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18 • 电企

“会眼”看华电――“产业链+创新链”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来源:党建工作部 何珂 2020-05-19 00:00:00
电力18网讯:
 

 

一辆辆智能物流小车在厂房之间穿梭,运输物料;一只只六轴的机械手正在筛选不同继电器的启动电压,动作麻利。这是中国华电下属的高端制造公司――南京国电南自自动化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日常工作中的一幕,据介绍,智能工厂全面投产后,总体生产效率提高42.48%,减少人力资源成本32%,质量一次通过率提高13.25%,能耗减低8%。在这里,“智能智慧”的种子正收获着累累硕果。

“”出新路子,书写新篇章。2019年,中国华电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落实国家创新工作部署,全面推进企业创新力建设,围绕产业链打造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正加速把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科学技术创新释放发展新动能

抓住科技创新,便抓住了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2019年,中国华电加强顶层设计,印发了《2019-2023年重点研发项目计划》,持续实施十大重点科技项目,召开科技创新委员会会议,建立了科技创新统筹协调机制,用新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将科技创新打造成加快产业升级和企业转型步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电厂智慧化――华电莱州公司是中国华电燃煤智慧电厂试点工程,2012年一期工程投产发电时,它便拥有海水淡化、循环水尾能发电、锅炉微油点火等“十大”亮点技术。2019年,华电山东莱州二期2台百万千瓦机组实现“一年双投”,是全国首个集“智能照明、智能吹灰、数字煤场、现场总线、GIL封闭线路、烟气深度余热利用”等尖端科技于一体的火电项目,实现了从“智能化”向“智慧化”的大跨步,代表了世界火电行业先进水平,也创下国内煤耗最低水平。

煤矿智能化――在华电煤业隆德煤矿211工作面,“无人生产”已成常态:没有机械轰鸣、没有煤尘飞扬、没有人员忙碌。井下,采煤机割煤、拉架、推溜全部自动完成,滚滚“乌金”通过传送带缓缓运至地面。这些都是近年来中国华电建设“机械化换人、智能化少人”的智能煤矿的缩影。截至目前该工作面已累计采煤108万吨,标志着中国华电煤矿开采进入智能化时代。

运维数字化――在已建成的风电太阳能远程集控系统里,中国华电配套改革运维管理模式,实现“集中管理,集中监控,集中检修,少人值守”,建设网源同步、指标最优、成本最低、满足电力市场需求的数字化企业。华电山西华魏光伏电站创新开展“无人机智能巡检系统”项目,利用“机器视觉、图像识别技术、SLAM算法、大数据”思维模式代替人工巡检,大大缩短设备停运时间,减少电量损失。华电甘肃公司通过云检修平台、红外无人机组件检测、远程诊断平台、风功率预测系统等一系列“黑科技”的运用,有效提升生产运行管理数字化、信息化水平。

兴产业,攀科技,厚“家底”。2019年,中国华电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水电、火电关键核心控制系统试点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了自主可控。加强科技成果管理,海上风电施工技术获得中国电力科技进步一等奖,火电基建大数据系统研究被评为电力建设科技进步一等奖,19项成果获得省部级及行业奖项。加强科技平台建设,建立分布式和燃煤机械标委会,燃气轮机监测诊断获批国家能源局示范项目,生物燃气研发中心成为国内唯一具有国家级检验资质的生物燃气实验室。加强协同创新,与中国电子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联合主办了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

新思想照亮新时代。从谋局、布局、破局再到格局,从自动化到智能化、从数字化到智慧化,中国华电在科技创新上勇攀高峰,一步步做厚“家底”、挺起“脊梁”,下活了新技术赋能传统产业的“一盘棋”。

商业模式创新抢抓市场新机遇

商业模式创新的成败,取决于创新途径的正确抉择。2019年,中国华电适应电力市场化改革要求,积极推进综合能源服务创新,建立了“三个阶段、六项业务、两个平台、三种能力”的发展体系。抓好试点先行,强化技术支撑,布局区域多能供应,培育了一批效益增长点。

――“给力”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

2019年11月5日至10日,举世瞩目的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行。走进进博会场馆,26摄氏度的恒定气温让人感到温暖舒适。在会场直线距离仅为200余米外的华电国家会展中心(上海)能源站,工作人员全面开启“进博时间”,通过智能管理系统源源不断地提供着高品质、低碳化、无间断能源服务,以一流的供能水准、卓越的服务品质保障第二届进口博览会取得圆满成功。

――“绿色”服务,环保、供能两不误。

5月11日,闭园107天的上海迪士尼度假区重新对公众开放,成为全球首个重启的迪士尼乐园。作为上海迪士尼的绿色能源“心脏”,华电上海国旅新能源公司依托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配套光伏、储能等综合能源设施,满足度假区“冷、热、电、压缩空气”等能源需求,为上海迪士尼乐园正常运营提供坚强保障。据悉,分布式能源站综合能源利用率达85%以上,比传统模式提高了大约1倍,每年可节约标准煤2万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近60%,相当于在度假区种植了近3000亩的绿色森林。

――多能联供,让城市更加舒适宜居。

在河北石家庄市,华电河北公司正在城市中心布局建设两个分布式能源项目,分别向当地医院和商贸中心(合计90万平方米)提供制冷、采暖、蒸汽、生活热水及电力供应等多种能源,能源自给率超过90%。该项目将以高品质、无间断的清洁能源,为城市和社区创造优质、舒适的生活环境,提高居民幸福指数,增强城市的凝聚力。

――智慧高效,让供能更加安全可靠。

在江苏南京,中国华电建成了由分布式光伏、储能、蓄冷(热)、充电桩等组成的微电网群。该项目通过智慧能源管理及运维系统,利用主动配电网技术,为园区工商业用户提供能源诊断、能效分析及节能方案,实现了系统无故障连续运行,有力保障了用能可靠性、经济性和韧性。

这些在中国华电都不是个例。

截至目前,中国华电已投产综合能源项目18个,共计220万千瓦,在建9个,共计50万千瓦,初步形成了华电综合能源服务生态圈,为用户提供更加低碳环保、亲和友好的能源供应。

2020年,中国华电将继续适应电力市场化改革趋势,一手布局城市级、园区级、终端客户三个层面的综合能源业务,培育向特定用户提供电、热、冷、水、气多联供产品的综合能源供应商;一手依托售电公司,开展高质量综合能源优质服务,培育向用户提供个性化能效管理的综合能源服务商。踏着新的节拍,让综合能源服务成为一张崭新的亮眼名片。

创新“一带一路”拓展合作新机遇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设施联通是发展基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电力、能源等基础建设,为国内相关公司在“一带一路”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而在这其中,以中国华电为代表的大型央企是“一带一路”早期建设的主力军。截至目前,中国华电业务遍布“一带一路”沿线34个国家和地区,海外投资在建在运装机473万千瓦,对外工程承包装机272万千瓦,海外技术服务累计4000多万千瓦,努力发挥头雁引领作用,同沿线国家扩大合作领域、拓展合作方式、加强创新驱动,更好地实现合作共赢。

共商,让合作模式优势互补。从单机出口到成套设备出口,从项目分包到工程总承包,从输出产品、劳动力到出口技术、管理和标准,中国华电不断提升在规划设计、投资建设、运营维护等各个环节的协同合作以及本地化运作水平,逐步形成“境外投资、工程承包、技术服务、国际贸易”四轮驱动发展模式,有效解决境外项目长期发展、稳定运营等问题,与东道国形成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情感和责任共同体。仅在连续两年举办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中国华电与境外多家合作伙伴签署合作协议,累计合同额近百亿元,进一步夯实在产业、贸易、技术等领域的合作交流。

共建,让合作项目成为品牌。建成我国在俄罗斯建成的首个大型电源项目――捷宁斯卡娅热电站,为巴厘岛提供40%用电量的华电巴厘岛燃煤电站等一批重大标志性项目,正在建设印尼最大的坑口电站――玻雅2台66万千瓦项目,柬埔寨在建最大火电项目――西港2台35万千瓦火电项目,我国在越南单体投资最大的电源项目――越南沿海二期2台66万千瓦超临界燃煤机组项目。坚持安全、高质量、高标准建设原则,顺应和引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国际潮流,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共享,让合作成果惠及民众。在解决东道国能源短缺、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中国华电努力履行全球企业公民责任,着力打造一系列“民心工程”,积极参与基础设施改善、民生保障、社区发展、赈灾救难、文化交流等社会责任活动,以文化融合促进民心相通,赢得了友谊、获得了信任、打响了品牌。例如,截止目前,中国华电累计为东道国提供了上万个就业岗位,不少当地员工成为了项目管理骨干。在柬埔寨额勒赛水电站、印尼巴淡电厂、俄罗斯捷宁斯卡娅等项目中,中国华电聘用的当地员工比例分别达51%、65%和88%以上。携手华北电力大学共建华电“一带一路”能源学院,至今已在印尼巴厘岛、柬埔寨额勒赛连续举办两期培训班,为近百名外籍员工“充能蓄电”。在海外修建学校、寺庙、桥梁,援建公路,参与教育捐赠、医疗服务、赈灾救援、社区建设等公益活动,与所在国民众共享合作发展成果,累计受益者达上万人。

打通产业链,做强创新链,中国华电发挥连接左中右、畅通上下游的重要作用,实现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的创新合作,不断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能源企业注入更加充沛的新动能。

 

 

 

 

 

 

 



在线投稿   投稿信箱:e@ep18.cn 请赐稿件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 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