计查询平台,实现燃料计划、合同、结算信息化管理,极大的提高了资金管理的即时性、准确性。

    管理:从管人到管设备

  “以前工作时,监督组人员在旁边看着,工作人员都觉得思想比较压力大,现在好了,我们只用管好设备就行了。”采样组长孔令彬介绍说,以往入厂煤采样、制样,人为干预因素多、工作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尤其是防范掺杂使假、无法实现管理数据闭环等问题,只能采取人盯人的管理模式,不仅工作效率低,而且存在诸多不可控因素。

  煤炭自动化制样系统投运后,公司燃料采制样实现了从管人到管设备的转变。

  为了保证体统稳定运行,该公司精心组织,适时修订建设方案,严把设备选型、安装调试和控制投资等关口,稳步推进智能化建设相关工作,实现入厂煤计量过程自动化、采制过程自动化、化验管理网络化,实现了交易零纠纷目标。目前,公司采样人员减少了三分之一,效率提高了300%。同时,科学的采样使该公司入炉煤掺烧的依据更加科学,有效降低了企业燃料成本。2012年,公司掺烧经济煤种116万吨,节约燃料成本5235万元。

  目前,康平公司燃料管理智能化体系仍在全面建设中,预计到2013年末,将完成火车采样机自动封装、皮带秤改造、数字化煤场建设,进而实现燃料管理全过程信息化建设大格局。(李功强)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 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