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五局第一水工机械厂,原名“川北机械厂”,是水电五局最早的装备制造单位。从宝珠寺水电站建设时期开始,水电五局第一水工机械厂就开始从事水工金属结构制造及其他相关装备产品的制造业务,具有丰富的行业竞争和影响力,具备年各类金属结构产品10000吨以上生产能力。
近年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水电五局第一水工机械厂主动调整发展思路,转型发展,确定了“原水工产品、公司内部市场、风电塔筒制造”三大业务板块的产品格局,明确了谋划响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及适应市场需要的主导产品的远期规划,并通过一系列稳妥、有步骤的深化内部治理活动,竞争及市场意识深入每一位员工心中。
合理的生产成本控制能力是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围绕“创建优势专业装备制造企业”发展目标,水电五局第一水工机械厂围绕“提质增效”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积极的探索。通过一系列完善的管理和技术创新,水电五局第一水工机械厂各项创新纷纷转化为提质增效的“果子”,保证了该厂市场竞争力的持续提升。
革新之一——2016年,针对原有的收入分配与考核机制,根据公司、分局薪酬管理文件相关精神,制定并实施了《厂机关员工、包干薪酬员工和车间负责人薪酬管理办法》,与内部生产承包办法相结合,调整了管理岗位及分配,使机关人员分流和减少了三分之一,平衡了分配上“两头低中间高”的现象,优化了管理资源配置;推进和落实了厂对部门、车间责任人的月考核和各责任人对本部人员的月考核与分配挂钩,年管理绩效兑现与年度分局对厂的考核挂钩的压力传递和激励机制,强化了管理人员的紧迫感和履责的主动性。“好钢用在刀刃上”,与2015年相比,经过管理人员结构优化调整后管理费用降低了19.97%,在优化存量的同时确保了有限的资源向关键岗位的倾斜,拉开了收入差距,充分体现了岗位价值。
革新之二——厂在深入查找直接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时发现,原有的气体供应合同有调整的可能性,在取得分局支持的基础上和供应商展开了数轮谈判和协商,进一步按市场原则变更了供气合同的主体内容,使液态氧和二氧化碳供应单价下浮34.1%,按2014年和2015年的使用量同比核算,仅此一项每年可降低30万元直接成本。
革新之三——第一水工机械厂在公司、分局工会的支持下建立了净水站,极大的降低了饮水成本,解决了生产车间职工反应的饮水难问题;针对单身楼、厂区饮水机不够用,而机关办公室饮水机多且利用率低、浪费大的现象,厂综合办公室采取在办公二楼、三楼楼梯口各设置2台饮水机,解决了部室人员及来访人员饮水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革新之四——针对无纸化办公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了机关和车间办公网络设置,将以前的纸质文件改为电子版文件下发落实与应用,节约了纸张、提高了效率、方便了保存和查找。
革新之五——针对生产中多个合同交叉的现象,通过不断总结,在产品实现全过程中,采用了沙盘模拟预演与生产现场视频监控系统应用相结合的管理技术,加快了生产现场动态管理节奏,提高了生产场区合理规划和利用率,提高了大件吊运的准确性,降低了吊装倒运量和安全风险。
革新之六——厂为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持续推进安全生产,确保本质安全,制定了《安全生产积分制》,并适时修订为《安全文明生产积分制》。该项制度在公司开展的管理创新活动中获得推荐并立项,推动了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运行。管理创新带来的效益就像种下一颗希望的种子,不断的成长并逐渐显现成果,而技术革新带来的效益成果则更加明显。
革新之七——2016年10月,厂下料车间进口数控切割机发生故障后,按厂家来人、配件供给等方案核算,预计维修费用在4-7万余元,且时间不能保证;后经讨论研究,确定了厂家远程技术指导、自己组织维修的方案,由下料车间党员周涌同志牵头组织青年维修小组,经过反复的联系和探索调试,终于攻克了难关,花费未达万元,大大缩短了维修时间、降低了成本,保证了下料生产。
革新之八——在塔筒规模化生产过程中,共开展了十余项技术革新,其中比较突出的如:一是针对塔筒生产中板料长、起吊高度高、安全隐患大的情况,以“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吕登凤为首的青年技术、生产骨干小组,通过查资料、技术咨询等研究,设计制造了单梁挂钩式平衡梁、框架式磁力吊平衡梁,最大程度的降低了塔筒板料倒运、数控上料方面的安全隐患,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减少了60%的人员用量,缓解了人力资源紧张的状况。二是下料车间鲁登健等青年职工在切割板料半成品坡口时,对现有半自动切割机实施了切割行走滚轮三角定位和无轨道行走的技术改进,实现了一人轻松操作2台坡口切割机目标,提高约两倍的工效。
革新之九——优化了规划方案,自行研制框架滚轮台车移动式转移架,降低了铺设投入成本,方便了使用,成功解决了100吨和75吨两台门机下覆盖区从共轨一侧超长大件的转运问题。
革新之十——以全国青联委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范欣言为平台的“范欣言工作室”等青年技工小组,对下节塔筒进人门设置中厚板开孔、门框定位、双面一类缝焊接、100%探伤检测等瓶颈工序进行了研究与实践探索,找到了最佳的开孔方法、焊接坡口角度、焊接工艺,使进人门框高难度焊接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了97%以上,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保证了规划的流水作业生产工效的实现。
提质增效永远在路上。近年来,水电五局第一水工机械厂不断弘扬工匠精神,外拓市场扩展业务板块谋发展,内练内功深化内部治理提质效,勇于面对新老问题、敢于进行创新、快节奏生产运行已成为惯例常态。围绕“三个板块”的协同发展,水电五局第一水工机械厂将紧跟国家和集团基础建设与制造业发展的战略思路,稳中求进扎实工作大胆创新,努力推进集团、公司装备制造业务持续做强做大做优,为“中国电建”品牌创建做出贡献。